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朋友圈看到了別人分享的一段視頻,突然意識到,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是很微妙的。
如果處理不好,那對孩子而言,無疑是一輩子的傷害。
小視頻裏,女兒醒後立馬跑去叫媽媽起牀,不時還會用小手去摸媽媽的臉,想讓她快點醒來。
可媽媽因為是週末的原因遲遲未動,還想再多睡會。
孩子不依,在牀上四處動,學着媽媽以前的樣子去掀被子,把手放進媽媽的脖子裏,在媽媽耳邊碎碎念……
不斷被折磨的媽媽終於“不堪重負”,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怒火,衝着孩子發火,“你怎麼這麼煩,沒事一邊去……”説完立馬倒頭大睡。
我們從小便被父母們耳提面令,要早睡早起才有好的身體,孩子自然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健康。
可當孩子去提醒父母這樣做時,收到的卻不是爸爸媽媽的感謝,而是不耐煩,咒罵,甚至動手……
浦柏曾指出,智慧屬於成人,單純屬於兒童。
孩子只會簡單的想到平時父母是如何告訴自己作息的,他們不知道父母在工作之餘還需要更多的休息。
其實媽媽沒看到的是,孩子在被吼後一個人坐在牀邊委屈得快要哭出來。
孩子那眼神裏寫滿了迷茫、無助、不安……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哪做錯了。
時間一久,她也會疑惑,不斷的在心裏追問自己難道真的做錯了。
在不斷的心理壓抑下,漸漸的他們不再會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也不再敢表達對爸媽的愛和關心。
正如愛德華所説,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人生。
2
領居家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孩有五六歲,以前她特別的陽光,大方,見着叔叔阿姨也會打招呼。
可現在我們在路上碰着面,她都是慢慢的挪動腳步往後退,眼神躲閃,變得十分膽小和怯弱,連笑都特別勉強。
原因就是孩子的爸媽經常憑着自己的武斷去否定孩子,甚至動粗。
盧梭曾説,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最近這兩天,孩子爸爸因為加班原因,到晚上十點多才回來。孩子一聽見爸爸開門的聲音,歡天喜地的蹦下牀去迎接爸爸。
妻子一看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哄着睡覺了,卻因為丈夫的原因讓自己的成果功虧一簣。她馬上壓不住火,像機關槍一樣突突的衝着丈夫和孩子掃過去。
甚至後來越吵越烈,孩子在爸媽的推搡中摔破了額頭。
今天買菜回來,我看見孩子一個人坐在樓道里哭,便去問發生什麼事了?
孩子似乎找到了出口,哽咽了很長時間,然後喃喃地説:“我媽媽一個人在廚房做飯,我想給我妹妹做奶粉,但我似乎情況不好。我沒有把奶瓶拿穩,把桌上的瓷器弄壞了。當我媽媽看到的時候,她打了我……”
“可是阿姨,我只是想幫幫忙,為什麼媽媽都不問我原因就要打我?”
“我只是想對媽媽好,她為什麼要這樣?”
聽着孩子聲淚俱下的對媽媽的控訴,我感到很難過。
大多數時候,大人們是不願意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的,他們只會用自己臆想去推斷孩子行為的合理性,連一絲辯解的機會都不留給孩子。
長此以往,只能是惡性循環,孩子慢慢變成父母眼中沒法管教的熊孩子,而孩子呢,和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如林格倫所説,兒童是需要管放和指導的,這是真的,但如果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問題的根本得不到解決,只會讓孩子慢慢長成父母的模樣,等以後遇着類似的事,他們便會搬出父母的行事準則,對自己孩子進行武力教育。
3
在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我看到彈幕區有很多網友留言“怎麼嗯哼這麼任性,這麼不懂事?”
節目裏,小小年紀的嗯哼不太願意離開杜江,每次劇組安排爸爸和小朋友分開做任務的時候,嗯哼都會大哭一把,抱住杜江的腿不放他走。
相信啊,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都會心情煩躁,哄一次兩次可能還有耐心,可要是再止不住哭,可能就要兇孩子一頓,接下來把他扔到一邊進行冷處理。
可是杜江呢,他每次都會耐心地安撫嗯哼,緩解他緊張的情緒,同時又問嗯哼,為什麼不想和爸爸分開啊?
“因為我從來沒和爸爸分開過,我會想你的。”
你看,其實孩子的需求也很簡單,他們就是很純淨的。如果我們願意去傾聽孩子的內心,便會發現,他們那小小的腦袋裏,裝的並不是胡鬧和蠻橫,而是滿滿的對爸爸媽媽的愛。
就如同那個叫媽媽起牀的小女孩一樣,她只是希望媽媽也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是可以適當調節下自己的做事速度的,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必那麼快做“決定”,試着放慢點腳步,也許便能感受到孩子的小心思。
4
前段時間,網上特別流行一段話,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要受委屈。
其實爸爸媽媽和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那為什麼不兩者慢慢調和,去找到一個比較舒適的方式,盡情的享受這種親情帶來的美好。
不如試着放慢節奏,給孩子一些表達的機會。不要做一個機關槍,學會細水長流,慢慢的在生活中體會孩子給你帶來的驚喜。
也儘量學會多和孩子溝通,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在於我們有思想有交流的自由。溝通是我們建立聯繫的橋樑,只有彼此知道心意,才能有比較和諧的相處模式。
同時也把孩子當大人對待,他是一個獨立體,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話語權。因為我們每一位父母是孩子的啓蒙教師,而孩子更是父母的一面。
最後,願我們都享受做父母的快樂,也欣賞孩子的每一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