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南明為什麼開局就被打爆?從弘光帝登基就已埋下隱患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經典

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明朝都曾在遭遇滅國之後,宗室、遺臣又在南方重新組建了政權。然而,作為西晉延續的東晉和作為北宋延續的南宋都有百年以上歷史,可作為明朝延續的南明弘光政權卻在開局僅一年時間就被清軍打爆,南明究竟輸在什麼地方呢?

説起南明弘光政權,那就絕對繞不開兩個人,那就是史可法和馬士英。史可法原是明朝南京兵部尚書,馬士英是明朝鳳陽總督,兩人均為掌握實權的朝廷重臣。崇禎皇帝殉國後,明朝滅亡。由於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即除了作為帝國京師的北京之外,還有個“備胎”南京。因此在北京陷落後,南方的明朝遺臣就迅速在南京組建了新的朝廷,歷史上稱之為南明。

南明政權成立之初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那就是到底應該擁立哪位明朝藩王做皇帝。當時南明最有權勢的人物是史可法和馬士英,所以他們兩人的意見可以起決定性作用。

按照歷史上“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傳統,第一順位繼承人是福王朱由崧(萬曆皇帝之孫)。可是,在南明擁有很大影響力的東林黨、復社卻極力主張擁立潞王朱常淓(萬曆皇帝之侄),理由是福王昏庸無能,而潞王賢良聰明,所以在非常時期應該採用非常之法。史可法在政治上傾向於東林黨,因此就成了擁立潞藩的主力。

那麼,潞王真的如東林黨人所説的是一位賢王嗎?其實不然。後來弘光政權被推翻,潞王先是跑路,後又主動降清。根本沒有對國家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這樣的人又有何賢明可言呢?事實上,東林黨之所以要捨近求遠,主要原因是他們曾得罪過老福王朱常洵,因而害怕小福王朱由崧登基會對自身不利。

另一方面,南明朝廷中除了東林黨人之外,包括馬士英在內的其他人基本都主張擁立福王登基。理由很簡單,因為福王是最近支的宗室。

由於各方意見不一致,所以南明朝廷在剛成立就陷入了紛爭之中。最終史可法和馬士英兩位“大佬”經過私下商議,決定採取折中方案,改立身在廣西的桂王朱常灜(萬曆皇帝第七子)為帝。南明開局的“定策”問題終於得到了初步解決。

可是,正當史可法派人前往廣西迎接桂王進京的時候,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當時福王正棲身淮安,他聽聞史可法和馬士英決定繞開順位繼承的慣例,改立桂王為帝的消息後,立即向屯兵江北的幾位總兵求助。當時南明在江北一帶的兵力基本都掌握在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四位總兵手中,時稱“江北四鎮”。這幾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如今福王主動向他們“投懷送抱”那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於是,“江北四鎮”立即宣佈一致擁護福王登基稱帝。

當馬士英和史可法商議完畢返回江北後,才得知自己手下四位總兵擅自擁立福王的消息。鑑於形勢的急劇變化,馬士英知道再去爭辯擁立哪位藩王已經毫無意義。於是他乾脆順水推舟,也宣佈擁立福王。

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年號“弘光”,史稱弘光皇帝。

弘光帝登基的事情讓東林黨、復社成員大為不滿,但考慮到木已成舟,且對方手上有兵,因此只好暫時忍下了這口惡氣。但東林黨人並未善罷甘休,在此後短短一年時間裏,東林黨相繼策劃了“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其矛頭直指弘光帝的帝位合法性。

當時南明剛剛成立,本身就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如果能上下一心,君臣一體,那可能還有一線生機。然而就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弘光朝廷內部卻紛爭不斷,相互掣肘,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整體凝聚力和戰鬥力。再加上弘光帝本人也確實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就這等於給南明開局雪上加霜。

1645年三月,清朝開始征討南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此時弘光朝廷內部的紛爭還正處在白熱化階段,大家忙着內鬥,根本無暇顧及清軍大舉逼近。結果當清軍的鐵蹄南下之時,號稱擁兵百萬的南明幾乎沒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1645年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清軍俘虜,南明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此時離它建立剛剛過去了一年時間。

參考文獻:《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