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一直探索的話題。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慧、勤奮 、上進.....
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6個黃金教育法則可能會給你一些啓發。"
1
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創造人才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學測試。
他到一個學校隨機選出了20個學生,對校長説,這20個孩子是他精心挑選的。經過一系列測試顯示,這20個孩子是難得的人才,智力超羣,好好培養以後必定成就非凡。
校長聽完之後很興奮,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和家長:“這些孩子都是天才,要特別關注,以後有大作為!”
從此以後,老師對這些孩子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父母給予了鼓勵和支持,打心眼裏感到驕傲,覺得自己孩子不平凡;孩子也開始積極上進,在面對困難時更敢於挑戰。
幾年之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個學校,校長激動的説,當時選出來的20個孩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成績名列前茅。
羅森塔爾卻很清楚,這只是他隨機選出的20人而已,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才,是所有人的積極期待讓這些孩子成長為了理想的模樣。
羅森塔爾效應——如果你對孩子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能做到一切,他就有勇氣能乘風破浪;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做不了,那麼他面對困難時,就會一味躲避,一蹶不振。
注意你對孩子的態度。你的態度,會通過情緒和潛意識的暗示,傳遞給孩子,進而影響到他未來的命運。
2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承擔後果
午飯時間,温迪的媽媽做好了飯,温迪急着出去玩。媽媽説,如果你現在不吃,回來就只能餓肚子。温迪一邊答應着,一邊開開心心的出去了。
下午回來,温迪很餓,開始到處翻着找東西。媽媽説,你忘了我們的約定,今天下午沒有東西吃。
温迪餓了一下午,這讓她明白,自己做的選擇要自己承擔後果。
哲學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
父母告訴孩子一萬句人生哲理不如他去親身驗證1次。
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生是他自己的,吃過苦,親身感受,才能讓他記得深刻。
3
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
他挑選了一羣孩子,每人給了1顆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就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得到兩顆糖。
有些孩子馬上就吃了,有的孩子熬過了20分鐘,如願以償。
18年之後,他再次對比這羣孩子的現狀,發現:那些等了20分鐘的孩子在各個方面明顯優於等不及的孩子,並且做事更容易成功。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耐心。如果他想要一把玩具槍,父母可以説,你堅持5天練字,可以換一個玩具槍。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不會珍惜。經過延遲滿足和努力爭取,孩子才會珍惜得到的東西,玩的也會更開心。
4
超限效應:不要過多批評孩子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聽演講,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決定多捐些錢。20分鐘過去了,他有點不耐煩,決定只捐一點。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結束,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漫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温非常氣憤,他不僅一分未捐,反而從盤子裏拿走了2元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久,都會讓接收者不耐煩,最後產生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當孩子犯了錯,父母總是一次一次的提醒他、批評他,結果他的心理狀態從內疚、反省,變成了厭煩、反叛。
為了避免讓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式,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批評。要想真正讓他記住教訓,不應簡單重複,要用多種方式讓孩子接受。
5
魚缸法則:成長空間很重要
美國公司紐約總部有一個漂亮的魚缸,魚缸裏養着十幾條熱帶魚,長3寸,兩年了,仍然沒有改變。
有一天,董事長的小兒子來公司玩,好奇的抓了一隻,一不小心把魚缸推倒砸碎了,周圍人慌忙把魚撿起來,因為沒地方安置,只能把它們放在噴泉池。
兩個月後,有人從噴泉池路過,驚訝的發現,原來那些只有3寸長的魚竟然瘋長成了一尺!
魚需要自由的空間才能驚人成長,何況是孩子們呢?養在魚缸永遠都是小魚,養在大海才可能成為巨鯨。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和充足的選擇權。
不侷限在小天地,他才能接觸到更廣闊的天空。
6
南風效應:寬容比懲戒更有力量
北風與南風為了比誰的力量更強大,下了賭注,誰能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誰就是最強。
北風狠狠颳着,越刮越大,想把行人的衣服吹掉,結果行人卻揪着衣服不鬆手,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温柔吹拂,暖意融融,行人慢慢感到炎熱,敞開了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我們:嚴苛的懲戒不敵温柔的寬容。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想要讓孩子聽話,硬碰硬是不行的。父母的教導應該是客觀包容的,讓孩子如沐春風,主動自省,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在成長中積極上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優秀的孩子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父母的成功教育,能成就孩子一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