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裏説國家混亂,有功臣出走;是什麼意思,你有何見解?

先來看看我們歷史上的我們的幾大忠臣出現的時間點:

第一: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崇禎年間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歷任户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縣。

老子道德經裏説國家混亂,有功臣出走;是什麼意思,你有何見解?

老子

第二: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還有:比干(商末),文天祥(宋末)。

但是他們的出現有沒有改變朝代的命運呢?

像一個企業要倒閉時,員工都要跳槽,有兩個人堅決不跳槽,與企業共存亡,老闆説,只有這兩個員工對我最忠誠了。

可是這樣又能改變得了企業的命運嗎?咱們用腦袋想想頂多是多了兩個炮灰而已。

其實好的國家和企業不需要忠臣,好的國家體系已經在問題還沒有出現時把問題都解決了。

在體系內的改錯機制就像一個人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能正視別人的意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上古時代講“保家衞國”,而保家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明代和滿清打仗,滿清佔領了中國,然後出現了什麼情況,60年內,還有人反抗,後面就沒人反抗了,然後拍個連續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一樣,然後大家還覺得那些人很有手腕,很懂得計謀啊,好崇拜。

老子道德經裏説國家混亂,有功臣出走;是什麼意思,你有何見解?

老子

所以那些明末的忠臣們去哪裏了呢?他們回頭看是不是死的很不冤呢?

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主要不是看哪個打贏了哪個,哪個民族的繁衍生存能力強,哪個就會強大。滿清人到現在能寫滿文的不剩10個不到了嘛。如果二戰時日本佔領了中國,説不定也是這個結局。

當年的蒙古族又去哪兒了呢?

當年租界的時候,租界裏面平安喜樂,租界外戰火紛飛,所以很多老百姓把租界的界碑往外移,希望自己家被劃到租界裏面。

現在的歷史書寫,那些殖民者偷偷把自己的範圍擴大多少多少公里。其實很多都是老百姓們在做的。

所以説一切違揹人性的,違背規律的,都是白搭。

周代的時候很注重家庭利益的保護,人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家。春秋之後,不斷地把國的地位不斷往上提,超過了家的意義。

所以看也是《終南山主人》書中的那個古公,為了減少民眾的傷亡,他寧可自己搬家,讓出君王的位置。這也讓我聯想到,二戰時,直接投降的那些國君,不做任何抵抗,為了保住人民和城市。

【來源:史地客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2 字。

轉載請註明: 老子道德經裏説國家混亂,有功臣出走;是什麼意思,你有何見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