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兇勇澎湃,浪濤翻滾的大事件,更多的時候是看它在涓涓細流中與大小礁石無意間碰撞出來的浪花。
現在的很多影視劇中都對故事情節有所誇大或不實報道。例如有關二戰期間的影視資料或書籍中,英軍被描述的一文不值,而且還常常連累中國軍隊。那麼緬甸戰爭中的英軍是否真的這麼無能嗎?戰徵前期,英軍對外宣稱,組建精英勇猛士兵兩個師,第1師和第17師。其實這兩個師的戰鬥力只能算是維護殖民地治安的部隊,且士兵多為緬甸百姓,根本不懂如何行軍打仗,因此,當時英國準備放棄攻打緬甸,轉去退守印度,因為那是自己最大的殖民地。
英軍在外強中乾虛張聲勢的狀態下往印度撤退,途中慘遭日軍圍剿。幸而得到天兵(中國遠征軍)施以援手,才能成功脱險。此戰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仁安羌大捷”。這場成功的戰役使日軍進攻印度的計劃落空。此後,英軍認識到了自身能力的缺陷,開始在印度進行休整更加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戰役初期,日軍節節勝利,英軍節節敗退,日軍氣勢高漲曾取得了戰役很大的優勢。但由於英軍將領指揮有方沉穩迎戰,士兵穩紮穩打,日軍的高漲氣焰很快破裂,並且陷入了苦戰中。隨着季節交替雨季的到來,後勤無法跟上的日軍打的越來越艱難,數個月後終以失敗告終。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英軍也好,日軍也吧,軍隊中的軍容軍紀,將領的指揮有方,將領與士兵的高度和諧統一,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説嬌兵必敗道理也就在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