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愛在吃飯時對孩子進行説教,理由是在飯桌的輕鬆環境中,教育效果能夠事半功倍,有些教育學者甚至説:“餐桌是最好的課堂,每天20分鐘的家庭就餐能改變孩子的未來。”
可是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真的對嗎?
6歲的糖糖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肉肉的,還是一枚小吃貨,飯桌上尤其活躍。但是媽媽最近發現,糖糖一到吃飯時間就打不起精神,不是説不餓就是説不想吃,要不隨便吃幾口就飽了,即使端上來她最愛的小龍蝦和魚香肉絲,也挑不起她的食慾。
眼看着本來胖嘟嘟的腮變小了,媽媽很着急,以為孩子得了厭食症,可去醫院做檢查也沒發現問題。上週幼兒園開學了,糖糖媽無意間跟老師提了一嘴,老師卻説糖糖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吃飯也很香,每次都把碗吃得乾乾淨淨的,還被老師表揚了幾次,並不存在家長反映的問題。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憂心忡忡的糖糖媽就跟老師聊了起來,老師問了一些問題之後,很肯定地斷言:這是“飯桌教育”惹的禍。
原來,過了這個暑假糖糖就要上小學了,媽媽從同事那裏瞭解到,有很多孩子上了小學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現在很時興“幼小銜接”教育,讓孩子從思想上和生活習慣上提前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
糖糖媽很願意為孩子做點事,可苦於平時上班做家務比較忙,飯桌上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主戰場。前天糾正吃飯慢的問題,昨天列舉愛吃糖的危害,今天又説如果晚上睡覺太晚明天上課會犯困。總之每頓飯都話題不斷,孩子厭食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出現的。
老師又講理論又講案例,最後歸結到一句話:沒有孩子喜歡在吃飯時被訓話,時間長了會造成孩子的“餐桌壓力”,讓孩子對飯菜也沒了興趣。
老師的一番話讓糖糖媽如夢方醒,禁不住連連道謝,説幸虧知道得早,要不時間長了説不定會出大事。
很多家長因為平時很忙,一般只有在吃晚飯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因此會抓緊這個時間問孩子今天表現的怎麼樣?老師説了什麼?或者説些大道理。家長一邊吃飯一邊絮絮叨叨説個沒完,卻沒發現孩子越吃越慢、越吃越少,到最後一提吃飯就滿臉的不情願。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場合,選擇合適的時機。飯桌並不是説教的好地點,家長應該要儘量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進餐氣氛,這樣才能讓孩子吃得開心、吃得舒心。
1、心情不好食不甘味
人的食慾,受心情的影響比較大,心情不好時就會食不甘味,這些都是常識。做父母的應該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卻往往忽略了。
其實家長的本意是好的,在輕鬆的進餐氛圍中説幾句,既不影響吃飯也不耽誤時間,但要掌握好聊天的內容。如果説的都是孩子身上的毛病,不是指責就是説教,偶爾一次半次沒問題,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把“吃飯”和“挨訓”聯繫在一起,變得對吃飯比較排斥,嚴重者還會厭食。
2、影響消化吸收,甚至引發危險
在餐桌上教育孩子,説不定哪句話會讓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當孩子心情糟糕時,就會想辦法逃避壓抑的飯桌,草草吃幾口了事。不能像平時那樣細嚼慢嚥,甚至連口湯都不喝,再加上心情鬱悶,肯定會影響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時間長了甚至可能引發胃腸疾病。
有的家長態度簡單粗暴,説着説着就訓上了,直接把孩子訓哭了。孩子一邊哭一邊吃飯,不但影響消化,還會有嗆咳、窒息的風險。總之,“飯桌教育”有百害無一利。
1、飯桌上適合輕鬆簡單的交談
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説話,就要營造説話的愉快氛圍。跟孩子一起分享幼兒園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最重要的,多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學校裏的飯菜合不合胃口,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和孩子説説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獲到了什麼等等。
2、監督孩子的進餐禮儀
良好的進餐禮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家長要把基本的禮貌告訴孩子:主動幫長輩擺碗筷,等長輩入座自己再坐,不許把好吃的拉到自己跟前,不許滿盤子亂翻,嘗過的東西不能再放回盤子裏。並且時時監督,看到孩子犯了毛病及時指出來,讓他改正。
3、監督孩子的時間觀念
小時候養成吃飯磨磨蹭蹭的習慣,長大了也容易遺留磨蹭、拖拉的毛病。所以,吃飯前儘量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全家一塊專心地吃飯,講講開心的事,聊聊學校、單位的見聞,讓一頓飯氣氛輕鬆、時間適度。
1、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平時做思想教育,就像隔靴搔癢,孩子大多數是聽不進去的。當孩子真正犯錯了,就千萬不要錯過這個良好的教育機會,但批評教育也要注意技巧,以糾正鼓勵教育為主,讓孩子在錯誤中學會成長,長一智。
家長要明確指出哪裏錯了,為什麼錯了,給予改正錯誤的建議,並監督改正。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心服口服,更好地認識錯誤、接受教育。
2、跟孩子一起家務的時候
身教重於言傳,小孩子一般都喜歡參與大人的事,跟爸爸媽媽做家務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也是體現家長身教的最好時機。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既能夠讓孩子跟家長學習自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能在身體力行的行動中,從側面感受到父母做事的態度,使孩子身心受到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