吳三桂造反其實也是被康熙逼的,畢竟康熙要削藩,這可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如果吳三桂同意了,那麼等他實力衰弱之後,康熙同樣要討伐他。不同意那麼就直接開始打,對於吳三桂和康熙來説,都是晚打不如早打。但是吳三桂偏偏這個時候開始了講道義,打起了明朝牌。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打的旗號是“興明討虜”,然後還跑到永曆帝墓前大哭一場,估計當時他都忘記了永曆帝是他自己親手殺死的。弄完這一出之後,吳三桂開始了同清朝對抗,他的軍隊也確實驍勇,瞬間拿下了南方大片土地。但是有吳三桂卻一直沒有遇見過滿清的八旗子弟,也就是説前期吳三桂拿到了地盤,沒消滅清軍有生力量。
在名分上吳三桂反覆無常,就好比當年身為明臣降清又反清一般,反清之初的口號是“興明討虜”,還説要擁立朱三太子,結果自始至終就根本沒有朱三太子,而且形勢不好的時候,為了給己方提氣,建立周政權,自己稱帝,雖然對於自己部下頗為打氣,畢竟主子成為皇帝他們也就是從龍之臣了,但是更嚴重的是他失去了天下漢人的支持。
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一度擁兵幾十萬,但是首先三藩是一種鬆散聯盟,三藩是一種平等關係,並非吳三桂領導,而且就真正精鋭來説最多十萬。其次雖然獲得當時漢人支持,擁有不斷的兵力補充,但畢竟只是烏合之眾並非精鋭,最關鍵的還有一批漢人勢力持觀望態度,因為吳三桂的名聲太臭了,最後吳三桂稱帝后更是失去了漢人支持。
還有全國各地的舊部雖多有起兵響應,但是被康熙以堅決打擊吳三桂,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的方式各個擊破,如陝西王輔臣起兵響應吳三桂,清軍先是大軍壓境將其再度逼降才專心對付的吳三桂。
而吳三桂這個人屬於軍事上的將才,政治上鼠目寸光的小人,起兵之初就是為了保住平西王時鎮守西南的榮華富貴,而且當時他已經61歲了,已是垂垂老矣了,軍事上也失去了那種鋭氣,並非是真正的為了反清復明並非是真的圖謀這個天下。
打到長江邊上就沒有繼續了,加之精鋭部隊有限,戰線過長,還要分兵駐守,與清廷陷入僵持中,這時候並不鞏固的聯盟開始分崩離析,三藩中的耿精忠因為台灣鄭經的攻擊腹背受敵,倉促下撤兵再降清廷,意志不堅定的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吳三桂的稱帝也徹底失去了漢人支持,最後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