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啓程 業界:各城市應錯位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不是夢
剛剛結束內地訪問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未來的兩大發展機遇一是“一帶一路”,二是粵港澳大灣區。身處大灣區的深圳,林鄭月娥與已經成為“灣區人”的香港青年創業團隊相遇,勉勵香港青年在深圳施展才華,創新創業。
圖為正在施工中的香港西九龍高鐵總站,將成為香港新地標。陳曉星攝
“灣區”在地理上指海灣、港灣地區,因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而幸福指數爆棚,成為高大上的象徵。現在,中國的大灣區正在形成,名字是粵―港―澳,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等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羣。
實 力
粵港澳具備了大灣區的基礎條件。首先,交通硬件能拿高分,香港、深圳、廣州、珠海、澳門五大機場,廣州、深圳、香港、珠海四大港口,可稱世界級的海港羣和空港羣。當下,港珠澳大橋工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正在收官。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珠海,建成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30分鐘,現在大橋的香港接線和香港口岸工程將於今年年底完工,具備通車條件。而明年下半年完工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粵港以高鐵的速度聯成一日生活圈:廣州南站到香港48分鐘,虎門到香港33分鐘,深圳北站到香港23分鐘,深圳福田到香港14分鐘。
支撐大灣區地位的還得有經濟。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已超1.3萬億美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比較一下,東京灣區是1.8萬億美元,紐約灣區是1.4萬億美元,舊金山灣區是0.8萬億美元。大灣區的共同特點是新興產業,在這方面硅谷稱雄。但深圳2016年創新產業經濟佔GDP比重為50.4%,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設備成為主流,一天有50多項發明專利誕生。在粵港澳大灣區,騰訊、華為、中興、網易已經就位,新興產業羣吹響集結號。
路 徑
當然,不是攏在一起就是大就能大,也不是數字大了就是“大灣區”。記者在採訪中不斷聽到香港業界領袖對大灣區的建議:各城市間應該錯位發展,資源要整合,分工要合理,實現各地人才、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對接;由國家牽頭成立一個統籌發展委員會,規劃協調大灣區內的產業分工,推動各城市間的合作。
灣區的優勢就是協同發展,發揮羣聚規模效應。比如東京灣區,7個港口各有分工,有的負責原料,有的負責外貿,有的負責內銷,絕不能搶到籃子就是菜,自我競爭搞內耗。當下,國家正在制定大灣區的具體規劃。有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其特殊性和複雜性,既要合乎發展規律,又不能照搬別人的模式,比如灣區內有自貿區、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還有“一國兩制”,要形成有機整體沒有現成的經驗參考,需要科學的規劃和灣區人的智慧與包容。現在,港澳的創新能力、服務水平、融資平台,已經和廣東的製造能力、成果轉化載體完成了互補的融合,進入大灣區時代,還要再向上升級一步。
信 心
今年香港迴歸20週年前夕,記者赴香港採訪,在深圳皇崗口岸過關,迎面有內地的男女老少從香港回來,也有揹着雙肩背的香港人下班後回香港。現在廣東人到香港逛街、約會、看電影、上大學、談生意成為日常,香港人到廣東探親訪友、過週末如在一城。想想20年前香港與內地遙遠的心理距離,兩地間的融合演繹了滄海桑田。那麼20年後呢?“我們都是灣區人”絕非口號。
8月31日,在深圳訪問的林鄭月娥在深港設計創意展開幕式上説,深圳和香港將會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設計雙城”。深圳市委書王偉中表示,“香港創意”加“深圳設計”將走向世界。林鄭月娥與王偉中還共同啓動了前海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建設,產業園命名為“二元橋”,寓意香港、深圳兩地設計創意在此交匯。
大灣區內的城市已經開始提速,要在大灣區內展現實力。“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結成都市圈做大做強,並積極尋求與港澳的合作。今年7月底,佛山赴香港舉行“香港+佛山”高端服務示範區投資環境推介會,啓動了兩地金融、貿易、專業服務、產業載體等多領域的合作,為佛山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了新的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啓程!
本報記者 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