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作戰陳賡為什麼歸屬林彪指揮,陳賡和林彪孰強孰弱
陳賡是黃埔一期,林彪是四期,北伐時期陳賡是師長,林彪是連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宋美齡問陳賡,你現在帶兵多少,陳賡回答20萬,問林彪帶兵多少,陳賡回到100萬,陳賡説,林彪進步快。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紅軍時期林彪是連長,營長,而陳賡直接從上海特科調到中央級紅軍擔任幹部團團長,這個團長比旅長都有分量,風光無限。對了,陳賡還是蔣介石的愛將,曾經蔣介石對陳賡説,我的部隊你隨便挑,我讓你當軍長。林彪呢,他所在的部隊往往都是最精鋭的,他擔任連長,他的連隊是最精鋭的,營長也是如此,主力團團長犧牲後,毛主席力排眾議讓林彪擔任團長。從此之後林彪平步青雲,一路之上,到23歲的時候林彪已經是軍團長了,而陳賡還是幹部團團長。可能是兩人經歷不一樣,或者是陳賡的指揮能力還略顯不足,所以長征期間,陳賡基本上沒有什麼戰可打。
抗戰時期,林彪是115師師長,陳賡是386旅旅長,這個時候級別上已經有所差距了,林彪率軍打了個平型關天下皆知,而陳賡部隊一直都是小打小鬧,一直待在晉西北,整整八年時間,陳賡部隊從不足1萬人發展到6萬人。
林彪的115師到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已經是40萬人了,那麼陳賡有什麼經典戰役嗎?上黨戰役是劉伯承指揮的,陳賡參與指揮,隨後劉伯承進入大別山。陳賡也組建起一個兵團渡過黃河南下,
在南線,劉鄧,陳粟,陳謝三隻大軍品字排開,互為犄角,但是説到底,劉鄧,陳謝基本上都動彈不得,而只有陳粟所部可以如魚得水,陳賡在南下一年多戰果可以忽略不計,損失慘重,劉鄧更是,在大別山地區,損兵折將,靠着中原地區輸送了不少的糧食,新兵等。
在粟裕有建設性的提出了淮海戰役的時候,陳賡此時將兵不過8萬人,而這個時候的林彪在東北已經有80萬主力了,林彪如魚得水在東北戰場上所向披靡,而陳賡僅僅指揮8萬人就顯得捉襟見肘。淮海戰役陳賡作為攻擊方的一個方面軍總指揮。
四野南下作戰,第三野戰軍進駐華東,第二野戰軍進駐四川,第四野戰軍南下追擊白崇禧,作為僅存的國民黨最精鋭的集團,林彪絲毫不敢麻痹大意。這個時候為了便於指揮協調,將陳賡部隊暫時劃撥給林彪指揮。這個時候就有了他們之間的衝突。那麼究竟誰對誰錯呢?
衡寶戰役後期,白崇禧的四個師被林彪團團圍住,白崇禧率領餘部救援,林彪認為這是聚殲白崇禧部於湘桂邊境的好時機。考慮到廣東國軍總共只有15萬殘兵敗將,一個四野鄧華15兵團已經足夠對付,於是林彪想改變廣東戰役計劃,調陳賡兵團由廣東的曲江、英德等地平行西進,入廣西參加堵截和圍殲白崇禧集團的作戰。
但是陳賡呢,死活不願意去,他説大軍集結需要時間,而且各種物資還沒有準備齊全,這個已經是第二次拒絕林彪了,在南下作戰,3個月前的湘贛戰役期間,林彪就要陳賡四兵團西進堵截桂軍了,那時陳賡也拒不西去,給出的理由是天氣太熱。
陳賡為什麼兩次拒絕林彪呢,他給出的理由並不是那麼的充分,以我之見,陳賡覺得以自己是無法阻擋白崇禧的,早在淮海戰役期間,陳賡部隊損失慘重,沒有完成司令部交給他們的限時任務。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沒有給他好臉。鑑於此,陳賡部隊一直在15兵團後邊打野,廣東解放後,陳賡的四兵團一直待在廣東。林彪也並不要四兵團參加衡寶戰役,林彪只是要他去參加堵截桂系南逃的退路,可隨時根據敵人的動態調節行軍線路,怎麼會來不及呢?能堵住多少是多少,總比四兵團在廣東閒着強的多吧?從桂軍後來南進的路線看,陳賡兵團如果平行西進與桂軍相遇的地點在桂林以南的東南方向約100~150公里,按照這個計算是最有把握了。但是還是被陳賡所拒絕。
白崇禧所部被擊潰後,又在廣東重組,此時林彪40萬大軍枕戈待旦,面對白崇禧新組建的25萬新軍,勢在必得,但是為了穩妥起見,還是建議在廣東的陳賡部隊北上阻截,又一次被拒。最後讓桂軍殘部進入越南,之後轉運至台灣。
指揮員的指揮水平可以在戰場上磨鍊,但是在戰場上磨鍊過的人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將軍,他們差在哪裏,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天分,有人覺得打戰嘛,沒有那麼難,但是你敗他勝,結果就可以説明一切。
陳賡是個了不起的戰術將軍,但僅僅限於軍級指揮,大兵團作戰,人數越多越考量指揮員的水平,抗戰時期聞名天下的陳賡到了解放戰場上默默無聞,幾乎沒有什麼獨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