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2015年07月31日訊】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關心的核心議題。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話》、康德的《論教育》、盧梭的《愛彌兒》。黑格爾的體系是教育的體系,其核心即教化。如果不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教育,利用歷史學、文學等來對教育做整體性理解,那麼當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淪為技術而已。教育要融入歷史、融入文明中來考察。
http://img.xinwenge.net/data/attachment/2015/07/31085811231.jpg" />
教育與學問不能更風要回歸傳統 融入文明歷史中觀察教育
教育研究的難度在於,它既不純粹是一種事實,又不純粹是一種觀念。比如,社會學,是對事實的研究;還有一種研究,是觀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這樣。教育既要研究事實,又要涉及觀念。潘光旦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位育”。
教育最困難的不是發明一種想法,而是將一種觀念種入人的心中。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構想的學説並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辦法讓街上的人自己產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工作;是“成熟”的人與懵懂的人之間的關聯。
在中國,不管是周代的禮教或樂教,或宋明以來的心學,都是一種教化。從這樣的意義上,教育研究是最難的。
教育與學問不能更風要回歸傳統 融入文明歷史中觀察教育
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考察無數的事實過程:考察民情和習慣;考察在某個時代為何非有這種觀念要傳給眾人;社會等級間的教育有何差異?而且,這些問題彼此之間是相互密切聯繫的。
比如,一個成熟的人和一個不成熟的人發生的聯繫,是在大街上呢,還是在現在的205教室呢?這個過程是依據書本呢,還是依據我們直接觀察世界的經驗呢?我們要一步步理解經典著作呢,還是如今大學裏興盛的本科生即做研究呢?這都是對教育不同的理解,由此會帶來不同的麻煩。
現代教育是如何呈現的
我們從一個具體話題開始。今天的教育已經誤入歧途,這源於我們對教育二字的漠視和不理解。每一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帶着好像每個人都要出論文的想法。坦率的説,這都和教育沒什麼關係。教育的本質不是發現,不是研究,而是重複。
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教育的本質就是重複和傳遞。首先,什麼是重複?重複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代一代的人讀的都是相同的書。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就是將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種入你的身上,讓你自由地在未來世界裏呈現你接受的東西。
教育首先關乎的是某種文明傳承的過程。如果説,中國的傳統大概斷了幾十年,如果我們不恢復對歷史和文明的傳承,那麼我們現在所做的所謂的學術創新在將來都是一文不值的。這只是對某種學術潮流的一味模仿。如果我們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做成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好人(goodman)。當然,中西對此理解不同,古今也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如何理解這個好,是不容易的。中國古代認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紀中期以前,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笛卡爾之後,則建立自己內心秩序的才是好人。
如今我們的大學,又有多少人會這樣理解教育呢?我想這是當今中國誤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做新人,是無視傳統和這些根本問題的。做好人是無數次回到我們的歷史;而做新人就是粗俗的個人主義者;做好人是不斷對世界開放並建立秩序的人。
教育是在不斷的傳遞。傳遞的不只是一些想法,還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習慣。做好人,第一,中國人講修養,第二,教育根本上講是要建立神聖性。做一個好人的最核心的標準在於,自己不是最大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東西,永遠是高於你,你內心要充滿敬意。
在中國文化土壤裏生存的人,再大的學者,如果對父母不敬,則也與教育無關。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對父母有愛、有敬。在西方,則講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斷髮展,則始終面臨這個根本問題。
在中國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則教育毫無意義。比如,你來北大讀書,什麼叫對北大心存敬意?就是通過對北大的歷史、對以往傑出的人、傑出的故事,不斷的瞭解和體會,讓這些融入身心,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這些無關,這注定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人能夠認識、體會到這些,那他則會有修養。修養在歷史上的表述不同。一種表述是cultivation,一種是alienation(黑格爾)。中國人講教化,講修齊治平。越有學養,越知道自己有不可超越的地方,對神聖性有起碼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養,與周圍世界融合起來,接下來的問題則是神聖性是什麼?性是什麼?認識到神聖性,並將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歷史上,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歷史的不同階段。換句話説,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育的不同。
孔子所言禮樂教化與魏晉、宋明的教育都不同。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對天地、對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可以説,現在教育研究的很多問題和教育沒有關係。比如教育經濟學和教育沒有關係,因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場裏產生的效用;再比如,現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對於教育來説,都是假問題。因為你的出發點是social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性”,所謂神聖性的東西,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理解不同。Humannature,從兩個角度來理解:1、它本來是什麼?這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討論。2、它的內容是什麼?教育學狹隘的將之理解成課程體系,其實它的內涵非常複雜。
不管內容為何,我們賦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斷地激活傳統。這個過程,只是因歷史階段不同,我們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但這都是對傳統進行重新理解。歷史上只有法國大革命是個例外。可以説,與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與傳統一刀兩斷。
第三,教育的本質在於,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傳統或經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復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選擇不同的復興過程,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在創新,是革命時代造成的結果。
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過程。今天的大學生都沒有抱着一種敬意的心態來讀前人的書,沒有心懷敬意來理解歷史上好人(goodman)對世界的理解。這樣的人無緣體會到自己何以能作為好人,何以做傳承古之精神的人。這隻能培養社會的在俗人士。他們拒絕在教育中發展人性的狀態。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西方,盧梭、伏爾泰這些人都是liberalarts傳統中出來的人。不過,中國的文教不同於西方。西方是宗教下的教育,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美國的反墮胎,就擁有豐富的宗教內涵。可以説,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間的緊張,讓我們不停地討論教育的問題。而中國教育的宗教性沒有這麼強。
從笛卡爾對人的理解,以及後來一整套現代對人的理解,創造了現代教育的形態。是不是對現代批評教育的時候,就扔掉了這些傳統呢?這是今天討論通識教育最大的癥結。
我們討論教育的歷史,不斷復興傳統的過程,但是,復興傳統的過程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並不是只通過書本就能做到的。而且,不同時代選擇的書本也不一樣。我的意思是,教育不是我們回到經典就能做到的。這要和我們現代人心靈的狀態、世風民情的狀態適應。換句話,不能只考慮種子的問題,還要考慮土壤的問題。
不是説穿漢服、讀孔子就回到傳統了。而是説,文教,必須還要和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相互接壤起來。這裏的科學,不是現在理解的科學,特別不是現在的社會學。這個傳統不只是中國的傳統,還有西方的。
第二個,我們要對現實的狀態有理解,這才是科學的意義。而社會學本質的精神就是這個意思。
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舉個例子,如果用批評的方法來講高中,有兩個東西最要害:1、強烈的功用性、實用性,就是過早的用社會的思維理解自己;2、強烈的意見,對社會和自己有強烈的觀念性的看法。比如生而平等,和父母、老師都是平等的。原理可能沒錯,但原理有很多前提條件。
我們今天的孩子身上有強烈的意見性,比如社會是惡的,所有醫生都是為了掙錢等。這些意見性的判斷,只讀經典是無法解決的;只讀經典往往會助長這些意見。教育就是要對現實有真正意義上的瞭解,對經典也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兩者的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費老晚年寫了一篇文章,講社會學在中國終極意義上是一門人文學科。中國的文明形態,更習慣一種連綿和傳承的關係。中國文化就是在具體情境中來理解社會運作的過程。同時,我們一定要走入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尋找一種共同特徵的方式,找到我與研究對象同感的方式來理解社會。
人文學科就是要讀經典,更重要的還有一層,就是要了解現實的歷史,現實的經驗構成。這一點,社會學是一個了不起的學問。人不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拔離地面。有些哲學家就是做這些。而社會學恰恰就可以把經典的文史和現實經驗發生關聯,而對自己的位置有所認識。
如果讓我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一方面一定是大量的文史教育,哪朝哪代,要讀具體的歷史;另一方面,一定是社會調查。兩者只取其一,都是危險的。可是是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都不佔。我們今天追求的東西,是不斷革新的統計方法,是某某語言,而不是對生活恰切的生活理解。我們今天寫文章,看幾個變量什麼關係,這樣的文章也好發,十年之後你再看,全是垃圾。
你可能會説,今天有這麼多學分要修,這麼多事情要做,看不完這些浩無邊際的古典著作。這個我也贊同。但是即使在一個學科內部,我們自己學科的歷史,也很少有人做這項工作,回到這些傳統。你不是非要讀四書五經,讀西方所有著作,起碼你自己學科內部的傳統,你要知道。
越回到傳統,越才能有新的理解,這個是我們在學科內部可以做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説,教育和學問,越跟風,死得越快。
(本文有刪節)
作者簡介:
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研究領域:社會理論、社會學史、組織社會學、教育社會學。
本文系錢門讀書會根據渠敬東教授在2015年7月27日北京大學講課錄音整理。錢門讀書會的微信號:sociology_edu。(騰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