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幻燈片製作、拍攝視頻、思維導圖……居家學習期間,除了日常網課學習以視頻、拍照的方式交作業,還有一些上傳到微信羣內,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後,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哭喊:“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當技術化、套路化的作業逐漸淪為另一種形式主義,教育界應引起警惕。
重技術輕內容,花式作業耗時耗力
“每次做幻燈片展示至少花費一上午,2月份每天都要畫一張疫情人數統計圖,一畫就是兩個小時。”一位家長説。疫情防控期間,各小學的公眾號上紛紛推出小學生戰“疫”手抄報、短視頻等作品,形式多樣,創意十足。可誰知道作品背後,是無數家長付出的時間和心血。
不少家長表示,學校鼓勵孩子用創意作業鍛鍊動手實踐能力,拓展綜合素質的出發點很好,但一些技術化作業佈置得過於頻繁,耗費時間長,且孩子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家長深度參與。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這些看似高大上的教學手段不僅在抗疫期間填充孩子的學習生活,在此前的日常教學中也早已被不少學校認為是先進工具。
比如,思維導圖是一種圖文並重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工具,風靡各地小學。有的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將各科知識畫成思維導圖。不少家長質疑,思維導圖是個好東西,但對於小學生來説,本可以用更簡潔的方式總結知識,要求他們凡事都畫思維導圖反而是負累,對提高孩子認識能力幫助不大。
部分學校對小學生作業的技術難度要求越來越高,年級門檻越來越低。據瞭解,信息、科學課的任務大多需要家長協助,這些綜合拓展類的作業,有些學校不強制要求每位學生提交,可視學生自身情況自主執行。但大多數情況下,家長都會配合完成。一位家長坦言:“若不做,怕孩子成為老師眼裏的壞學生,不受重視。”
出發點迷失,形式化作業弊病多
不少受訪者反映,一些作業形式大於內容,結果重於過程,而做作業過程中,孩子能否獨立完成,是否獨立完成,孩子某方面能力可否得到提升,評價時少有關心。
一位家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孩子憑自己的理解獨立完成疫情相關的手抄報,老師卻説不合格,影響班級整體評優形象,讓孩子重做。然而,展板上的優秀作業有些明顯是家長代勞的。“這種評價機制一味追求結果,打擊孩子自主完成的積極性。”
一些技術化作業讓孩子常常忙到很晚,他們常常訴苦“學習好累”。為了既減輕孩子負擔,又能交出優秀作業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不少家長選擇直接代辦。“陪讀家長能夠全程參與,而雙職工家庭則吃不消。”為此,有家長想出妙招,從淘寶購買手抄報模板直接打印。
還有些作業是直接下達給家長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下達到學校的任務指標,由老師直接轉給家長,孩子並不知有這項作業。此外,還有定期研學活動,都要求拍照片、寫文章或製作視頻發公眾號,這些小學生根本無法獨立完成。
尊重學生能力,讓形式主義之風遠離校園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郭建鵬等教育專家認為,不能過分依賴和要求技術化成果呈現,而應考量學生實際能力,以提升知識水平為導向制定教學計劃,不應鼓勵家長代做作業的風氣,杜絕形式主義之風吹進學校。
專家指出,當下一些小學作業超過學生認知能力,學校評比導向、家長攀比心理更加重孩子負擔。形式主義的作業設置對於小學生的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都是不利的,甚至成為親子關係絆腳石。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張榮偉教授建議,應進一步釐清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責任,優化家校合作。學校是教育學生學習的主體,父母配合時,若發現難以執行,應及時溝通反饋,靈活處理;父母更多承擔孩子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厚積教養。
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9期
半月談記者:鄧倩倩|編輯:原碧霞
責編:張婉禕
校對:秦黛新(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