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抗日戰爭來,很多人對日軍的白刃戰能力印象深刻,網上關於日軍白刃戰的描述及相關影視作品也很多。
不過大家其實忽視了一個問題,日軍當時對中國軍隊優勢最大的是炮兵。也恰恰是因為其炮火優勢,對中國軍隊的威脅和殺傷最大。反過來説,由於中國軍隊炮兵處於絕對劣勢,甚至於根本沒有,以至於在防守作戰中難以支撐,而在進攻中也很難發揮作用。
全面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一共有182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46個獨立旅。師這一級建制的部隊是廣泛存在的,在當時的實力統計中也常以若干師為標準。
然而,儘管當時中國軍隊中的作戰師為數不少,其配置的炮兵卻是十分寒酸的。
當時中國軍隊的步兵師編制中,理論上是有一個炮兵營的,而實際上真正能夠有實編的卻不多。
以當時中央軍基本編成的20個調整師為例,勉強配齊了師屬炮兵營,每營的編制是12門75毫米口徑火炮。
當然有的師炮兵實力稍強,有的則稍弱。
如在京滬(南京、上海)戰場上參戰的36師有山野炮18門,會戰期間消耗炮彈7622發;而在南口參戰的89師有山炮12門,戰役期間消耗炮彈1274發。如果考慮到京滬作戰的時間跨度是南口戰役的數倍,其能得到的師屬火力支援強度是相當的。
36師、89師這樣的部隊屬於中央軍中的精鋭,除了師屬山炮外,往往還裝備有少量戰防炮或20毫米小炮,而在步兵營級則配置2門82毫米迫擊炮。
當然,這樣整齊的編制在中央軍中也不普遍,如74軍所屬51師,其最初裝備的就只有幾門老式的克虜伯75毫米炮,也有的師連這樣的炮也沒有。
中央軍是這個情況,其他地方軍系的炮兵唯有晉綏軍較為龐大。
晉綏軍炮兵番號多達10個團,在作戰時往往拆分使用,故而晉綏軍的師基本都能得到一個或多個炮兵營支援。但在晉綏軍的師級基本建制中,也是沒有配備很強炮兵的。
此外,東北軍炮兵由於被中央軍整合,其作戰部隊中炮兵配置很少;廣西的桂軍建設重點不在炮兵,故而炮兵配置也不強;滇軍、川軍與桂軍類似。如川軍22集團軍,整個集團軍甚至沒有1門山野炮。
而原西北軍中,情況則稍有不同,29軍下屬的38師裝備較好,裝備有12門山炮、6門高射炮、6門平射炮,此外每個步兵團還裝備有4門迫擊炮。不過當時的38師實際上是一個軍的規模,不久之後便擴編為了59軍。
西北軍雜系的第3軍團,實有兵力僅為1個39師,而該部名義上有一個炮兵營,實際卻只裝備有4門山炮。
情況更差的八路軍,全軍編成時僅有1個山炮連,下屬的3個師裝備最重型的武器就是迫擊炮了。如129師裝備了6門迫擊炮,一共有炮彈67發,訓練都不夠用。
當時中國軍隊的師級炮兵無疑是孱弱的,而那些獨立炮兵部隊的實力加起來也沒多少。一共只有第1、第2、第6、第8等4個炮兵旅,此外還有20個獨立炮兵團級的部隊。
在炮兵部隊不多的情況下,全面抗戰初期的損耗又十分巨大。1937年7月到1938年12月的一年半時間中,就損失重炮、山炮、野炮660門,儘管後來有蘇式115毫米榴彈炮和76毫米野炮的補充,但隨着國軍部隊翻倍的擴充,其實炮兵的配置被嚴重稀釋了。
全面抗戰前,軍級編制尚不齊備,所謂軍直屬部隊也極少。全面抗戰開始後,部隊數量劇增,軍級編制也得以充實。
在1938年底的編制中,作戰軍理論上要編制一個炮兵團,而大部分作戰師的炮兵營則被弱化為了迫擊炮營,全師所轄之迫擊炮僅為18門。
由於當時中國無法生產山野炮,進口的火炮大多配置於獨立炮兵部隊,故而在作戰軍中編制炮兵團其實也是鏡花水月。
實際上當時絕大多數的作戰軍只有一個炮兵營,勉強能裝備幾門山野炮,而迫擊炮當時國內可以生產,作戰師倒是能基本用迫擊炮填充炮兵編制。
當時所比較特殊的為專門列出的“攻擊軍”,其倒是實編一個炮兵團,這樣的軍有四個,即第1軍、第2軍、第5軍、第74軍,這幾個軍除了軍屬炮兵外,師屬炮兵也有少量山炮。
因此,在抗戰中期,絕大多數中國軍隊的師其實是隻有迫擊炮的,此外其他關鍵的武器數分別為步槍2500支、輕機槍172挺、重機槍54挺,編制則從原先的2旅4團制改為3團制。
由於吃空餉的因素存在,當時擁兵只有五六千人、而武器數尚不充實的師大有所在。
再加上一些師長們害怕遭受損失後編制被取消,因此抗戰中期、後期,國內戰場的作戰師常常不能抵禦日軍一個大隊的進攻。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失敗後,餘部退入印度的部分被改編為新1軍,新1軍所轄之新22師和新38師大大強化了炮兵。
其師級炮兵轄有2到3個炮兵營,既包括美製75毫米山炮,也有美製105毫米榴彈炮,此外駐印軍總部還直轄150毫米重炮團和105毫米榴彈炮團,重炮火力大大增強。
而在師級以下,步兵團配置有1個37毫米戰防炮連、1個81毫米迫擊炮連,甚至步兵連還配置了60毫米迫擊炮。
駐印軍炮兵裝備的火炮不僅門類齊全、數量多,其炮彈數也幾乎是無限的,炮兵還能得到一流訓練。
因此當駐印軍開至緬北與日軍18師團作戰時,後者大驚失色,尤對駐印軍超強的迫擊炮及自動火器之猛烈印象深刻。
但是,如此配置的炮兵也只有在駐印軍中才有。國內部隊中,即便是遠征軍也僅僅是理論上每個師配置1個75毫米山炮營而已,實則卻長期達不到。
直到1945年初滇緬公路打通後,大量美械抵達,一些甲種軍才得以換裝。
不過可惜的是直到湘西會戰時,炮兵的換裝還沒有完成,當時73軍消耗美製75毫米炮彈4266發,而74軍則還是使用蘇式野炮,耗彈1471枚。
當美械部隊基本換裝到位時,日軍已經宣佈投降了。這些部隊沒能給日軍以重大打擊,實屬遺憾。
而在當時的敵後戰場,由於沒有外援軍火渠道,同時國府連彈藥也不願意發放,更別説火炮了,因此八路軍的重火力一直很孱弱,直到後期自己造出了部分簡易小炮才稍微緩解了重火力不足的局面,但即便如此每仗能打幾發炮彈也需要首長特批。
如果當時八路軍手裏如果有比較充足的平射炮,日軍的那些炮樓據點其實是根本不夠打的。因此,人民軍隊此後極其重視炮兵建設,是不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