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故宮建造者蒯祥

今年是故宮600週年華誕,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羣,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宏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宮殿。故宮的前面就是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它是皇城的正門,也是國家的象徵。

人們常常會問起:“故宮、天安門是誰建的? ”老北京人會説;“明代的蒯祥。”沒錯,是蒯祥。但如果再問蒯祥的有關情況,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關於蒯祥修建故宮的資料,在琳琅滿目的北京史地的書籍中都有所記載,只是內容不多,簡述而已。而且就現有的那些資料中,還有不少謬誤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實在令人費解。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老同學蒯元林,他是蘇州人,與蒯祥既是同鄉, 又是同姓,便託他幫我搜集蒯祥的資料。前年春節前夕,老同學來電告訴我,他在蘇州找到了蒯祥祖父母的誥命碑。這塊碑原先立在蒯祥墓的南側,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軍與地方團練曾經在這裏激戰, 戰死的太平軍被就地堆土掩埋,此碑也一同被埋入地下。直到上世紀90年代維修蒯祥墓園時,才被髮掘出來。碑的正面為蒯祥祖父母——蒯明思夫婦誥命碑文。碑的背面是墓表, 記載着蒯祥祖父、父親和他本人三輩的族譜及生平事蹟。

於是,我踏上了尋訪蒯氏家族的旅途。

一 遷居蘇州的工匠世家

蒯氏祖上是湖北襄陽,劉宋時代祖上曾有人被封為都鄉侯,也算名門望族。明朝洪武初年,蒯祥家族遷徙到蘇州吳縣香山。蒯祥就是在遷居此地後約三十年誕生的。

蒯氏家族定居香山後,在此繁衍生息,大部分以做木工、瓦工為生。隨着南京皇宮、蘇州園林及寺廟道觀的陸續建設,香山工匠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支專業化的龐大工匠羣,被稱為“香山幫”,最盛時多達數千人。歷史上“香山幫”曾出現過許多能工巧匠,但因為都是工匠,文化不高,史書也無記載,而本地縣誌《吳縣誌》也僅收入蒯祥一人入傳,只有寥寥百餘字的記錄。清朝末年,蒯祥後裔的一支遷居到蘇州城裏,而老同學的父親蒯榮,就是這遷到蘇州城的一支。

至於那通誥命碑的來歷,老同學是這麼説的:蒯祥被封為三品侍郎,享一品俸祿後。子貴父榮,祖父母也榮耀起來。祖母顧氏被封為淑人,故立誥命碑。蒯祥死後也與其祖父母合葬在一起,所以碑的背面是蒯氏家族源流和蒯祥祖孫三代事蹟的合葬墓表。

為了尋訪墓碑,我們去往蒯祥墓地,沿着太湖駛向蘇州吳江區。在一條寬闊的大馬路邊,有一條順路的小河, 河對岸樹立着一座石牌坊,橫額上篆刻着“蒯侍郎墓”四個大字,後面是一片松柏葱蘢的綠地, 這自然就是陵園了。陵園不大,一條不寬的石鋪甬道直通墓地,石道兩邊是兩排跪羊石箅。蒯祥墓是用石頭砌成的高約一米的圓形墓穴,頂部是平整的長滿青草的黃土,墓後有半圓形的石牆環繞。墓前立一石碑,上書“明工部侍郎蒯祥之墓”。這就是蒯祥的安息之地。墓後一條小道通向一座六根立柱的碑亭。亭內矗立着那通誥命碑。我想用手機拍照留存,可惜因為墓碑風化嚴重,我手機裏的照片是一片模糊。於是,在離開蘇州時,不得不給老同學又派了差事,讓他幫我找份清楚的墓表全文或拓片。

二 父子接力修建故宮

去年冬天,老同學告訴我,他跑遍古書店和書市,均無蒯祥墓碑拓片,但卻幫我找到了一本資料書,書中附有碑文內容。書到了,我匆忙打開,書名叫《吳中拾遺》(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19年1月),其中有《香山蒯氏》一文。我仔細閲讀,該文對蒯氏家族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從蒯氏家族源於湖北襄陽,蒯祥祖父一輩於明朝洪武初年遷居蘇州吳縣香山,到蒯祥這一輩及其子孫三代。書中也記述了蒯氏家族遷居蘇州香山後,逐漸分散於蘇州城區、郊區和山東濰縣三地三支。

書中記述的碑文內容,正是我尋覓的資料。碑的正面是蒯祥祖父母蒯明思夫婦的誥命碑,文中闡明瞭封蒯祥租母為淑人之緣由。但石碑背面那篇碑表, 才是我千里尋覓的文字。碑文約有900字,缺失和不能辨認的字約佔五分之一,主要記載了蒯祥祖父從湖北襄陽遷徙之蘇州吳縣,一直寫到蒯祥輩子女的家族譜系。

更可喜的是,碑文中完整記載了蒯祥與其父親蒯福能修建故宮的過程:“福能有奇藝,永樂乙酉(1405年),朝廷大營建,特命有司凡常於藝者徵於京師,福能在舉首。” 也就是説,永樂三年(1405年)朝廷擬建皇宮之時,將擅長營建技藝的工匠都徵集到京師,蒯福能是作為第一號人選而徵召入京的, 那時蒯祥才七歲,還沒進京。墓表稱蒯福能“夙夜經營,茂著賢勞”,盛讚他認真負責的精神為故宮建設立下了功勞。

蒯祥生在這樣的工匠之家,自幼受父親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再加上他自幼聰明靈巧,稍一指點就能舉一反三。於是,當其父蒯福能上了年紀、不能執事之時,推舉蒯祥為接班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正如墓表所載:“乃命其子祥□(繼?)焉。丁酉歲(1417年),祥扈蹕(隨皇帝出行)來北京,營建宮殿以及有司庶府,悉預其事,深於巧思,比公輸子。”

三 蒯祥不是故宮的“總設計師”

不過,這段墓表記載的蒯祥進京年限,引起了我的疑惑。北京皇宮的建設是從永樂三年(1405年)起步,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歷時十五年,而蒯祥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才進京主持修建,只參與了後三年的建造,他這個“總設計師”和“總建築師”是不是也得打個折扣?

帶着這個疑惑,我又查閲了許多相關的資料,才弄清了這個問題。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稱永樂皇帝,第二年(即永樂元年)便將北平更名為北京,這説明他已經有了在他的“龍興之地”建造京城的想法。但是新建都城可是個巨大的工程,須傾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剛經過三年征戰,國家需要恢復元氣,人民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他並沒有立即下詔建都,仍依南京為首都,他在北京期間仍住燕王府,稱北京為“行在”。

永樂三年(1405年),建都工程才開始啓動,永樂大帝在全國徵召能工巧匠,派大員赴雲、貴、川等地選採木料。次年,他又多次與大臣密議遷都北京的計劃,七月他下詔營建皇宮,任命泰寧侯陳家珪掌管其事,這算正式開工了。但是,遷都北京的計劃沒取得羣臣的一致意見,反對者聲浪不止,致使皇帝舉棋不定,難下決心。聖上的優柔寡斷,致使下面的工程進行了十多年,仍處於不温不火,小打小鬧的基礎施工階段。

直到1416年,君臣才取得一致意見,同意遷都大計。由此開始了大規模營建皇宮的高潮,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全部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新建成的太和殿舉行盛典,頒詔遷都北京。北京改為“京師”,北京再次成為全國的首都。

蒯祥進京雖是工程的最後三年,既晚又短,但他卻正趕上了營建皇宮的關鍵時期,被委任為工部營繕所丞(職位相當於總工程師)主持建造了皇宮的重點工程三大殿、兩宮以及天安門等主要建築,從而成就了他營建皇宮的偉業。

由此可見,如今許多書刊上標榜着“蒯祥是故宮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其言不確。任何工程都應是設計在先,營造在後的,不可能施工十多年後,蒯祥進京才開始設計。更關鍵的是,按照皇上的旨意,“初營建北京,凡……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明太宗實錄》卷232)北京皇宮要遵照南京皇宮的規制建造,因此無需再另設計圖紙。所以,蒯祥只能算是故宮的“建造師”,而不是“設計師”。

四 耳順之年重建天安門

蒯祥雖然不是故宮的設計師,卻是天安門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天安門(原名承天門)是皇城的正門,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精華,它與皇宮同年完工。這座門是蒯祥負責設計並統領建造的,當時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木牌坊。天順元年(1457年),木牌坊不幸遭雷擊焚毀。成化元年(1465年),蒯祥以67歲高齡再次出山,承擔了重建天安門的重任。他把南方的優質材料御窯金磚、蘇式繪畫技藝都運用到城樓的建設中,重建後的天安門,規模比原來更雄偉高大,擴建成為巨大的宮殿式的建築,氣勢雄偉、佈局嚴整,奠定了現代天安門的規模和樣式。此後600年來,歷經明、清兩朝以及新中國成立至今,天安門又經過多次重建和多次整修,但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並沒做大的改動。

蒯祥的業績還不至於此。1440年,他曾受命營建了乾清宮、坤寧宮兩座宮殿。永樂十八年(1420年),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大火焚燬,正統(1436-1449)年間,蒯祥又統領了三大殿的重建工程。天順年間,蒯祥又設計並統領了裕陵的施工。

《憲宗實錄》中給予蒯祥很高的評價:“自正統一來,凡百營造,祥無不與。”“凡殿閣樓謝,以至回宇,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者。”就是説自正統年起,所有的宮殿羣落建築,蒯祥都參與主持了,且他所設計和施工的建築,都是符合皇上心意的。因此他仕途順暢,步步高昇。蒯祥被封官後,幾十年來從不坐轎子,保持了他勞動者的本色;他也不迷戀官場,到了年歲便主動辭去了官職,而當這些建築重建或修繕需要他指導時,他又像在職時一樣,出謀劃策甚至親臨現場指揮。因此他連續受到了幾屆皇帝的寵愛,不想升官也難,真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蒯祥由工部營繕所丞起步,一路升遷到工部主事、太僕寺卿、工部右侍郎,升成為一個正三品的高級官員,並且享受從一品俸祿。也就是説,蒯祥從一個業務幹部起步, 經過一次次的升遷, 最後當上了“建設部副部長”, 並享受正部級待遇,這在中國工匠史上確是罕見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9 字。

轉載請註明: 尋訪故宮建造者蒯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