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的提法,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傳説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也有人將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南北相連的山,稱為“三山”。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詩句。江蘇省鎮江市長江江濱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夾江相峙,世稱“金口三山”。
一種流傳最廣的説法認為,三山指三神仙,即古代傳説中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總稱“三神仙”,據説山上長有長生藥,宮殿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史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從此以後,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説、戲曲、筆記中經常出現,然而它只不過是傳説而已,現實中並不存在。
現在,所謂的五嶽是我國的五大名山,它們是東嶽泰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和南嶽衡山。但在歷史上,五嶽的稱呼卻不是這五座山,而是另有其山。
漢宣帝時確定了以河南嵩山為中嶽,山東泰山為東嶽,安徽潛山縣的大茂山為北嶽,其後又改湖南的衡山為南嶽,隋以後遂成定製。明代的時候開始以山西的恆山為北嶽,到清朝時祭祀北嶽才改為山西的恆山。
一些封建割據政權也曾將其境內的名山封為五嶽。如三國的吳末帝就將今江蘇宜興的離裏山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等。五代閩帝王延鈞封今福建寧德縣的霍童山為東嶽,永泰縣的高蓋山為西嶽等。唐朝時南詔統治雲南,則以境內的蒼山為中嶽,烏蒙山為東嶽,無量山為南嶽,玉龍山為北嶽,高黎貢山為西嶽。
現在所説的三山五嶽,泛指我國的所有的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