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個學習上的“吃貨”?學習上不去,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處在信息浪潮的侵襲之下,我們每天都會或主動或被動的接收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就像一波波的巨浪不斷地衝擊着我們的神經,迫使我們的大腦囤積的信息多一點,再多一點。

學習也是如此,孩子們每天面對着老師輸出的知識,家長安排的任務,還要在輔導老師面前過一次油,甚至如今線上授課,又把戰場引到了電腦手機的屏幕上。孩子們在不斷的吸收着外界傳輸給他們的各種信息,可是晚上一寫作業,發現依然好多題不會做,於是又是一頓問老師,查課本,找小度,直至兩面金黃,外焦裏嫩才能上牀休息,而明天,孩子們又要重複今天的煎熬。

很多同學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我每天都在非常努力的學習,學了很多知識,可是做題時感覺並沒有什麼用。"

其實這就是信息攝取上的吃貨,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更不用説能有效的吸收了。

信息吃貨的特徵:

一、暴飲暴食

貪多嚼不爛,這句古話放在學習上其實很有道理,我們大腦消化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會消化不良。

當然這也是孩子們的無奈,他們其實屬於弱勢羣體,什麼都是被動接受,大腦天天被轟炸,也就跟提不起興趣去消化攝取的信息了。這就像去飯店吃飯,發現菜品是別人早就制定好了的,你不能點菜,只能坐在那裏,別人上什麼你就吃什麼,完全不加分辨,照單全收。

二、雜而無用

看似每天學到了好多,但重點不在多,而在於用上,學了不會用,相當於沒有學到任何知識。

孩子每天攝取的知識都是一個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又有着不同的版本。孩子們花費精力貌似弄明白了一種類型或解法,忽然發現做題時又不能直接用,這怎能不讓孩子們"桑心"?老師只按照課本講知識點,作業卻變着花樣考查,許多的孩子是轉不過彎來的。就比如你只教會了孩子做牛排,就馬上要求他做出來鐵板牛柳,土豆牛腩,牛肉漢堡,誰問過孩子的感受?

三、無法消化

孩子在中小學階段需要學習多少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政治,科學,信息,體育,聲樂,美術十幾門課,簡直就是一個濃縮的百科全書啊。學校和家長們殫精竭慮,想要讓孩子每門課都精通,卻往往會失望的發現每門課都很稀鬆。每門課好像都懂一些,當我們再往下問,孩子只能一副聽天由命的表情,滿嘴跑火車了!甚至有時他們明明不懂,你卻非讓他回答時,他會一邊觀察你的表情,一邊再大腦裏搜尋胡亂堆放的存貨進行提取、合成、再輸出,如果你點頭或眼角帶笑,他會在心裏慶幸過關了;如果你眼神有變化,他會立馬來一句"哦,不對,我想一下哈!"然後繼續亂蒙!

這不可笑,反而是可悲的。在這一次次的問與答中,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勇氣,教育也偏離了他育人的軌道。

看到還在學習越來越累,成績反而不理想,很多家長開始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而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稱為一個學習上的美食家了。

美食家並不是根據胃口大小來判定的,他吃的可能不多,但一定很精細,非常的健康!

那麼在學習中,如何成為一個美食家呢?

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説出個一二三來,比如要少而精,要把龐大二駁雜的信息梳理出來,剔除垃圾信息,凝練成有用的知識;比如要找準自己的口味,自己需要什麼信息就多鞏固相應的知識。再比如多實踐,品菜多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等等等等。

可是,有沒有想過,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孩子,他能有多強的自控能力去行動?能有多大的恆心和毅力去堅持?能有多強大的內心能去面對一次次的品嚐失敗?

現在孩子學習信息的來源主要有學校老師,線下補習班,線上視頻課程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還有少部分同學會從家長那裏得到一些學習經驗。

就像去飯店吃飯一樣,學校的菜就是百年老字號,名氣響亮底藴深厚,味道如何先不深究;

線下機構服務周到氛圍不錯,讓孩子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常常忘記菜的味道;

線上的菜新奇量足上菜快,菜是上來了,你吃不吃人家管不到;

家長的菜是飯後甜點,吃撐了也要吃,要不就虧了!再説了你不吃,家長能放你走嗎?

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合理有效地學習模式來拯救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學習能輕鬆下來,信心能提升上去,從而有時間去發現原來童年還可以很快樂呀!

從事教育培訓十多年,我現在有一種無力感,因為現在的教育只是在一味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卻鮮有人能給孩子培養學習方法。網絡上關於學習方法的文章視頻鋪天蓋地,也很少有孩子能貫徹實施,大家都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而害怕承受邁出第一步的不適與陣痛。

有沒有一種學習模式,在前期要求孩子遵守,後期卻能讓孩子主動維護呢?

這,就是我要研究學習方法,具體來説是費曼學習法的原因。

這個方法看似很簡單,但最難的是邁出第一步。我會在後面詳細闡述方法的應用,我也會用這種學習方法進行實踐,檢測一下他的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是一個學習上的“吃貨”?學習上不去,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