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在哪裏
項羽死在哪裏的爭執,從古至今。在《史記》中,司馬遷在對項羽死前的壯烈場面進行了生動描畫之後,“身死東城”交代了項羽死在哪裏,而且全書交代均為東城,以司馬遷距離項羽死的時間來算,這種説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項羽畫像
在班固修撰的《漢書》之中,對於項羽死在哪裏的問題,班固也是堅持太史公的説法,並無異議。“烏江自刎”説法的流行,大都是是因為誤讀了“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一段文字。馮其庸先生的《項羽不死於烏江考》發表以後,堅持“烏江自刎”的人,囿於成見不承認項羽就是死在東城,他們堅持説“烏江自刎”的思路是,讓烏江距離東城很近,自然而然把司馬遷説的“身死東城”,解釋為死在距離東城旁不遠的烏江。以史料中記載的路程以及時間計算,其實項羽那天是根本就到不了烏江的。既然到不了烏江,項羽只能會是死在了東城。“乃欲東渡烏江”表示項的是項羽其實還沒到烏江,距離還遠。假設他已經到了烏江邊,就不會用想要往東去的説法。
只是一味的以《史記》為依據,認為烏江距離東城很近,項羽很容易就到了烏江。實際上差的很遠。古人記載的“烏江”,指的是長江自蕪湖以下斜北行的一段。項羽想要向東度過烏江,其實就是想向東渡過長江。以現在的計量方式,東城距離烏江很遠,這裏地勢又崎嶇,路那麼難走,況且漢軍騎兵的追殺又如此緊張,他是不可能逃到烏江的。東城是秦朝時設下的縣,如果在太史公看來,項羽是死在烏江的,《史記》裏就不會大篇幅描寫東城。
蔣介石和項羽
中國自古以來就孕育出了許多人傑,他們不乏大智大勇之輩,他們中的一些故事至今廣為流傳。項羽是秦朝時候的人物,蔣介石是中國近代的人物,蔣介石和項羽這兩個處在不同時代的人,他們之間竟然有相似的經歷。
蔣介石
項羽,秦朝末年的軍事家,秦朝末年下相人,是楚國著名名將項燕的孫子。在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憑藉個人的能力領導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人物和軍事家。蔣介石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關鍵人物,他在任期間,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項羽在起義不久之後,以少勝多,聯合各路諸侯攻打秦朝,一路高歌猛進,兵是越打越多,氣勢和鬥志都越來越昂揚。蔣介石在北伐時期,同樣也是打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同樣高歌猛進隊伍不斷壯大;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和劉邦爭奪天下時,節節敗退,兵越打越少,最後退於垓下,自刎而死,同樣,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時期,隊伍越打越少,亦是節節敗退,最後退守台灣,失去對大陸的控制權。
人們常言道,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蔣介石和項羽除了以上列舉的經歷相似,他們的一些事蹟甚至可以對應起來,比如項羽的楚漢聯合抗秦可以和蔣介石國共合作抗日對應起來,項羽的鴻門宴可以和蔣介石的重慶談判(蔣介石錯過機會)對應起來,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可以和蔣介石的國共內戰相對應起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才成為人們茶飲後的話題,被世人所借鑑。
項羽起義
項羽起義其實説的不是特別的精確,因為最初起義的那個人,不是項羽,而是項羽的伯父。但是因為大家關係都比較的親近,而且後來項羽的名氣很大,所以也就叫做項羽起義了。
項羽劇照
要説項羽起義,還要説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情。眾所周知,秦始皇喜歡巡遊天下,那樣特別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面對着百姓的注目禮,相信始皇帝心中也是沾沾自喜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行注目禮的人羣中,有一個小孩子,看着始皇帝豪華的陣仗,説了一句話。
那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就應該做到始皇帝這樣的排場。
在當初的那個時代,一個孩子有着這樣的見解,這樣的野心,是非常少見的。所以,這也為項羽起義埋下了伏筆。後來項羽起義,人們把他小時候的這個故事大肆渲染。
項羽起義還有一個輿論,是關於他的長相的。項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帥哥,他的帥不在於什麼皮膚白皙,而是有一種男人英雄的陽剛帥氣。據説,他是一個雙瞳子,這是千年難遇的人才,天降福相,所以人們也信服他。
項羽起義需要軍隊,這些軍隊有很多是他的老手下。但是項羽畢竟年輕,那麼,他是怎麼讓他們信服的呢?除了打仗厲害之外,項羽還有一個很拿手的絕活——舉鼎。他是天生神力,其他人自然比不上他。
就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項羽浩浩蕩蕩地起義了。
項羽為什麼舉鼎
江蘇省北部坐落着一座霸王舉鼎廣場,共由四部分子廣場組成。許多人不禁發問:這座廣場的來由是什麼?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為什麼舉鼎呢?
霸王舉鼎
項羽為什麼舉鼎?有兩個流傳至今的民間説法。第一個版本是在秦朝末年時,隨着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爆發,24歲的項羽與其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反秦,為了擴充其實力,項梁派項羽前往籠絡桓楚齊力反秦,起初桓楚有意刁難於他,命他舉起院中千斤重的大鼎便可與之協同起義,項羽起初讓桓楚手下四名彪悍勇士合力舉鼎,但未能舉起,而後項羽擼起衣袖大喝一聲一舉將大鼎舉至頭上,並且三起三落,桓楚見項羽如此威猛便答應與其合兵反秦。
除此之外,解釋項羽為什麼舉鼎的另一版本是一則愛情故事,項羽在少年時代曾路過沭陽的虞家溝,在池塘邊救起了因採摘菱角而落水的姑娘,這個姑娘便是日後陪伴項羽身側的虞姬。在項羽走後,虞姬一直惦念着這個身形高大的救命恩人,後來虞姬的哥哥四處奔走打探,在廟會中看到一個將銅鼎舉過頭頂的青年神似虞姬的恩人,最終他在梧桐巷找到了項羽,在談話結束時他邀請項羽到他家做客,虞姬看到哥哥帶回的這個人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恩人,更是欣喜萬分。虞姬父母見他二人郎才女貌,便擇日讓他們成婚,之後虞姬跟隨項羽征戰南北,形影不離,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項羽的武器
關於項羽的武器,在歷史上的記載是楚戟,也就是天龍破城戟,而在小説裏面的描述則是虎頭盤龍戟,另外也有人説項羽的武器是霸王弓,還有説是霸王槍的。究竟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的歷史考證,不過更多人認同的則是楚戟。
《楚漢傳奇》項羽劇照
關於項羽的武器楚戟,有關的記載表明並不是尋常的戟,而是經過了改造的戟。戟是在商朝就有的一種兵器,有單耳和雙耳的區分,單耳的是青龍戟,雙耳的叫做方天戟。而項羽的戟是被他改造過的,他將戈的部分改裝成了月牙刃,這樣更有利於殺敵。並且也就加重了兵器的重量,相傳項羽是力氣蓋世,所以普通重量的兵器對於項羽來説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關於項羽的武器是霸王弓,據記載這把弓是由玄鐵打造的,重量達127斤,威力無比,項羽之所以被成為西楚霸王,也是由此而來的。同時還因為項羽力能舉鼎,所以也有人認為項羽的武器是青銅鼎。更甚至因為項羽從小跟着自己的叔父項梁一起練武,天資聰穎,精通一十八般武藝,所以也有人認為項羽什麼武器都會。
在垓下之戰中,項羽戰敗於烏江自殺,自殺當然是用劍的,所以也有人認為他的武器是劍。 當然在《西漢演義》中,項羽使用的是霸王槍,並且他還是以後各代槍的鼻祖。
所以説關於項羽的武器是沒有確實答案的,但是無論是什麼武器,都是以重聞名的,除了項羽,一般人也是使用不來的。
樊噲和項羽
樊噲和項羽一生的交集,就是在項羽為劉備所設的鴻門宴上。讀過《鴻門宴》的人恐怕都知道,范增因為夜觀天象,發現代表劉邦的星象隱隱有成龍的跡象,這就表明劉邦將會是這江山的帝王。但是作為項羽陣營裏的謀士,范增肯定是不願意看見這一情形的發生,所以他勸誡項羽,一定要殺了劉邦。
《楚漢傳奇》樊噲劇照
當時的項羽有的確對劉邦起了殺心,所以才會設宴宴請劉邦。同時因為張良與項伯的關係,劉邦提前知道了項羽的殺機。樊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出現在鴻門宴上。
劉邦赴宴之後迅速的表明了自己的忠心,這本就打消了項羽殺他的念頭,但是因為范增多次對項羽的示意,所以張良對劉邦的安全還是不放心,他藉口出去,然後找到了樊噲,讓他進去保護劉邦。樊噲也是一大英雄,他進去之後,絲毫不畏懼項羽的威嚴,這也迎來了項羽對他的賞識。
當時項羽將桌上的豬腿賜給樊噲吃,樊噲也不客氣的拿起來就吃,而且並沒有絲毫的做作,同時也沒有用其他的任何作料,這使得項羽非常的驚奇。所謂英雄惜英雄恐怕就是這樣,總之項羽是非常的讚賞樊噲的,在他吃肉的時候,還問他能喝酒嗎,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又將自己的酒賜給樊噲引用,當然樊噲依舊沒有推辭,而是直接拿起來就喝。這樣的豪爽是非常對項羽的胃口的,所以項羽是非常賞識樊噲,也就沒有為難他對自己的大不敬。
這就是樊噲和項羽之間的聯繫,可以説項羽之所以最後沒有殺劉邦,和他欣賞樊噲脱離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