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青樓女子到名媛畫家,和老公相守50年,她用一生告訴你,遇見對的人多重要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太多太多的奇女子集萬千聰慧在民國的舞台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一頁樂章,潘素也是其中之一。

她彈着琵琶,以為將暗無天日地在歡場中度過此生,結果她遇到了那個為自己“青衫濕”的“江州司馬”……

01

名門之後,墜落風塵

1915年,民國四年,潘素出生於江南水鄉蘇州。祖上是前清著名的狀元宰相潘世恩,算得上是名門世家。

其父潘智合是個紈絝子弟,逐漸將家產揮霍一空。幸而其母沈桂香出身名門,為潘素聘請名師,習得女紅、音律、繪畫。

只可惜,家道最終沒落。母親也在潘素12歲時病逝。新進門的後母王氏以其擅彈琵琶為由,將她賣去上海妓院。

13歲的年紀,還在父母懷裏撒嬌爭寵的年紀,而潘素卻淪落風塵,在風月場所的冷暖,無人哭訴,更無人問津。

面對如此糟糕的境遇,她卻沒有自暴自棄,憑藉自己的才華,再加上絕貌的風華,很快便在妓院站穩腳跟。

因其才貌雙全, 人稱“潘妃”,很多軍閥、黑幫大佬慕名而來,想獨佔這個氣質不凡的民國女子。

▲張伯駒。

國民黨中將臧卓對她痴迷,並與她訂下婚約,商定好了婚期。

當然,婚約最後成了爽約,因為她生命中註定的那個人來了,他就是張伯駒。

02

一見鍾情,定下終身。

20歲那年,胸懷奇才姿潤優雅的她,終於等來人生中一束温暖的光——張伯駒。

這束光指引着她靠岸,脱離羈絆她的苦海,登上那岸邊的燈塔。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

張伯駒出生貴胄,早年與袁克文、張學良、溥侗並列為民國四公子,是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曠世奇才。

張伯駒對潘素一見鍾情,當場揮筆寫了副對聯: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用掌中作舞的飛燕、千里和親的明君、步步蓮花的潘妃、羅襪香塵的洛神四大佳人來讚譽眼前的紅顏,這位大才子活了30餘載,轟然情竇初開,一舉收穫佳人芳心。

相比其他才子恨不能將愛灑滿人間,張伯駒寫就的詩詞中,有關情的篇章只給了這一個女子,就是潘素。

然而兩人的熱戀激怒臧卓,立刻就把潘妃“軟禁”在了上海西華路的“一品香”酒店裏,再不許她和張伯駒見面。

哪裏料到,情痴張伯駒居然託朋友買通臧卓的衞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孤身涉險,劫走潘素。

那是1935年,張伯駒37歲,潘妃20歲,正是為愛執着的年紀。

其實張伯駒早有家室,他害怕潘素拒絕與他相處,就索性瞞着她,直到倆人談婚論嫁才托盤而出。

潘素聽後只是很平靜的説了一句“我知曉了。”連張伯駒都沒想到她能如此平靜接受。

其實對於潘素而言,張伯駒是丈夫,是朋友,是師長,他把她救出煙花之地,半生坎坷的她才好不容易等到一人心,她怎麼會捨得離開他。

03

亦師亦友,珠聯璧合

1937年,張伯駒與潘素正式結婚。此後,張伯駒陸陸續續遣散另外三位女子,潘素知女人在亂世不易,提議重金安置三房。

後來兩人還一同皈依在印光法師門下,法師為他們起了慧起、慧素的法號。此後,潘妃改名潘素,洗盡鉛華,將往日的萬種風情,只説與他一人聽。

張伯駒曾稱人生有四大愛好:愛文物、愛女人、愛吃喝、愛讀書。張伯駒在認識潘素後,再無風流韻事,只繫心於潘素一人。

她擔心潘素進了張家門受氣,在張伯駒父親活着時,始終不曾帶潘素回張家,讓心愛的女人未受大家族複雜關係的累擾。

▲潘素 · 桂林山水圖

張伯駒婚後發現了她的繪畫天分,大為驚歎。自嘲自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闢疆”,所以自然要把潘素培養為董小宛。

於是請來名師教她習畫,其中包括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祁井西、張孟嘉學畫。

潘素自幼有過學畫的底子,如今21歲重拾畫筆,人生揭開新的一幕,紙墨筆硯五彩顏料蜂擁而至,將過去的胭脂舊色徹底覆蓋。

潘素曾自述“幾十年來,食無冬夏,處無南北,總是手不離筆,案不空紙,不知疲倦,終日沉浸在寫生創作之中。”

▲潘素、張伯駒合作的《四君子圖》

張伯駒帶潘素遊歷名山大川,從自然的雄渾奇絕中尋找藝術靈感。此外,張家豐富的名家真跡,更是她學習的範本。

張大千誇潘素的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灕江春晴》

1955年周恩來就對她的《灕江春晴》高度評價,認為“有新氣象”,潘素的名字一時在美術界爭相傳頌。

新中國成立後,潘素的畫曾被作為禮物,送給來訪的日本天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老布什等。

潘素的名字一時在美術界傳頌。到了晚年,更是蜚聲海外。

不管是卑微的煙花女子,還是如今耀眼的知名畫家,她的眼裏只有他。

成名後,她和很多人合作作畫,可她最開心的事情還是和張伯駒一起作畫,潘素的畫配上張伯駒的字,是收藏界的珠聯璧合。

04

因為懂得,彼此成就

潘素又何其沒有成全張伯駒呢?

張伯駒喜愛珍貴文物,不惜傾家蕩產,重金收藏,只有潘素理解他、支持他,是潘素讚許的目光給了他無限的安慰和力量。

就算文革時家徒四壁,潘素也理解他,不斷變賣金銀首飾,毫無怨言的支持他收藏古畫。

▲中年時期的張伯駒與潘素

有次張伯駒看到一幅國畫,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奈何當時的故宮沒錢,不想讓畫作落入外國人手中的張伯駒只好自掏腰包。

張伯駒買房子東拼西湊只有130萬,只好找潘素索錢購畫,那時生活已經非常拮据,他見潘素有些遲疑便索性躺地下撒潑耍賴,潘素潘素最終是拗不過他,見着好笑便拿出首飾答應換畫。

聽到妻子的準話,這個純真又任性的男人,笑着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回屋裏睡覺去了。

當你深愛一個人到骨髓,你會容忍的了他所有的孩子氣,潘素如是。

潘素還曾為支持丈夫購買恭親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晉陸磯的《平復帖》,不惜變賣所有的細軟首飾,以4萬銀元的代價買下這幅傳世墨寶。

後來一位外商企圖以30萬銀元外購,被潘素斷然拒絕。

沒過5年,國家發行公債,鼓勵大家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張伯駒作為文化部顧問,他想把家裏收集的字畫捐給國家。

潘素也是深明大義的答應丈夫,他們一起把這些字畫獻給國家,毛~主席説要給他們20萬現款,他們堅決不要,最後中~央發了一張獎狀。後來這些寶貝幾乎進了故宮。

張伯駒曾説:“她嫁與我時嫁妝頗多,平生來不花我一釐一毫,倒是我是她養的小兒,處處破費。”

05

縱觀滄海,恩愛百年。

潘素與張伯駒不僅是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侶,更是患難與共的恩愛夫妻。

1941年,汪偽政府的一名師長綁架張伯駒,企圖索要張家珍藏的字畫,要不然拿三百萬贖金贖人。

潘素知字畫是張伯駒的命根子,無奈下四處奔走籌錢,直到籌到20根金條才救回張伯駒。

▲老年時期的張伯駒與潘素

也正是擁有這種品質, 張伯駒被劃為“右~派”後,一度家徒四壁、拮据度日,潘素無怨無悔支持丈夫收藏古畫,粗茶淡飯卻也舉案齊眉。

艱苦的生活沒能磨滅掉張伯駒和潘素對生活的摯愛,反而更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1975年,快80歲的張伯駒小別潘素,到西安女兒家短居。八十歲的老頭了,依舊是浪漫不減,二人還是如膠似漆。

張伯駒對潘素一見鍾情,當場揮筆寫了副對聯: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

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

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

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

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

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

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張伯駒晚年所寫的《瑞鷓鴣》,即是追憶他與潘素情定三生的情景:

“姑蘇開遍碧桃時,邂逅河陽女畫師,紅豆江南留夢影,白蘋風末唱秋詞。除非宿草難為友,那更名花願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華清池水恨流脂。”

“姑蘇開遍碧桃時,邂逅河陽女畫師,紅豆江南留夢影,白蘋風末唱秋詞。除非宿草難為友,那更名花願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華清池水恨流脂。”

那個時候,她嫁給他已經40年了,他對她的愛意仍一如初見。

貧賤富貴皆不離不棄,白頭到老依然恩愛如初,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老年時期的張伯駒與潘素

張伯駒臨終立下遺囑,所藏二十餘幅稀世名跡“全部留給慧素,其餘人不得有議”。

但是丈夫畢生心血,就為延留這些國之瑰寶,於是潘素將此悉數無償捐給國家,其中一些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1992年4月,潘素故於北京,終年77歲

一生淡泊風雅的張伯駒於1980年2月去世。

十年後,一世從容冷豔的潘素追隨。

潘素和張伯駒,就像是命中註定的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戀相守。

他們用彼此的的懂得成就了彼此。一生得一人,不怕前路苦,不懼世間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