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要關閉城門, 城中有隱蔽的小路可以隨時出城的嗎
“沒門兒!”這是北方話中告訴對方不要再做無用功的答語。
沒門,沒門我走窗户行不。當然,放你家裏行。
放到古代的城門這裏,這扇機遇的“窗口”,只怕是不存在的。
古代為什麼要建城牆?遠古時期城牆的作用多用於防範野獸和敵人,隨着時代發展,野獸被吃沒了,剩下就只有敵人了。誰才是城市的敵人?敵軍、匪幫、小偷、流民都是不受歡迎的,需要被密不透風的城牆給擋在外面,只有這樣城市裏的百姓才能夠安心過太平日子。
為什麼要建城門?城牆以內的空間,只是個以居住為主的社會空間,只能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農人需要耕種、商人需要販運,公人需要差旅,學子需要應試,僧侶需要化緣、信徒需要還願,想要滿足這些基本願望,人人都需要進城出城。太平年景,城市的城門在白日裏一定是打開的,服務於全城百姓。到了晚間,正經人家夜生活都不豐富,早早安歇,城門失去了服務功能,開始行使防衞功能。大門緊閉,有吊橋的還得收起吊橋,輪班值日的守城士兵得在城牆城門樓上巡視、瞭望。
大城市的城門管理工作比較嚴格,早晨準點開門,明清兩代是五更三點(寅時五刻),晚上準點關門,一更三點(戌時五刻)。到點就關門,沒有特殊情況,裏面的人別想再出去,外面的人別想進城。非但如此,還要在城裏執行宵禁,二更到四更之間,你上街讓巡邏的看見,要捱上三十到五十板子,當然,生孩子、死人等特殊情況除外。
小城鎮的城門管理規定應該略有鬆懈,準時準點的程度要求沒有大城市高,分季節、天氣不同,開關城門的時間也都會相應調整,早晨天一亮就開,晚上天一黑就關,屬於正常選項。
《史記·孟嘗君列傳》裏記載,孟嘗君從秦地往回逃竄時,到了函谷關,沒到開城門的時間,把門兵士忠於職守,不給他們開城門。眼看後面追兵將至,孟嘗君急眼了,趕緊向把門兵士詢問什麼時間開門。人家回了一句,“晨雞報曉”。孟嘗君三千食客的數量優勢終於得以顯現,一個會口技的門客學起了雞叫,整個函谷關的雞都被這隻外國雞的叫聲給噁心壞了,紛紛爬起來發聲抗議,這才使得孟嘗君脱離了險境。
關閉城門後有沒有從小路出城的可能性?很遺憾,答案是基本沒有。
古代的大城市,哪怕是小城鎮,只要是建在平原上,城牆都是閉合的,不會存在一條讓你愛出出愛進進的“隱蔽的小路”,否則這圈城牆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
南方一些鄰近山區的城鎮,由於地勢的原因,某些部位的城牆與山體結為一體,或臨淵,或靠壁,找一條小路繞開城門的可能性一定會有,一腳踏空交代小命的可能性必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