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界最強大的一個民族,幾千年來,面對外敵從未服軟!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秦始皇雖然在歷史上犯下了不少過錯,但同樣,勞苦也還是有的。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亂世。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文字、文化的傳播,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意義深遠的。歐洲同時期的古羅馬,論人口與疆域,都是毫不遜色於中國,但是,論民族凝聚力,古羅馬卻是遠遠不及中國。
當古羅馬遭遇覆滅之災後,便再也沒能恢復崛起;反觀中國,儘管五千年裏紛爭不斷,一直處於分分合合的過程中,但中華薪火從未熄滅。幾千年來,中華文明走到最後並不順暢,一路上遭遇過無數次沉重打擊,像“五胡亂華”、蒙古軍隊侵入中原、滿清軍隊攻入山海關等事件(在當時那個時期,滿清、蒙元暫不屬於中華民族)。
他們攻入中原的第一件事,便是屠殺當地百姓,搜刮城鎮掠奪錢財,犯下惡行累累。在外族的統治中,中華文化被邊緣甚至是遺棄,可以得見,長此以往中華文明必然危矣。好在中華民族總能在絕境反擊,選擇最佳時機一舉趕走外族,奪回國家統治權。之所以每次都能從外族手中奪回政權,這離不開當時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
先來説下“五胡亂華”,其中的外族鮮卑在打入中原後,展現了其好戰嗜殺的一面。
他們見過中原百姓就大肆砍殺,男人死在刀下,女人則更多的被拉去當做奴隸。這些外族軍隊通常沒有帶口糧的習慣,基本是攻佔哪裏就會掠奪哪裏。打到中原地區時,他們找不到糧食便會良心病狂的以女人為食,在之後的羯趙政權更是專門“圈養”了大批漢族女子,以充當軍隊“口糧”,還將這些女人稱為“雙腳羊”,可見,這些蠻夷是多麼慘無人道。
《晉書》中便曾這樣説過:經過蠻夷之族的掃蕩屠殺,十個中原士族裏只有一個方能僥倖存活。如今看來,應該是有些誇張,但是,這側面也説明蠻夷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是極其嚴重的,他們對於中原百姓的屠殺,使得漢族人口鋭減。士族都有這麼高的死亡率,更何況是活在最底層的平民呢。
五胡亂華持續了一百多年,在這個時間段內,北方漢人由上千萬降到到四百萬左右,等於説外族人迫害了近八百萬的漢人,這個數字是令人震驚的。我們難以想象,這些胡人與漢人到底有着怎樣的深仇大恨,要將漢族誅殺殆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胡人在這些年裏人口卻是飆升,增加了六百萬人,如果之後不是隋朝出手一統天下,及時終結了這種亂世,那中華文明真的會徹底消失。
隋朝建立後,漢族重新成為主宰族羣,中華文明就此邁上一個全新的起點,到了唐朝時期,經過多年發展,中華文化已經傳播並影響世界各國,使得中華文明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後到了兩宋時期,儘管周邊局勢複雜,經常受到多個異族的侵擾,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宋朝在各領域的影響力,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科學,宋朝都達到了高度繁榮的地步,中華文明也再次邁入輝煌。許多研究中國歷史的國外學者,都認為當時的宋朝,領先世界足足一千多年,這可謂是極大的讚譽。
然而,蒙古人的出現,阻擋住中華文明前邁的腳步。
蒙古軍隊先後橫掃遼、金、南宋,對於攻佔地區的做法與普通蠻夷無異,皆是以屠戮搶奪為主,元朝主政後自然也不例外。雖説,蒙古人用四十萬人短時間內攻佔了七十多個國家,但是,他想攻佔中國可沒這麼輕鬆。縱然蒙古人拿下了南宋,但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遭受到全國各地百姓的起義反抗,再加上,蒙古人空有莽夫之勇,並無治國之才,僅僅存在九十八年,元朝便就此覆滅。
在這之後,明朝隨着崛起,江山再次落入到漢人手中,恢復了中華文化。雖然明朝初期,還是擺脱不了元朝的影響,但隨着進入中後期,中華文明那種特有的思想文化,再次於國內傳播起來。只待時日安穩,便可恢復甚至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可往往造化弄人,滿清的入侵打破了這種美好的期待。
滿清人殺入中原,其兇殘程度並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外族,換言之,他們想要用這種血腥的手段來樹立自己的威嚴。據瞭解,在滿清殺入中原的三十年裏,無數平民百姓慘遭殺害。但是,中國漢人太多了,清廷自知僅靠鎮壓不僅清除不完,反而會引起更大的反抗。因此,他們只能選擇停止殺戮,採用同化的策略,侵蝕中華文化。
清朝依靠着強勢手段統治了漢人三百多年,在這種文化侵蝕下,漢人從原本自強不息的民族徹底淪落成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飽受西方欺凌。難道中國人就這樣成了“軟脊樑”,再也站不起來了嗎?不,中國人骨子裏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哪怕是被一時麻痹,但只要中華民族到了危機邊緣,中國人便會奮身而起,憑着不屈鬥志,堅決反抗一切外敵。
面對西方列強,晚清採取一味的妥協,不斷的割地賠款,絲毫不曾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所考慮。也是,偌大的中國對於滿清來説,只是半路搶奪而來的國土,自然談不上家國情懷。但漢人卻是無比清楚,軟弱無能的清廷只會令中國走向滅亡,也正是由於此,更多的愛國人士行動起來,推翻了清朝專制,建立了全新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近代以來,雖説中國紛爭不斷,但這並不會對中國的地位產生動搖,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影響力從何而來,就是通過中國龐大的人口。尤其是在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各行各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能有這種成績,除了我國政府努力貫徹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外,還離不開十幾億百姓的貢獻。
當然,凡事物極必反,人口自然逃不脱這個規則。
眾所周知,我國當今人口已經達到了十幾億之多,但生育率卻逐年下降,老齡化愈加嚴重。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中國人口將會一段時間內鋭減,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説無疑是巨大的災難。許多人覺得這或許有些聳人聽聞,但這並非誇大,中國人口看似在增多,但卻增加的很不合理,尤其是現在男女比例失衡,更會導致大量百姓無香火可傳,從而造成人口減少。
當然,男女比例失衡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關於中國人口減少,早在古代便已有跡象。在康熙時期,中國人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五,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一佔比還不到百分之二十,可見,在這兩百多年裏,中國人口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甚是倒退。
在乾隆時期,中國人口有四億之多;一百年後,中國人口同樣還是隻有四億,按照歷史上人口增長規律,這種結果顯然令人有些詫異。哪怕排除戰爭損耗,也不至於完全沒有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代時,世界人口有十億,一百年後,暴增到二十億,翻了一倍。
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達到十二億,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六十億。而且這最近幾年裏,中國人口淨增一億,世界人口卻淨增十億,這種1:10的對比,令人心驚。
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佔比在不斷壓縮,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中國人口在世界上的佔比將越來越低,影響力也會相應的隨之變弱。並非説科技先進到了一定程度,便可以取代人的作用,這有些片面。無論是戰爭還是其他領域,人口才是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像今天我們便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基本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身在他鄉的中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變化,積極展示中國形象,提升國際影響。他們成了國外友人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這未嘗不是龐大人口基數所帶來的優勢。
總之,一個朝代的覆滅並不代表種族的覆滅,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從未斷絕,一直到了今天,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如果一旦滅種,那這個國家必然會永遠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像曾經的古羅馬、古埃及、古巴比倫,他們都是創造過光芒璀璨的獨有文明,然而還是經不過歷史的考驗,被歷史遺棄。
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歷經無數的艱難險阻,這才有了這片土地,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明。如果,我們任由生育率不斷下滑,任由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到時一旦危機爆發,這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巨大的災難,比之戰爭還要殘酷,直到徹底消亡……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件事跟自己沒關係,民族為根基之本,如若真要覆滅了,我們又豈能獨善其身,切記“人口風暴之下,沒有幸存者!”
為了民族的未來,我輩當努力,讓中華文明永存!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人口列表》、《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