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王朗應該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和諸葛亮之間的唇槍舌劍。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三
一
當然,這和《三國志》等正史中的情況是不同的。對於正史上的王朗,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後,王朗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王朗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對於在曹魏官至司徒的王朗,並沒有和諸葛亮直接交鋒的經歷。那麼,問題來了,王朗在曹魏官至“司徒”,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二
東漢末年,王朗抵達許都後,先被曹操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魏文帝)繼任魏王后,王朗遷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
因為在一年之後就去世了,所以,就司徒一職,成為王朗在曹魏的最高官職了。對於司徒這一官職,可以説是不輸諸葛亮擔任的丞相了。司徒是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官職名,由《周禮》地方官司徒演變而來。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後漢書·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到了東漢時期,改大大司徒為司徒。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漢朝時期,司徒曾經取代了丞相,以此來負責朝政的處理。比如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對於鄧禹來説,是雲台二十八將第一位,而這,無疑體現出司徒一職在漢朝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司徒和司空、太尉並稱為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在秦朝時期,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為三公。
而在漢末三國時期,三公的官職發生了變化,以司徒、太尉、司空為三公。因此,對於擔任司徒一職的王朗,自然是位極人臣了。當然,在曹魏,還是有幾個官職略微高於王朗擔任的司徒,比如大將軍、大司馬、太傅這三個官職,地位就在司徒之上。彼時,曹魏以大將軍、大司馬、太傅為上公,地位還在三公之上,比如曹真、曹休先後擔任過大將軍、大司馬,而司馬懿則官至太傅。
但是,不管怎樣,王朗作為曹魏司徒,已經可以稱之為朝廷重臣,也即司徒這一官職,完全可以和丞相相媲美了。除了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之外,司徒的地位自然高於其他文武百官。當然,這只是地位上,在實權上,王朗擔任的司徒,在魏晉時期更偏向於一個虛職,也即地位很高,卻不掌握多少實權。進一步來説,這主要是給一些老臣和功臣晉升的官職。
比如在王朗之前,作為曹操麾下的謀士,華歆在公元220年後被魏文帝曹丕晉升為司徒。而在王朗之後,鍾會因為消滅蜀漢立下的戰功,所以被司馬昭晉升為司徒。當然,對於鍾會來説,司徒雖然官職顯赫,實際上也是明升暗降,也即間接在奪取鍾會的兵權。同樣的道理,在魏滅蜀之戰後,鄧艾被晉升為太尉,這也是一個偏向於虛職的顯赫官職。基於此,對於王朗來説,司徒這一官職,也是對其多年功勞的肯定和回報。
四
最後,相對於王朗擔任的司徒,諸葛亮在蜀漢擔任的丞相,則是一個實權在握的官職,也即擁有執掌朝政的權力。並且,在蜀漢歷史上,也有一位司徒,這就是許靖。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漢中王傅。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許靖為司徒,位列三公。對於許靖來説,在蜀漢是有名無實的存在,也即名氣很大,但是幾乎沒有什麼實權。當然,對於王朗來説,在曹魏還是具有一定話語權的。比如曹丕時常出外遊獵,有時到半夜才回宮。王朗於是上疏勸諫,曹丕於是不再半夜回宮。再比如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的時候,王朗的意見就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重視。
此外,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在魏晉這一歷史階段很有名氣。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國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也即正史上的王朗,不僅在曹魏朝廷平步青雲,還是一位擁有真才實學的大儒。後世把王朗註解裏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而這,無疑是對王朗才華的肯定和讚賞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