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小兒神經外科學教授友田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了一項實驗:邀請了約1500名曾在兒童時期受過體罰,年齡在18到25歲的年輕人,並通過MRI觀察他們的大腦,結果表明,由於體罰經歷,參與者的右前額皮質內側體積平均萎縮了19.1%,同時,該研究也表明,如果損害了原本於三十歲左右成熟的前額皮質,容易產生類似抑鬱症的症狀;謾罵將影響語言理解能力,容易引起神經性耳聾。——《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
現代很多家長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念,都知道體罰孩子、朝孩子大吼大叫不是一個好的管教方式,但就是在事情發生時控制不住自己:好多時候脾氣不由着自己,每次發完脾氣就後悔,但是下次還是很難控制住......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對孩子隨意發脾氣不好,事實上卻做不到?
一、家長身心疲憊,耐性耗盡。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時間充裕,精力旺盛的時候,比較不容易發火;而當我們精疲力盡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一點事情就可以激起我們的怒火。
平時,接孩子放學回家,我要求孩子自己脱掉外套,他卻徑直玩起了玩具,並不理睬我的話。如果説一遍不管用,我會走過去面對着他再説一遍或者幫助他脱下來。
但是,當我帶他去公園玩一趟回來累得要命時,我會説到4遍讓他脱下外套,如果他還無動於衷,我就感覺到自己的火氣正在“熊熊蔓延”,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就爆發了。
二、缺乏良好的控制情緒的能力。
我很驚訝有的家長竟然一天要朝孩子發幾次火,打上一兩次,在他眼裏,孩子惹他生氣的地方簡直太多了:孩子吃飯不小心將米飯撒了;他要孩子穿的鞋子孩子不同意;一個很簡單的題目孩子卻做錯了.....
這不是孩子在惹家長生氣,而是家長控制情緒的能力太差了。
這樣的家長可能習慣用憤怒來解決問題,也可能是他非常不喜歡別人不按他的意願做事,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是他管理情緒的能力很差,而不是孩子該罵。
三、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有的家長在生活上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孩子無論如何淘氣家長都很有耐心。但是換在學習上就不行了:題目做不出來一頓訓;成績不好一頓批;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一頓吼。
要知道,你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孩子,他的年齡決定了他不可能不犯錯誤,要讓一個孩子成績永遠是直線上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優秀的孩子也有低谷時期。
如果你想減少對孩子吼叫的次數,嘗試一下這6個方法
如果你真的想減少對孩子吼叫的次數,減少對孩子的傷害,讓自己成為令孩子尊敬的家長,試一試這6個方法。
1、想一想“我們是在拍真人秀”。
想象你和孩子正在演出一場真人秀,到處都是攝像頭,全國觀眾都可以看到你們的表現,你還會對着孩子吼叫嗎?
2、停留10秒鐘。
在即將發火的那一刻來個急剎車,回想一下自己是為什麼要發火的?僅僅幾秒鐘,你發怒的慾望就會大打折扣。這個方法我用起來非常有效。
這個方法也有理論支持。腦神經科學家證實:發怒後等待6秒鐘即可以自控,因為通過6秒鐘的等待,掌控情緒管理的前額皮質才開始行動。
3、確保自己的需求。
如果我們自己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心情沮喪,怎麼會有耐心面對孩子的錯誤呢?
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工作、家務、帶孩子當中,我們需要保證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有一點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給自己愛的油罐加滿油,才能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
4、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
孩子就是孩子,他不可能事事都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他不可能不犯錯誤,他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他跟大多數孩子一樣,也跟我們小時候一樣,需要慢慢地成長。只要我們對孩子的理解越多,就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5、將心比心。
想一想:在你做錯事情時,如果你的愛人對你大喊大叫,甚至懲罰你,你會很虛心的接受他的意見嗎?然後積極地去改變自己嗎?恐怕不會吧。
我們的感受也就是孩子的感受。
6、記錄自己發怒的次數。
把每次想要發怒的次數和實際發怒的次數用筆記錄下來,計算一下百分比。過一段時間總結一下,相信會對你的行為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