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八院院長:中國或於2030年去火星採樣

  我國或於2030年去火星採樣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付毅飛)十九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院長代守侖20日透露,我國計劃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等探測方案。

中國航天八院院長:中國或於2030年去火星採樣

  資料圖:NASA公佈的火星高清圖片,展示了火星南部巨大平原及沙丘的面貌。

  運載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我國空間探測瞄準了更遙遠的深空。代守侖表示,我國將針對前述探測計劃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深空探測工程實施。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批准立項,預計在2020年左右,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一次實現“環繞、着陸、巡視”3個工程目標,以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五大科學目標。

  代守侖説,為實現目標,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分為環繞器與着陸器兩部分,共搭載13種有效載荷。

  在首次火星探測中完成如此任務,在國際上前所未有,面臨巨大挑戰。代守侖表示,首先需要突破深空超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制動捕獲、在軌長期自主管理、稀薄大氣減速與安全着陸等關鍵技術。

  他説,火星探測器與地面最遠通信距離約4億公里,是地月距離的900多倍,“對話”延時長達40多分鐘,而且“聲音”微弱。要克服信號衰減、傳輸延時和外界干擾等因素。由於距離太遠,大多數情況下探測器需要依靠自主控制,獨立完成帆板展開、對日定向、制動捕獲、兩器分離、故障診斷等功能。此外,火星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百分之一,探測器減速方法差異較大。着陸器以每小時兩萬公里的速度“撞”向火星,需要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反推發動機等多種措施逐級減速,才能安全落到火星表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8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航天八院院長:中國或於2030年去火星採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