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士大夫蘇軾的茶詩是怎麼寫的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

著名士大夫蘇軾的茶詩是怎麼寫的,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一代大文豪蘇軾,不僅是個大詩人、大詞人,他還很有生活情趣,他從不生活在真空中,他善於發現生活的樂趣,他寫的八十首的茶詩。就是其中的一個真實寫照。

蘇軾茶詩

宋代開始,文人之間興起了品茶、鬥茶之風,蘇軾作為北宋最著名的士大夫,當然不甘心落後了。不過不同於一般人只會品茶,蘇軾對茶葉產地、加工的一系列環節都有研究,連泡茶的泉水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他還經常組織各種茶會,以茶會友,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茶詩,反映出自己獨到的品味。

蘇軾尤其對茶茗有自己獨到的解釋,他認為一般人只注意茶葉的產地,泡茶的泉水品質等等,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有上好的茶卻沒有上好的茶具來配它,那也是暴殄天物,得不償失,他認為好茶就跟佳人一樣,需要人們欣賞她才有她的價值,“從來佳茗似佳人”就是蘇軾對好茶喜愛的真實寫照。

當然,茶作為一種上層社會風雅情趣的象徵,決不僅僅是供人解渴的飲料,它更是人與人交往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蘇軾用茶來感悟禪理,用來來體味人生,用茶來諷刺世間百態,可以説茶在蘇軾的詩中有了更廣泛的世俗意義,可以説因為有蘇軾的推廣,人們才能對北宋文人的癖好,北宋時期茶業的發展能夠管窺一豹,可以説蘇軾的八十首茶詩為後人提供了最好的品茶、鬥茶的經驗和樣本。

蘇軾念奴嬌

蘇軾的《念奴嬌》有兩首,一首是大家都熟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有一首名氣沒那麼大的是《念奴嬌·中秋》。

蘇軾望月

説起蘇軾的《念奴嬌》,那《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會浮現在腦海中。蘇軾的《念奴嬌》即使是過了那麼久的時間,到了現代也是能讓人們感受到他詩詞中的美。有人就給這文字的美賦予了別樣的感受,將眼睛看到的變成耳朵聽到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一首歌,這首歌經過王菲的天籟之音唱了出來,就顯出了一種靈動的感覺。

蘇軾是北宋豪放派的詞人,他寫出的詞是那麼的豪邁。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是體現了出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句詞,不僅把空間擴大到了天上,還把時間變得不重要了。這是多麼不一樣的想象力啊。當然,鐵漢也是有柔情的一面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從中看出蘇軾對於家人是多麼的想念,可是這份思念之情卻只能依賴於一輪圓月來發泄。

雖然蘇軾的《念奴嬌·中秋》不是那麼的出名,不過這首詞也不失為一首好詞。詞中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把靜物賦予動感,這樣不是變得熱鬧起來,反而是顯得更加的冷清了。

這兩首蘇軾的《念奴嬌》都是在中秋的時候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家人的思念之情的。

蘇軾禪詩

禪詩是與唸佛參禪有關的詩,應該理解為是富含禪理禪意的文學作品,是一種境界與感悟的表述。今天咱們要説的就是蘇軾的禪詩。蘇軾是大學問家,在學識方面他觸類旁通涉獵甚廣,他的一生起伏跌宕,這些都為他禪詩的創作提供了要素。下面咱就簡單來欣賞下蘇軾的禪詩。

蘇軾畫像

蘇軾禪詩其一: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西東?

這首詩的名字是《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早期的禪詩。飛鴻留爪取自《傳燈錄》:“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留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能解向中行”。蘇軾藉此典故來感嘆世事聚散無常,人生如同單程車道有去無返。人活在世就如同飛鴻,而所經歷的就如同鴻印,都是當時覺得很重要,當時間流逝再回頭看其實也不過如此,功名利祿在時間面前都是蒼白無力及其無聊的,生活一直在繼續,沒有重頭再來的道理。

蘇軾禪詩其二:紫李黃瓜林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這首詩的名字是《病中游祖塔院》,是蘇軾偶然生病,在養病期間遊歷祖塔院突然有所感悟:人生苦短,世人為了追求名利與榮華富貴苦苦掙扎,身心不得閒。藥物可以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但是世人又用什麼來治療心靈上的痛苦呢?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的順應自己的心去行事呢?告誡世人勿用眼前的浮華忽視了生命的意義。

蘇軾禪詩其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

這個就是蘇軾著名的《琴詩》。世間萬物都遵循着各自發展的軌跡,相互之間各有因緣,相剋相生,沒有能夠單獨存在的個體。一個事件的發生到結束必然與其他事件有所關聯。新生事物的出現也必然是有他應該出現的道理。即是凡事皆有個因果。


蘇軾絕命詩

元豐二年,蘇東坡寫了一首詩名為《詠檜》,原本這只是一首再正常不過的詩,卻被沈括指出詩的最後兩句有隱刺皇帝的嫌疑。明眼人都知道,這分明是雞蛋裏挑骨頭,可蘇軾卻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打入牢獄,並牽連了幾十位親戚朋友。這就是震驚朝廷的“烏台詩案”。蘇軾自知此罪難逃,就寫了兩首絕命詩,分別寫給妻兒和弟弟蘇轍。

蘇軾畫像

蘇軾在寫給妻兒的絕命詩裏,先寫了牢獄中慘森森的陰風和凌冽的寒氣,表明自己的處境。一向以豪邁著稱,瀟灑自由的自己原本應該抒發着遠大的抱負,憧憬着美好的未來。可現實中,卻在這漆黑不見光明的牢獄裏猶如一隻待宰的雞子,擔憂着自己的性命。他還想念他的妻兒,孩子漸漸長大,他們臉上都掛着朝氣,一眼就能看到希望和未來。他的妻,哎,此生愧對於她了,讓她跟着自己吃苦受累、擔驚受怕。

寫給弟弟的絕命詩裏,他慨嘆自己命運不濟,為奸人所陷害。他自知此次在劫難逃,性命不保,便交代了自己的後事,甚至把自己的妻兒託付於弟弟。當時,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些文字的?真的是傾盡所有的感情和心血,所有的心情和想説的話都凝聚在這短短的兩首詩裏。

害他的是詩,最後拯救他的也是詩。感情肺腑的兩首絕命詩,任誰讀了都為之動容,其中飽含的親情之深沉讓人潸然淚下。在大家的多方求情努力下,皇帝終於赦免了他。

蘇軾開創了什麼派

在當時那個時代,詩詞主要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那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呢?

蘇軾的水龍吟

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已經很清楚了。當時的宋朝,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兩大派系。兩者具有顯著區別。豪放派主要是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而婉約派主要以李清照為代表。

首先來看豪放派,這一派的作品氣勢豪放,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奮發的感覺。而與此不同的是婉約派作品,語言含蓄,感情細膩,輕鬆活潑,同時多表達離愁別緒,給人深沉幽怨之感。有時候是寫男女戀情,有時候也有寫山水自然風光,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而蘇軾的詩作風格和做人風格以及一些個人經歷,導致了他的詩風一貫是豪放大氣。他應該算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豪放派特點主要體現在是視野廣闊,氣勢雄放,多采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守音律。豪放派的內部分派較少,主要也就是“蘇派”,“辛派”“叫囂派”的階段性分支。在後期,朝局變化,經歷世事變遷,豪放派得到了新的發展,悲壯慷慨的調風隨大局產生髮展,通過後世等人的繼承發展,蔚然成風。在中國詩詞歷史上,豪放詞派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不僅僅只是閃耀宋朝當時的文學歷史。從宋朝一直到清末,一直都存在大力學習蘇軾、辛棄疾的詞人,他們推崇二人首創的豪放派,並以此為榜樣,蔚然成風。

雖然蘇軾豪放派以豪放為主要風格,但是蘇軾卻不乏婉約派的細膩,例如他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還有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都是感情細膩之作。如果説蘇軾開創的蘇派屬於豪放派的代表,那麼不可否認的是,蘇軾同樣擁有婉約派的細膩,他的詩作,是文學史上的一座標杆。

蘇軾送別詞

大家也都知道,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一波三折,多有不順。而離別又是人這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離別,無法決定,無法選擇。有生有死,就會有離別。這樣一件具有濃重悲傷色彩的事情,對於仕途不順,人生坎坷的蘇軾來説,更是增添了一種憂思,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難免會生出許多的感慨。那麼蘇軾送別詞又是什麼樣的呢?

蘇軾像

歷史上,蘇軾送別詞,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首:

1、《臨江仙送錢穆父》

2、《蝶戀花·雨後春容清更麗》

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也非常著名的送別詩。

其實,仔細品讀蘇軾送別詞,不難發現一些共同點以及蘇軾的寫作技藝。比如,在蘇軾的送別詞中,出現過很多意象。很典型的是花木,例如:柳絮,茱萸和竹。在《滿庭芳》和《菩薩蠻》中,蘇軾就用到了柳樹和柳絮,而在《浣溪沙》和《西江月》中,又很自然地用了茱萸,而竹子,作為當時文人墨客所追捧的,自然少不了。另外,在蘇軾的送別詩中,也經常出現鳥獸,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象,構造意境。馬、鴻雁、鶴都曾被作為過意象,表達作者的感情。比較常見的是氣象,雨、雪、甚至是風都作為意象。例如,在《菩薩蠻》、《浣溪沙》和《青玉案》中都多次出現與,雪,和風這氣象類的作為意象。

蘇軾的送別詞每一首都是經典之作,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蘇軾結局

蘇軾是一代文學大家,藝術家,政治家,但是蘇軾結局卻並不是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説是在經歷了跌宕起伏之後的悲劇結局。

蘇軾畫像

縱觀他的一生,他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真可謂是一波三折。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經歷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為為官之人,蘇軾在當時北宋史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蘇軾經歷了三代,並且屢次被委以重任,屢次被貶。但是在政治發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真心實意為百姓做事。哪怕被貶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實做人,認真做事。但是最後蘇軾結局呢?

蘇軾的不幸是因那場烏台詩案而起的。因為在詩中抒發自己的感情,被新黨污衊陷害,説在詩中暗含不滿,諷刺朝廷腐敗。最後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被貶到黃州成為團練副使,但是行動受當地官員監視。在此之後,蘇軾對朝廷心灰意冷,心情鬱悶。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即將前往汝州。但不幸的是由於路途遙遠,幼子不幸夭折,後來蘇軾暫時前往常州休養。

1100年,在宋徽宗即位後,蘇軾得到大赦,復任朝奉郎。不幸的是在北歸途中,1101年,因病去世,卒於常州。他的兒子蘇過遵照父親的遺囑將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在宋高宗即位後,追封蘇軾為太師,諡號為“文忠”。這就是蘇軾結局,真是令人唏噓。

蘇軾與辛棄疾的異同

辛棄疾,我國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詩人,生於金國,他的詞中有着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國家常年征戰,戰鬥的精神也隨處可見。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畫像

蘇軾的詞,被譽為“為詞立法”突破了以往詞的傳統作法,擴大的詞的意境,而辛棄疾繼承了蘇軾在詞上的改革,並將他繼續發展,將詞功能發揮到最大。而且蘇軾與辛棄疾都屬於豪放派的詩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詞的創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蘇軾的詞與傳統的詞作有很大的差異,詞多表現的自由曠達。他在題材、風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將語言演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在詞的創作中,加入了對祖國的壯麗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寫,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且蘇軾受到儒家和道家的薰陶。

辛棄疾的詞多顯豪健悲憤,辛棄疾滿腹愛國的熱性,卻壯志難酬,讓他產生了矛盾,內心痛苦不堪。他的詞已經不限於蘇軾時期的對祖國的壯麗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寫,內容擴大了很多,題材也寬闊了很多,凡是能寫入文學的東西,辛棄疾都將其寫入其中,書寫他難酬的壯志之志。

辛棄疾在言語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詞形式鬆散,句意連貫,在注重節奏和語氣的基礎上,句子寫的比較長,不拘泥於套路。有人評價他們,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97 字。

轉載請註明: 著名士大夫蘇軾的茶詩是怎麼寫的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