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所周知,鋼盔是戰場上非常重要的保護頭部的工具。雖然鋼盔無法阻攔子彈的正面射擊,但是對於彈片和一些側飛的子彈還是有很大用處的。在我國宋朝時期,鍊鋼技術已經發展得很完美,煉製鋼盔也並非太過困難的事情。可是很奇怪的是,宋朝的士兵戴的卻是幾乎沒有什麼防禦能力的斗笠,這是為什麼呢?
宋朝士兵頭上戴的斗笠,並非我們現在的斗笠,而是一種被稱之為氈帽的東西。《水滸傳》中在描寫林沖的時候,便提到過這種氈帽:“只見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紅纓帽,可能是當時士兵通常會佩戴的東西。而清明上河圖上也繪製了戴着這種氈帽的軍官。
上述證據都非常鮮明的表現,宋朝的士兵是絕對不會佩戴鋼盔的,或者説,他們的選擇並不是鋼鐵這種能夠明顯保護頭部的東西,反而是一種具有象徵性的帽子。不過,選擇這種帽子並不是我們的古人愚蠢,反而相當高明。
首先,宋朝的防線是慢慢從北向南移的。南方相比於北方而言,雨水更多,天氣也更加炎熱。鋼盔具有良好的導熱能力,同時也很容易在炎熱的天氣下變得燙手。而氈帽則不同,冬日保暖夏日遮陽,長長的帽檐還能在酷熱的中午阻攔陽光對於眼睛的傷害,若是下雨,也能巧妙防止雨水進入眼睛。
其而,氈帽並非普通的氈帽。宋朝士兵所佩戴的氈帽,絕對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簡單。宋朝學習了北方民族的服裝穿搭,也學習了北方民族使用皮革做頭盔的辦法。所以,與其説士兵戴的是氈帽,不如説是斗笠形狀的皮帽。斗笠的形狀可以滿足前文所説的功能,同時還更加耐用。這種混雜了動物皮毛的氈帽,在水滸之中被稱為“范陽氈帽”。
最後,成本問題。宋朝前期,軍隊的軍資耗費非常高昂,士兵所佩戴的鎧甲都是非常沉重的。到了後期,國家的財政沒有辦法支撐龐大的耗資,因而不可能實現每個士兵佩戴鋼盔的目標。此外,宋朝的鐵產量雖然較大,但其中很大部分都用在了鎧甲的製作上,加上古代沒有熱武器,因而對頭部的防護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從上述三點理由可以看得出來,不選擇鋼盔絕對不是因為我們的古人傻,只是因為合適。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這一點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都很重要。當然,宋朝內部的制度絕對存在非常巨大的問題,用一句大家説爛了的話來結束本文:我國曆朝歷代,從來都不是因為外部原因而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