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視覺:中國出租車變遷 2015.6.17日
數月以來,許多城市出現出租車司機抗議專車的現象,十餘城市已叫停專車服務。在互聯網+時代,專車與出租車之爭日趨激烈,以特許經營為基礎的出租車經營模式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臨改革。那麼在專車出現以前,100年來,中國出租車行業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曾經遍佈中國城市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和黃包車。1930年的上海,坐黃包車每小時大洋4角,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24元。那時上海工人家庭的月均收入是36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2160元。看來,一般工人想坐坐黃包車還是要掂量掂量的。圖為清末上海人力車車伕和乘客。供圖:CFP
跟今天的出租車司機一樣,民國時的黃包車伕也得交份子錢!租一輛上過牌的黃包車,車伕每月一般得交25塊大洋的份子錢。他們一個月毛收入大概60塊大洋,除了份子錢,還要交牌照費和違章罰款。到1939年,上海黃包車伕平均月收入只有9塊大洋。圖為青島的一個黃包車站。
黃包車牌照費有多貴?1924年,上海工部侷限制人力車牌照的發放。工部局發放牌照僅收2元,市場上飆升到750元,當時一輛嶄新的人力車只賣50元。很多人靠出租或者倒賣牌照獲利。除了馬車和黃包車,電車也是民國街頭的主要交通工具。圖為上海南京路的電車。
1903年,出租車進入中國。中國最早有出租車的城市是哈爾濱。民國年間,上海祥生公司幾乎是全中國最有名的出租車公司,是由到滬上打工的周祥生創辦的。周祥生也被稱為“中國出租車業的鼻祖”。祥生公司的叫車電話是40000,意為“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圖為祥生公司外貌。
民國時,一些大城市出租車公司很多,但每家車的數量非常少。因為太貴了!抗戰前一輛全新的福特車在上海一萬兩千塊大洋,而上海市長的月薪不到兩百塊大洋。事實上大多數出租車公司無力購買新車,只買二手車。即便是二手車,也要兩千塊大洋。圖為外商在上海開辦的銀色出租車公司。
坐一次出租車多少錢?《上海軼事大觀》載:出租汽車乘一小時,價四五元。工廠裏的熟練技工平均月薪三十塊大洋,一小時車相當於他們收入的1/6。一般市民根本消費不起。不過隨着出租車的日漸增多,車租也逐漸低至3元每小時。圖為民國時期出租車發票。
民國時乘客僱車主要是電話預約。那些隨意在路上招攬乘客的被稱為“野雞車”,民國首都南京,坐野雞車每人每次約收車費四角,湊足無人方肯開車,而正規出租車每小時3元,1小時後每小時加2元。圖為美商雲飛公司的叫車電話,意為“歲臨一杯酒”。
整個民國時代始終沒有出台過一部全國性的出租車行業管理法規以及相關規則;各大城市出租車主管機構分交通局和警察局(或警察廳)兩種,北洋時期主要是警察局,此後主要是交通局管理。某些城市對出租車數量有所限制,一旦達到規定數量,將不再發放牌照。圖為上海街頭的加油站。
出租車辦牌照要交牌照費,同時每季度要交“營業捐”,也就是税。1932年杭州出租車每輛牌照費2元,每季營業捐15元到30元不等。民國的出租車司機收入算是高的。有時,乘客還要給司機小費。據説,當時南京的姑娘們是很願意嫁給出租車司機的。圖為1930年代的南京街頭。
在民國,出租車司機也是要交份子錢的。比如1946年上海祥生汽車公司規定,司機每天須上繳營業收入的五成給公司。更多的車行則可能是隻給司機發工資,收入全歸公司所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汽油短缺,各城市出租汽車一度停駛。圖為1947年上海街頭的各種車輛。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出租車行業有所衰落,公交車和自行車逐漸多起來。1951年祥生公司公私合營,1956年,全國出租車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在上海,由上海市出租汽車公司統一經營全市出租汽車業務。圖為1951年,北京清晨的路上。
在北京,1951年,為了解決外事活動的車輛接待問題,首都汽車公司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出租汽車公司,它制訂了第一份租車暫行辦法,並把北京的城近郊區分為若干塊,按段收費。這是1961年首都汽車公司的職工們在進行擦車等準備工作。供圖:新華社
“文化大革命”期間,乘坐出租汽車被視為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出租汽車行業急劇萎縮。70年代初,北京和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各類外事活動增多,出租汽車又在大街上出現。不過街頭跑的最多的是公交車和自行車。圖為1982年北京東單地區。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期,很多出租車都是為外賓服務的。以廣州為例,出租車專門負責接待來穗的外國元首與高級官員、參加交易會的外商、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等等,被譽為廣州市的“國賓車隊”,需要外匯券才能乘坐。上圖為1982年,蘇州工藝美術服務部門前的汽車,車後有兩個老外。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廣州出租汽車的經營方式發展為定點候客,乘客到站找車,司機接單載客。而司機完成一趟接待任務後,必須空車趕回服務點等候下一次的出車指示,不得中途載客。這種怪狀直到1978年廣州春交會才得以結束。圖為1983年,廣州汽車公司指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