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家長在親子教育方面做的不夠好,往往影響着孩子的智力、情商等培養和發展。家長的行為決定了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而不是先天決定的。父母都望子成龍,下面8條,助你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一、天才靠教育和培養這句話的知識背景是現在的腦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結果,明確表明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才,天才是通過早期的教育的結果。現在孩子的生命潛能的開發點比較幸運。在早期,天才有時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東西為什麼讓他心情激動,讓他有創造力,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到他要乾的事情中。一些所謂的天才只不過是因為:一是早期智力開發比較早;二是一些人的情商比較高;三是經常懷着朝聖者的熱情沿着同一個方向去做工作,最後把這個工作做到巔峯狀態。後來別人描繪説他們是天才。
實際上天才是教育出來的,一個人沿着有價值的方向把自己激勵起來。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自己能説服自己燃燒起來,懷着朝聖者的熱情去做事情,稱之為天才。在人的初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別是微乎其微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只要我們教育得當,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是完全可以的。
二、快樂、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們的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這是一種正確的認識。理智是人後來訓練的。一個人的成長,情緒是動力,理智就像一個車的方向盤和剎車,如果沒有良性情緒的話,孩子的潛能被埋沒,孩子的行為沒有動力。如果形成消極情緒:緊張、焦慮、煩惱、自我價值低下、無奈無助,一個人在消極的狀態下學習是沒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腦的思考模式就中斷了,如果再打罵,消極的痛苦感覺就會跟學習連到一起。一學習這種消極的痛苦感就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會厭學。
教育孩子,引發孩子的良性情緒是根本法則,這個法則被破壞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積極情緒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學習更是如此。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樂這叫興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給人以快樂,童年時孩子是憑興趣做事情的。三、興趣是培養出來的興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一個嬰兒眼中看到成年人做這件事情的快樂感覺。他引發了孩子本能對這件事的感覺:有趣味,有意思。一旦形成習慣找到興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後反反覆覆練習同一行為,做得多了,做起來勝任了,就會產生愉快、產生快樂。如果孩子的學習沒有培養出興趣來,那説什麼都是沒有用的,孩子是通過行為和感覺學習的,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四、促使孩子發奮學習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情感的力量:一是興趣,興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樂;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結果能獲得父母的承認,獲得快樂,孩子就會反覆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討好,通過父母對他的態度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通過父母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達一種愛的情感,激發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緒,才會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講道理激發不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發奮學習只有如下原因: (1)學習等於快樂; (2)父母的良性供養——鼓勵、確認; (3)父母無條件的愛,激發孩子的感恩心理。五、教會孩子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那麼好好學習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選擇我的基本教育觀是一個精神上的人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樑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責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養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勵,當孩子的這三個方面都建立起來後教育起來是很容易的。
六、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遊戲我們之所以把工作學習當作正事,把打撲克玩當作遊戲,這都是家長們灌輸給孩子的。如果我們讓孩子們意識到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費心思去教育。索魯門斯基説過一句話:"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大人們只要伴隨他成長,讓生活變成遊戲,孩子對一切都會感到有趣。
一位曾經培育了七個優秀孩子的母親,是這樣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時,都給孩子準備一個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當成一種快樂,也讓孩子們從中體會到快樂。是我們的父母們使孩子們意識到學習很痛苦很難,造成孩子的緊張壓力情緒,以致學習不好。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須在遊戲中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再後來激勵孩子在學習中獲得興趣和快樂,這樣才有可能學好。人是一個有機體,他是嚴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原則做事的,家長們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
七、每個生命必須獨立承擔他(她)自己生命的痛苦,別人無法替代人要建立責任心,首要前提是:只有在自我作主時才能建立起來,否則就不能建立起來。父母做了很多事,最終把孩子培養成為廢物,這個世界上有成就的人實際上沒有哪個是焉頭搭腦的。即使是那個深思沉穩寡言少語的人,也不是那種每天痛苦的表情。如果那種憂傷痛苦的情緒佔據了一個人的心靈,他的整個心是停滯的。
那麼,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必須他自己來體驗。否則,你要替他做了一切,就剝奪了他的自尊心、剝奪了他的自信心、剝奪了他的責任心。這就等於你做了不該做的事,那麼同時還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八、孩子有問題,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孩子在初生狀態下,他對事情一無所知,他後來形成的觀念都是從哪裏來的呢?他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痛苦是從哪來的呢?他玩世不恭是從哪來的呢?他對你的話題一面陽一面陰又是從哪來的呢?全是你教的!可能這並不是你的初衷,這並不是你想教的。你説:"我跟他講過那麼多道理,他不按我説的去做。
"事實上,孩子不是按道理來做事,他是按照你的行為,按照感覺去做。在他的腦海裏,早已被你的行為,被你的巴掌,被你的喝斥聯繫起來,形成強烈的痛苦。因為對他來説,你再説別的根本就沒有用。我們讓他學習時,就像他的手按在電門上,直哆嗦,太痛苦,沒有辦法去做。然後,為了逃避你對他批評的痛苦,他還要應付你,沒有辦法,於是就逃避你。我們從另一面想想,我們做父母的在那放一個十二伏的電門,如果父母一邊對他説:"好好學呀!好好學!"另一邊,把他的手放到電門上,讓他痛得不行!他又把手拿回來,他又看你要揍他,訓他。他這樣一邊在電門上痛得不行,一邊你又對他喝斥。在兩邊的夾擊下,他不得不陰一面陽一面,然後説:"啊!我一定學呀!我一定學!"最後就是不學。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在我看來那簡直就是地獄啊!等他到成年的時候,就不可能有高的自我價值。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我價值,也就沒有了尊嚴。沒有尊嚴就不可能做出別的有價值的事情,也就不可能愛這個世界,愛這個國家,愛這個人民。家長們要想讓孩子成為"天才",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你給予的家庭教育。你怎樣處理和孩子之間的親子問題,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為人,都決定着孩子的精與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