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滬指不去多講,在會議之前指數主要是以維穩為主。重點還是在於創業板的表現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昨天的創業板可謂是怨聲載道,指數低開一路震盪向行,幾乎是收了根光頭光腳的中陰線。個股更是屍橫遍野。在昨天收出光腳中陰線後今天也是不出意外的低開,但在今天回踩到前期的跳空缺口之後,卻是迎來了反彈,表明這位置是有資金做多的,而次新股做為創業板最大的題材也是主力遊資最為青睞的方向。所以在接下來的創業板的反彈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要往次新方向去關注。特別是一些前期強勢的次新股調整下來之後是最容易獲得資金再度炒作的

  中科信息:人工智能+次新+國企改革,前期一波大漲調整下來正好是回調至前期主力成本建倉區間,並且從籌碼上來看高位套牢籌碼已經被消耗,主力資金又是在重新吸籌當中,可重點關注。

  縱橫通信:5G+次新股,昨天上午衝高回落,主要也是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回落,並且每次的上漲量能都是有所放大,調整縮量,接下來該股是有望大概念再創新高的。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中通國脈:5G龍頭股+次新股,前期一波大漲之後,目前回踩10日均線不破,短線操作繼續看好

  韋爾股份:集成電路+次新股,前期復牌一字板,今天回踩10日均線,容易被主力資金所關注到。

  這些次新股都是在前期經過大漲調整之後,並且都是涉及一些比較好的題材,在接下來創業板的反彈當中,很容易會被資金炒作起來。


  中新網9月28日電 2014年以來,國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伴隨着醫療體系改革的浪潮,上市公司,特別是醫藥相關的上市公司也在積極的收購各類醫院,佈局基層醫院領域,特別是醫聯體的建設。

  政策支持 上市公司積極佈局醫聯體

  2014年年初,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主管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要求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規模化、多層次方向發展,加快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頭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隨後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創新社會資本辦醫機制”和“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自2014年以來,許多產業資本,開始抓緊醫療改革和政策機遇,積極投資醫療機構。社會資本辦醫已經逐漸成為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市公司,特別是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主體併購醫院的案例越來越多。復興醫藥,海南海藥、三星醫療、譽衡藥業、康美藥業、北大醫藥、信邦製藥、三諾生物、悦心健康等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積極加強佈局,通過設立、合作、併購等方式,與越來越多的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一些產業轉型的企業也開始積極收購醫院資產。目前宜華健康已經收購了4家醫院,而常寶股份收購兩家醫院的重組方案已經通過發審會審核。

  行業專家指出,近年來,在政策鼓勵下,基層醫院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政策要求今年全面啓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意味着基層醫院建設將大幅提升。提高醫療質量,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國家積極倡導的醫療聯合體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着醫改的推進,全國各地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醫療聯合體模式,在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方面做出諸多成功嘗試。專家認為,醫保、醫療、醫藥聯動下的新型醫療聯合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它讓人看到了中國新醫改前進的方向。眾多社會資本積極辦醫,其實也是希望能夠參與醫改,分享改革的紅利。同時也推動了醫改的進程。

  銀河生物擬併購遠程心界 欲增強醫療資源整合能力

  近日,轉型醫藥生物的上市公司銀河生物也計劃收購醫療資產, 9月16日,銀河生物公告,公司已與北京遠程心界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程心界)主要股東簽署《現金收購資產框架協議》,擬收購遠程心界不低於66.78%的股權。根據框架協議簽署方協商,初步預計遠程心界100%股權的總體估值在50億元至60億元之間。

  此次收購的獨特之處在於,銀河生物收購的是一家醫院投資運營商,公開資料顯示,遠程心界隸屬於北京遠程視界集團,是一家致力於遠程心血管病專科醫療聯合體的投資管理公司,是目前國內較大的心血管病遠程醫療運營商之一,並負責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病遠程會診中心項目的全國推廣與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遠程心界正在以資源共享為建設核心,從專科專病醫聯體建設切入,構建全國最大的專科專病醫聯體。這個醫聯體,通過專科醫生集團、互聯網專科醫院和智能醫生工作站連接成互聯網醫院。患者從線上走到線下,實現遠程會診和手術的落地,把健康管理、健康保險和醫療服務結合在一起。

  國家衞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曾表示,在醫改新形勢下建立專科醫聯體,可以有序安排專科患者就醫,提高專科醫療水平,帶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探索,未來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行業專家分析,銀河生物目前在研發領域已經與四川大學重點實驗室、漢麻集團等國內優秀機構有着相對深入的合作,公司一直希望增強醫療資源整合能力,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公司此次併購遠程心界既能增強盈利能力,更能擁有廣泛的渠道資源,為公司未來的醫藥產品提供終端支持和保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知乎知乎”:。心界。

  網友“武漢用户53xxxx365”:銀河生物

  (2017-09-28)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自今年4月8日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至今半年,3700多家醫療機構門急診量1億多人次,累計節約醫藥費用44億元(人民幣,下同)。

  12日,北京市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醫改實施半年來,與去年同期相比,大醫院門急診量減少11.5%,而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增加14.7%,城區部分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20%以上。這扭轉了十多年來北京基層診療量佔比下降的局面,大醫院人滿為患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專家號就診人次減少21.7%,讓有限的專家資源更好地服務於危重急難患者。

  本輪醫療改革劍指“以藥養醫”弊病,取消臨牀用藥15%的政策性加成。數據顯示,半年來,扣除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醫藥費用增長不足2%,為2000年以來費用增幅的最低期,累計節約醫藥費用44億元。藥品陽光采購金額累計298億元,節省藥品費用24.4億元,帶來藥品價格平均下降達8.2%。

  此次醫改的切入口是“騰籠換鳥”,即在取消藥品加成後,調整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監測表明,與去年同期相比,醫療機構可支配收入趨勢良好,醫療機構對藥品收入的依賴機制不復存在。

  中醫等部分短板專業在醫改中得到發展支撐。北京市衞計委表示,規範了96箇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更好地補償了服務成本,體現了中醫勞動價值。此外,設立醫事服務費和規範435項醫療服務價格,也使兒科、婦產科、護理、精神心理、傳染等部分短板專業得到發展支撐。(完)

  (2017-10-12)


  作為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之一,安徽醫改走出了新路子。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10月11日發佈《關於在合肥、蚌埠、滁州市開展醫保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新的醫改體制改革試點,在三個地市調整成立新的專門負責醫改決策的機構——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醫改委),下設醫改辦,設在市政府辦公室(廳)。

  “醫改辦”是承擔各級深化醫改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的辦事機構,它設在哪兒,曾經是一個引發過眾説紛紜的事情。2013年的機構改革明確,醫改辦職責劃入國家衞計委,國家衞計委增設體制改革司,與國務院醫改辦合署辦公,承擔國務院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

  不過2014年,社會上就傳出了“醫改辦重回發改委”的傳言,有專家也提出,醫改辦設在任何一個醫改直接相關的部門都會有協調不力的問題,但並未變化。

  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醫改辦”都設在衞生計生部門之下。安徽在三市突破“大環境”,嘗試相對獨立地設置醫改辦到市政府辦公廳,顯得突破意味十足。

  安徽醫改的“新邏輯”:劍指醫保管理體制

  這一聲稱是“開展醫保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地方醫改意見,列出了六項主要任務,第一條便明確要“強化醫療保障決策和管理機構”,顯得別有意味。

  在這一條中,意見提出,試點市在市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基礎上,調整成立市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市醫改委),統籌綜合醫改決策,推動“三醫”聯動改革。

  三個試點市醫改委下設辦公室(簡稱市醫改辦),為市醫改委辦事機構,設在市政府辦公室(廳),“相對獨立運行”,文件中特別強調這一點。

  再來看醫改辦的職務設置安排,根據上述《指導意見》,醫改辦主任、專職副主任各1名,並未提到由什麼樣的人選來擔任。此外,市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衞生計生等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兼任副主任。

  從文件名可以發現,安徽這番機構改革劍指的目標是“醫保管理體制”。一名研究醫療保險體制的專家對南都記者分析,安徽三市醫保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把醫保管理職能整合,獨立出來”。

  這名專家告訴南都記者,此舉可以理解為設立新的綜合的獨立的“醫改辦”,並將醫保決策的職能交給三市的“醫改辦”來承擔。

  醫保被認為是推進醫改的牛鼻子。在此之前,由於醫保管理職能目前分散在人社部門和衞生計生委,今後到底由哪個部門來管理醫保,出現了扯皮的現象。有的人認為應該遵循“大社保”,由人社部門管理所有社會保險制度;有的則認為應該遵循“大衞生”原則,由衞生部門管理公共衞生、醫療服務供給、藥品質量、醫療保險等所有與衞生相關的內容。

  “保障而非保險”,核心在於把整合“醫保”

  值得注意是,同日,安徽還發布《關於成立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的通知》,成立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醫保委)及其辦公室(醫保辦)。

  從用詞看,兩份文件都強調的是“醫療保障”,而非“醫療保險”,前者包含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治、醫療救助、生育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是廣義的醫保,“整合”的意味十分明顯。

  據《通知》,省醫保辦設在省政府辦公廳,相對獨立運行,設主任、專職副主任各1名,分別選配正廳級、副廳級幹部擔任;兼職副主任由省衞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分管負責同志擔任。這幾乎和三個地市的“醫改辦”設置如出一轍。

  安徽省新設的醫保辦將負責承擔省醫保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提到的第一項任務便是“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以下統稱醫療保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此外,醫保辦職責還包括:組織制訂全省醫療保障相關政策、規劃、標準、辦法、改革方案、工作任務並組織實施;協調推進全省醫療保障工作,開展督查和考核等。

  而在合肥、蚌埠、滁州三個試點市,由於需要專業的醫保基金的經辦機構,前述《指導意見》另外要求,“整合成立專門的醫保基金管理機構,完善基金運行機制,優化經辦服務流程,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這一“專門的醫保基金管理機構”,即新成立的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簡稱市醫保中心),將實現醫保經辦體制“三保合一”。

  此外,《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三個試點市在所轄縣(市)設立醫療保障基金經辦機構,作為市醫保中心的派出機構,承擔醫保經辦服務職責。原為市、縣兩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核定的人員編制“連人帶編劃給市醫保中心統一管理”。

  “提高醫保統籌層次”是這一舉措的直接目標。《指導意見》也提到,將醫保作為推進綜合醫改的關鍵環節統籌謀劃,圍繞統一政策待遇、基金管理、信息系統和就醫結算等重點,穩步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市級統籌。

  整合的不僅僅是醫保,在安徽三試點市的制度設計中,未來市醫改辦要整合的還有衞生計生部門的藥械集中採購、配送管理職責和物價部門的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職責,並將規劃和組織實施全市醫改(醫保)信息系統建設職責。

  這些整合任務龐大繁雜,將“統一交由市醫改辦承擔,實行集中管理”,安徽提出“有計劃、分步驟”來完成。

  強化市長的醫改責任

  “關鍵是領導決心和人員配備。會有一個磨合過程。”安徽某縣級市市委書記11日在安徽的醫改文件發佈後對南都記者説,這是他這幾年抓醫改的心得體會。

  從安徽的醫改設計看,“醫改辦”由衞生計生委設置到市政府辦公廳,正體現這一改革思路:在體制上讓領導重視醫改成為必然。

  在2016年11月,中辦國辦發佈的《國務院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條經驗便是,加強黨委和政府對醫改工作的領導。

  “深化醫改工作由地方各級黨政一把手負責。由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或一位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充分發揮醫改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切實落實政府對醫改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

  一名接觸政策制定核心圈層的官員告訴南都記者,安徽的設計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加強黨委和政府對醫改工作的領導,特別是政府一把手的醫改責任。

  根據《指導意見》,安徽醫改的新邏輯是用“決策、支持、經辦、監督”4個層面構建管理體系,形成權力運行的閉環。

  市醫改委來決策,市醫改辦來支持,市醫保中心來經辦,此外還有另一個新設的機構來負責監督——鼓勵各試點市整合劃轉相關部門的監督職責,設立市醫改監督稽查局,與市醫改辦合署辦公。

  市醫改監督稽查局的任務是負責監督檢查醫藥衞生體制綜合改革、醫保基金管理與結算、藥械採購和醫療服務價格等政策執行情況。

  不過,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意見》中,除了明確成立醫改委,在市政府辦公廳設立市醫改辦之外,整合各類醫療保障的醫保中心,以及市醫改監督稽查局都只用了“鼓勵和支持”的提法。

  就像前面那位市委書記對南都記者説的,“關鍵是領導決心和人員配備。會有一個磨合過程。”

  採寫:南都記者吳斌 發自北京

  (2017-10-12)


  長時間以來,中國對於公立醫院的定位是提供醫療服務的“非盈利性”機構,意味着醫院的社會認知中包含着公益性成分。但事實上,中國醫院留存收益有限,資源利用率低,病人等待就醫時間超長,提供“公益”醫療服務的醫務工作者的訴求長期被忽視,所謂的公益性也基本只能是紙上談兵。

  為了改善長期被詬病的中國醫療體系而開展的新醫改已觸及醫院的核心:收入來源和收入分配模式。一方面,藥品零加成等政策的出台,使得佔公立醫院約40%收入的藥品加成將逐步被禁止,醫療器械(包括診斷試劑等)也可能步藥品的後塵而被逐步取消加成;另一方面,國家鼓勵公立醫院建立多勞多得的收入分配製度並提高醫務人員的薪酬,伴隨醫護人員多點執業政策的出台。

  前有狼後有虎的情況下,公立醫院迫不及待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同時必須戰略調整,滿足醫院的運營需求。

  轉型是必須的,問題只有一個,這生死攸關的“大片”到底該怎麼演?

  近期:從績效和薪酬入手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的公立醫院是事業單位性質,編制是崗位設置、核定收支和財政給予補助的依據,全額撥款、差額撥款都是按照在編人員的數量,由財政全部或者部分負擔,。

  由於醫療服務定價低,財政撥款不能完全補償醫院的收入,目前中國公立醫院約40%的收入來自於藥品加成。在一定的總收入下,目前公立醫院的崗位績效工資主要由基本工資、獎金及福利等三部分構成,其中基本工資由崗位及級別決定,因此為固定部分;而福利則是由相關法規及院方決定,基本固定;只有獎金部分來源於科室績效,屬於浮動薪酬。

  在這樣的薪酬結構下,醫務工作的工作積極性被壓抑,也從一定程度上迫使醫護人員為了提升收入水平,滋生過度醫療或者不合規的現象。

  深圳:吃螃蟹的醫改先行者

  面臨在公立醫院改革的大環境下,部分地區的醫院已經進行了部分人事和薪酬體系改革的嘗試,而深圳就是率先這樣做的地區。

  取消編制,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按照崗位管理模式採取全員聘用,並在政府核定的工資總額內,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薪酬標準等。取消編制後,醫院可以根據醫療服務需求和功能定位來安排工作崗位,解決業務需求和人員配置不匹配的問題。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2012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資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正式投入運營,所有員工都沒有事業編制身份,醫院取消行政級別。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元人民幣,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將近100萬元,醫生的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完全由薪酬來體現。

  以事定費,調整公立醫院補償渠道

  與財政按編制“人頭”數核定劃撥經費不同,將按人定補的財政投入方式轉變為按事定補。與此同時,深圳將公立醫院補償由原來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加大了政府對於醫院的補助。

  2015年,深圳全市公立醫院的財政補助收入佔其總收入的比例從2009年的17.2%提高到了2015年的28.5%。

  珠海:降低藥耗比,調整服務價

  珠海的改革沒有深圳那樣的大刀闊斧,但也是科學有效的。

  建立醫務人員薪酬總額核定機制

  在不增加患者、醫保和財政負擔的前提下,通過“降低藥耗比-調整服務價- 提高薪酬”進行聯動改革,確定薪酬總額。薪酬總額與當年醫務性收入和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分值密切相關,明確規定檢查和化驗收入佔比不能超過醫院總收入25%,如超出則超出部分不計入薪酬總額核定。

  向臨牀一線、業務骨幹、關鍵崗位傾斜

  設定薪酬結構。公立醫院各類人員的固定薪酬、基礎性績效薪酬按月支付,獎勵性績效薪酬按照80%比例實施按月預發,20%獎勵性績效薪酬年底發放,按年底考核規定的薪酬總額多退少補。

  確定分配係數。醫生、醫技(含藥技)、護理、管理、工勤薪酬分配係數分別為1.35:1.10:1.05:1.00:0.50,更好地體現了醫生在醫院的技術價值。

  建立更有效的薪酬體系

  重點而言,中國公立醫院未來的薪酬設計應該滿足一些基本原則:涉及薪酬的績效考核指標應該與國家政策要求以及醫院總體經營目標相符;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質量指標與數量指標相結合;重視團隊協作的分配模式,而非個人英雄主義;浮動薪酬與個人績效掛鈎,鼓勵“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充分調動個人積極性;浮動薪酬佔總薪酬的比重應根據不同科室、不同工作性質有所區分,不能一概而論;浮動薪酬的計算方式不可過於複雜,應在公平的基礎上簡單明瞭;醫療安全為首要準則,避免醫護人員“炒短線”。

  還必須注意的是,所有醫護人員的相關績效指標的制定與達成都需要完善的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記錄與共享,因此,醫院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

  長期方法:增加收入與多方合作

  公立醫院可以嘗試一系列舉措以實現留存收益的增加及運營效率的提升,以實現根本上的“開源節流”。

  與民營資本的合作

  公立醫院可以考慮與民營資本合作,以提高醫院和醫生的收入。例如,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合作,幫助醫生在合作醫院實現多點執業。

  例如,萬科與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以及復旦醫療產業投資公司的三方合作就是公私合營的積極探索。上海新虹橋代表市政府出讓土地,並以土地作價入股。萬科在合作中提供他們對於項目建設與財產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而復旦醫療則作為醫院管理方主導醫院日常的運營管理,同時也提供院內醫生多點執業的機會,提升他們的收入水平。

  嘗試拓展外包服務

  在醫改限制醫院藥品加成的政策環境下,藥房和檢驗中心就從傳統的利潤中心逐漸轉變為成本中心。與此同時,藥品和試劑的採購具有較大的規模效應,大量的集中採購能夠帶來更加優惠的價格。所以,藥房和檢驗外包的嘗試就應運而生。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外部合作及社會捐助

  在美國,醫院通過與外部(例如企業)合作和社會捐助的收入佔醫院總收入的比例相當可觀。但是,中國醫院這方面的收入則極為有限。

  中國的公立醫院可以考慮與醫藥企業、基金會等聯合開展公益性活動,一方面,獲取一定的贊助收入,另一方面,提高醫院在醫療領域的影響力。

  (2017-10-10)


  患者就診得實惠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實施“醫改”效果初顯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附屬醫院工作人員耐心為患者講解“醫改”新政策

  9 月26 日零時,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啓動以“取消藥品加成”為標誌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執行新的醫療服務價格。

  醫改工作,牽動人心。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給醫生、患者帶來了哪些好處?市民就診拿藥會又有什麼樣的感受?看病到底會更貴還是更便宜?

  醫改前期:

  答惑解疑讓患者理解政策

  醫改前一週,筆者來到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大廳,看到大廳內擺放着“取消藥品加成後門診診察費價格表”及醫改的相關政策,讓人一目瞭然。許多穿着導醫字樣的志願者行走在患者之間,為患者答惑解疑。

  “為了讓患者理解並弄懂醫改後的政策,我們每天在醫院門診大廳有專人為患者宣講解説。”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個人每天要負責大量的政策宣講工作,這段時間,除了本職工作,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先學好醫改政策知識。”

  該院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為羣眾現場解疑答惑,醫院在官網也發佈了醫改信息,在醒目位置放置宣傳海報,通過橫幅標語、宣傳摺頁、口袋書等方式,強化公立醫院改革政策宣傳。

  醫改第一天:

  通夜奮戰共同見證

  8月25 日的夜晚,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除正常值班的員工外,醫院領導班子、信息、藥劑、醫保、財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臨牀醫技科室主任、醫生及護士都在崗加班。整晚,醫院燈火通明,近千名工作人員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為8 月26 日零時數據成功切換、醫改新政順利實施,做最後的研究部署。

  零時“系統切換完成”!前來醫院就診的市民在掛號後,順利進入診療程序。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院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醫院完成了醫藥服務價格信息改革的平穩過渡,確保了患者診療的無縫對接,實現了預期目標。”

  醫改後一個月:

  拿藥很便宜讓患者得實惠

  在門診大廳的取藥窗口,筆者碰到了患有冠心病的王大媽,“現在藥真的更便宜了。”王大媽給筆者看了看她的處方單,處方單上顯示,王大媽一次性消費就可以節省到將近60 元。王大媽心裏樂開了花,“我每個月都要來醫院拿兩次藥,這樣一來,真的是可以省下不少錢呢。”

  確確實實感受到醫改所帶來實惠的還有患者宋大爺。筆者見到宋大爺時,他已經取好藥,正坐在門診大廳的椅子上整理自己的東西。他告訴筆者,他患有腦梗和高血壓,每個月都要來醫院開一次藥。筆者看了看宋大爺的收費單,上面顯示,應付金額比統籌金額少了近70 元。“藥價是真的降了,一開始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發現交錢少了,還以為沒買對,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藥品降價了,這醫改真的是給我們百姓帶來了實惠。”宋大爺説道,“按照一個月拿一次藥來計算,一年下來,我的藥費開銷將節省數百元。雖然不多,但確實是得到了實惠。” (張宇麗)

  (2017-09-29)


  醫改這麼多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基層醫療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和醫生多點執業等還不是很成功。比如,現如今湧現出形形色色的醫聯體,以期讓大專家下沉到基層提供醫療服務,但現行的技術准入標準把重點放在“機構”而不是“人和機構”相結合,導致腔鏡技術、導管技術等很多成熟技術不能隨人而跑,不能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從而無法惠及普羅大眾,也導致醫生多點執業舉步維艱。

  為了促進醫療資源下沉,央府發出不少的政策。然而,“政策多”説明問題複雜,同時也説明“政策無力”,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跳出“計劃經濟的思維”以及由此帶來的部門利益。2017年9月29日李克強總理籤批的《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國發〔2017〕46號,以下簡稱《決定》)取消40項國務院部門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和1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由此可以看出央府對準入審批的態度。

  《決定》取消國家衞生計生委負責的三級醫院評審結果複核與評價,並要求國家衞生計生委以後通過以下措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制定醫療機構評審辦法和評審標準;評審委員會要逐步去行政化,政府官員不得在評審委員會中兼職任職,政府部門不得干涉評審委員會工作;對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實施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雖然醫院等級評審依然存在,但似乎開始出現一些轉變——逐步走向第三方評價。

  對於醫院等級評審,我一直以來持“等級去勢”的態度。“等級評審”應當是以持續質量改進為目的,尤其在區域醫療質量差距越來越大的情勢下,借評審之力促使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提升基層醫院吸引力,推進更多醫療技術在縣級以下醫院保質保量開展。

  因此,在我主政廣東醫政期間,率先打破“區域等級”的限制:醫院只要達到三級醫院的標準,並獲得當地政府的批准,均可申請“三級甲等”醫院等級評審。

  也就是説,不管是區縣級還是鎮級醫院,均可申請。事實上,廣東開創的先河,在當時也遭到諸多同行的非議,甚至原國家衞生部也派人下來暗中督查,不過督查結果是“滿意”——這些區縣醫院和鎮級醫院的管理水平比內地不少地級市和省級醫院都高,比如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高州市人民醫院等。至於是否“勞民傷財”,這是醫院管理的問題;申請什麼等級,這是地方政府的意志和醫院的意願。

  我認為,醫院等級評審的初級目的是如何達到全員參與的、持續的和自願的質量管理,終極目的是用統一的質量標準評價所有的醫療機構,JCI認證就是我們的標杆。

  其實,大家踴躍“上三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試圖突破“等級柵欄”。因為原國家衞生部醫政司2012年頒佈的《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第十條明確指出:“三級醫院重點開展三、四級手術。二級醫院重點開展二、三級手術。一級醫院、鄉鎮衞生院可以開展一、二級手術,重點開展一級手術。”雖然一些手術可以越級開展,但依然是以“等級准入”為前提。

  隨着醫改的步步深入,很多政策已經成為“柵欄”。深圳近日也敢於改變國家只允許診所開設1個診療科目的規定,將診所診療科目設置調整為1-4個。事實上,目前很多醫院都在“衝破柵欄”“鋌而走險”。與其堵,不如疏!

  所以,我建議廢除醫療技術按醫院等級准入。一是國際上並沒有明確規定醫院或醫生該不該做什麼,很多都是通過行業自治與專業自律;二是醫改多年來的任務難以“完美”落實,關鍵就是醫生無法帶着技術流動。李克強總理所推行的“醫聯體”也是試圖讓醫生到基層做一些實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使90%的患者看病不出縣。而只有醫療技術跟着醫生走,醫聯體才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只有醫生通,醫聯體才不痛!

  如何使醫療技術跟着醫生走呢?

  首先,醫生的價值不能根據醫院的等級來定價,因為一個醫生在二級醫院或三級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是一樣的,比如美國的保險公司給醫生定價並沒有根據醫院的大小。其次,醫療機構能開展什麼技術不應按等級,而應根據技術規範和安全標準予以准入。很多我們認為“危險係數”很高的技術,國外的診所和日間病房都可以開展了。

  第三,積極推進由醫生個人購買的醫療責任險。其作用遠遠不止在於“賠償”,更重要的是使醫生更有責任感。

  第四,以上的條件確定,醫保支付或保險支付就應該按醫生服務、醫院服務、檢查檢驗服務和藥品服務等分賬支付,徹底使醫生的“責權利”相結合。

  總而言之,有資質的醫生可以在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開展該項醫療技術;醫院的資質不是等級准入而是條件准入。

  在結束本文之前,有一段有關“准入”的話必須提一下。隨着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事業單位人事編制、福利社會化以及職稱制度改革,臨牀與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勢在必行,臨牀醫生不再是通過寫“論文”來獲得並不同質的“職稱”。有消息稱,將來“大醫院”可以自己定職稱;也有消息稱,職稱將“對基層人員傾斜”……云云總總,如果屬實,職稱將更失去其“同質”的內涵,這樣的職稱還有什麼意義呢?不僅如此,“職稱”也將隨着醫院等級的弱化、消失而失去其意義。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不管醫改往哪個方向發展,發展成什麼樣,醫療安全都是永恆的主線,都是醫院管理的一條紅線——安全至上!我呼籲醫院管理者,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醫療安全,切實貫徹落實各項准入標準及醫療核心制度等,採取多方舉措保障醫療安全,比如增加醫院後勤投入、信息化投入的佔比,消除安全隱患。

  (2017-10-10)


  隨着醫改不斷向縱深推進,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水平實現較快提升。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現狀一、居民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

  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2016年我國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嬰兒死亡率由2015年的8.1‰下降到2016年的7.5‰,孕產婦死亡率由20.1/10萬下降到19.9/10萬,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現狀二、居民醫療服務利用持續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門診總量增長3.1%,高於去年1.8個百分點,住院總量增長8.0%,高於去年5.0個百分點。2016年居民平均就診由2015年的5.6次增加到2016年的5.8次,年住院率由2015年的15.3%增加到2016年的16.5%。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建立健全,醫保保障能力不斷提高(2016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達620.4元,比上年提高89.7元),居民服務利用增速回升。

  現狀三、病人醫療費用漲幅回落

  2016年公立醫院改革在控制病人費用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醫療費用漲幅明顯下降。數據顯示, 2016年醫院次均門診費用上漲5.0%(當年價格,下同),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人均住院費用上漲4.1%,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人均住院藥費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下降2.2%)。2016年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擴大到200個,90.9%的試點公立醫院取消了全部藥品加成,大醫院藥費的下降,帶動了醫療費用整體漲幅的下降。

  現狀四、衞生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

  一是衞生籌資結構逐步趨向合理。政府和社會衞生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70.7%上升到2016年的71.2%,個人衞生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29.3%下降至2016年的28.8%,居民醫療衞生費用的個人負擔相對減輕。

  二是衞生人力結構優化。2016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31人、註冊護士2.54人,分別比去年增加0.09人和0.17人。醫護比由2015年的1:1.07提高到2016年的1:1.10。衞生技術人員學歷水平進一步提高,本科及以上佔32.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三是新增資源向非公醫療機構傾斜,2016年非公醫療機構數新增1025個,公立醫療機構減少1159個,民營醫院牀位增速(19.3%)快於公立醫院(3.7%)。

  現狀五、全面兩孩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全面兩孩政策效應逐步釋放,2016年二孩及以上比重超過45%,達到2000年以來最高。全面兩孩政策實施情況符合預判,出生人口數量平穩增加,據婦幼年報,2016年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達1846萬,比2013年增加200萬以上,政策實施滿足了絕大多數羣眾的生育意願。

  (2017-10-11)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中國式家庭醫生向何處去

  中國醫療權力的邏輯極為奇葩。制裁不順從“就醫劃地管理”的草民。你“跨區醫療”、“越級住院”,就讓你為自主擇醫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

  ------------------------------------------------

  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衞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正式公佈。“指導意見”提出將於今年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羣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羣。

  外國有進入家庭提供個性化服務“私人醫生”。分等劃類享受醫療保障的中國人,很容易理解“中國式家庭醫生”與其大不相同。中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而處在“社會食物鏈”兩端的中國家庭,都對簽約家庭醫生項目不感興趣。權貴和土豪,以及研究、制定、審批家庭醫生政策的人,沒必要自行拉低醫療待遇而倚重家庭醫生;而缺乏起碼保障條件、有病看不起的窮人之家,對家庭醫生模式也不抱希望。

  推行“家庭醫生”模式什麼用?顯見的一點如官方所説,“推進醫療衞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説白了,“劃地就醫”,“拉醫配”,主要解決城市大醫院客滿為患、基層小醫院閒得蛋疼的問題。

  行政指令管出來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患者家庭跟着這個不合理的配置,出現趨利避害的合理化求醫行為。現階段大醫院門庭若市聚四方患者的局面,本是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結果,説到底,是“客户體驗”的結果。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生和小地方、本社區的醫療水平,有了太多的對比,知道兩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有一定條件的人家,這才捨近求遠,寧可多花些銀子,也要找名頭大、規模大、優秀醫護人才集中的醫療機構去看病。

  “醫療工作重心下移”其實好辦,抓住“醫療資源下沉”這一條就能實現。而在人才、設備等醫療資源沒下沉、沒鋪開的情況下,一味在醫療服務模式的變化上下力氣,希望通過社區醫院、家庭醫生自己“找米下鍋”來解決問題,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基層醫院原本輸在“客户體驗”上,而後,即便行政意向非常明確,但基層醫療機構如果沒有實打實的硬件,依然沒法和高級醫院比客户體驗。

  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不代表、也不等於醫療服務水平。社區的醫療條件擺在那兒,醫生有幾把刷子,居民一般都瞭解。無論什麼模式吧,看不準、看不了病,一概都是嘴上抹石灰——白説。另一方面,公眾並不容易誤解醫者,小醫院、“土醫生”只要在一個項目上拿手,照樣有一番紅火和作為,將服務範圍拓展到多個社區,甚至多個地區。

  有經驗的醫生,曾總結“就醫四原則”,依次為:安全,成本,方便,情緒。這四個患方需考慮的因素,即“客户體驗”的主要內容。家庭醫生團隊、模式能否立得住、推得開、吃得香,歸根結底,第一取決於居民信不信,第二要看合算不合算,第三需看較以前方便不方便,第四才看愉快不愉快。

  仔細研究官方的“指導意見”以及解讀文本,可知其行政決心極其強硬,推行的技術手段具體而詳備,對家庭醫生的政策傾斜幅度相當之大。家庭醫生方面,從高級醫院分一杯羹已成定局。不過,系統內的利益調整,和公眾醫療衞生質量獲得感沒有什麼關係。指導意見的敗筆之處在這裏:激勵家庭醫生有餘,而保障患方權益缺項。也就是説,缺乏“企業精神”,忽略了“客户體驗”——而這才是家庭醫生事業的命根子。

  用户能得到什麼,只是泛泛而談。指導意見中,不談家庭醫生的服務標準,不談簽約家庭醫生的違約責任,連違約可能以及處置原則都未曾提及。對家庭醫生的評價考核是提到了,而客户在評價中的權利和地位卻沒提。

  政策規定家庭醫生對患方具有部分控費以及“控診”權力了,不談對患方的權益保障,不談家庭醫生的責任,這怎麼可以呢?

  對家庭醫生的監管至關重要,憑行政支持“開拓市場”後的家庭醫生,也有了腐敗的資格與條件。控醫控藥權廣泛普及到基層,會不會加劇醫療腐敗?若説此想乃杞人之憂,眼下並無憑據,尚待客户體驗。

  去腐敗化,添公益性——“用户體驗”這倆項目,權威而可靠。家庭醫生以及所有醫改的實踐,符合這兩條即成功、即大功,否則,所謂的醫改都是炒概念、扯犢子。

  七部門指導意見分明達不到以上觀點表現出的正常思想水平。中國醫療權力的邏輯極為奇葩:合格醫生缺口極大、遠不夠用,即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超發達城市,全科醫生連提供電話諮詢的時間都沒有——所以,我們要讓合格的醫生進入千家萬户,“全覆蓋”,並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

  只要權力不計成本地猛幹,還是會幹成一些事情的,比如,今後一個階段內,家庭醫生的簽約覆蓋面會相當好看。原因是權力另有更奇葩的邏輯:不錯,我們搞出來的資源配置不合理,連我們也對基層醫療機構不放心——所以,要堅決制裁不順從“就醫劃地管理”的草民。你“跨區醫療”、“越級住院”,我就在你的報銷比例上做手腳,就讓你為自主擇醫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這怎麼能叫行政手段呢?我TM這叫“經濟槓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董先生1213”:哈哈哈哈嗝

  網友“巴寧”:透徹,透徹,……

  網友“永恆泰”:醫改就一坨屎

  網友“漸行卻┽→已漸遠”:現在就應該實行透明化醫療而不是劃地區等級範圍

  網友“漸行卻┽→已漸遠”:我看到大醫院邊上的小區又要漲價了

  網友“漸行卻┽→已漸遠”:這個也劃地區了。到了病急的時候住院是不是還要打申請等批准啊

  (2017-10-01)


  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説,花銷最大也最花得心有不甘的,既不是高昂的房價,也不是一直攀升的教育經費,而是與百姓民生休慼與共的醫藥費。“生什麼也別生病”“看病難、看病貴”這些俗語真實的表達了老百姓的心聲。

  從4月8日0點開始,北京全市3600多個大小醫療衞生機構正式開始推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這項改革的核心在於實現“藥品陽光采購”,終結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以藥養醫”策略,從源頭上尋找解決醫藥費高昂的民生難題。

  那麼,一直以來困擾老百姓的“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癥結在何處?北京新醫改又是通過什麼方法解決困境的呢?

  看病貴?其實貴的並非是“看病”

  我們經常説“看病貴”,實際上指的並非是診療費用的高昂,而是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醫藥、醫療器材費用高昂。

  在我國的醫療費用中,藥品費用所佔比重很高,據調查全國平均佔比在45%左右,從能夠找到的資料看,中國是世界上藥佔比最高的國家;儘管醫療總費用佔GDP的比重只有4.7%左右,在同等發展水平國家中屬於偏低水平,但藥品費用佔GDP的比重在2%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造成這種局面,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1)“以藥養醫”

  20世紀50年代,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公立醫院生存發展,國家明確公立醫院可以將藥品加價15%後向羣眾提供。

  到了八十年代,以“只給政策不給錢”為主導思想和“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為主要精神的第一次醫改,充分刺激醫院創收,通過藥品銷售彌補收入。

  從此,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銷售就成為了醫院和醫生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

  即使刨去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實際成本和研發成本,還是有很大的利潤空間,而由此產生的灰色收入也是醫院和醫生收入的重要來源。

  (2)醫藥代表

  醫藥代表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藥代”。這種職業主要的目的是幫助製藥廠商宣傳、推廣藥品,讓醫生更瞭解藥品的功效、作用、使用情況等基本信息,是促進藥品普及和銷售的重要角色。

  但是隨着藥品銷售在醫院盈利模式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許多藥代通過提供回扣給醫生、讓醫生多開藥的方式增進藥品銷量,醫生和醫院也因此收穫灰色收入。

  正因為如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將可能承擔許多不必要的藥品負擔。

  (3)分項目收費制度

  我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內醫療費用的收取模式一直是以按項目計費的模式開展,也就是説醫生為患者開藥、讓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化驗、住院等項目的過程中能夠收取費用。

  這種模式會促使醫院不斷建議患者多吃藥、多做檢查,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對患者和國家醫療保險都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由於以上三個原因長時間互相作用,患者看病過程中除了診療費用之外,會額外增加許多費用,雖然這些費用有一部分是可以通過醫保報銷,但是在當下社會醫保較為普及、商業醫保還不夠成熟的國內,不僅僅讓患者多花了錢,也讓醫療資源無端浪費,造成積重難返的困境。

  從長遠來看,“重藥輕醫”的思維大大低估了醫生的專業水平和價值,人才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北京新醫改,真的能讓我們看病更便宜嗎?

  醫改是否能讓醫藥費用下降?相信這是老百姓心中最關心的問題了。這一次,北京醫改政策包含的兩大舉措,都是圍繞着費用開展的:

  (1)“醫事服務費”橫空出世

  如果今天你去北京三甲醫院看病,你會發現,賬單上最常看見的“掛號費”和“診療費”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名為“醫事服務費”的新項目。

  通過增設“醫事服務費”,這一次醫改對於診療、牀位、手術、護理、檢查、針灸、推拿等醫療服務都進行了明碼標價。

  其中,護理、中醫、手術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有所上漲,而這些費用也將會和醫療工作者的收入有所掛鈎;同時,下調了CT、核磁等大型檢查設備收費價格,這些費用的報銷政策與之前相同。

  換言之,醫務工作者的收入模式從過去“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材”向“提供醫療服務”轉變,勞動價值得到了更大的肯定,對提高醫務工作者的服務質量也有積極作用。

  (2)藥品陽光采購

  擺脱“以藥養醫”局面的關鍵在於藥品的定價,為此本次北京新醫改不僅取消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15%藥品價格加成,更採用了通過陽光采購綜合管理平台進行藥品交易的方式,控制藥品的價格。

  平台上有7000多種藥品供醫療機構採購使用,通過採購平台,全國省級藥品採購價格實現了動態聯動,以此進一步降低了藥品虛高價格。

  有了它,本市各醫院的藥品價格總體將下降8%。加上取消15%的藥品加成,北京地區醫院藥品價格總體下降將達2成。

  與此同時,因為這個採購平台的存在,平時需要在三甲醫院排隊購買的藥品,社區醫院也能方便購買了。

  提高醫療服務的價值,降低藥品和檢查項目的費用,這兩個重要措施的共同協作下,北京地區的老百姓們在醫藥費用下降的同時,還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新醫改就在身邊,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1)看病買藥難的局面或將成為歷史

  過去“看病買藥難”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的,民眾更喜歡選擇在三甲醫院就醫購藥,而其他中小醫療機構則無人問津。

  在新醫改政策實施之後,全市大小醫療機構都將通過採購平台購買藥品,即使是在社區醫院,患者也能購買到所需要的藥品,而不需要到三甲醫院排隊購買。

  據北京市衞計委統計,4月8日新醫改政策實施之後的三天內,監測的221家參加醫改的三級、二級和部分一級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量達117萬人次。

  4月9日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8.1%,其中,三級醫院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1.1%,二級醫院減少3.4%,一級醫院及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增加11.9%。

  這些數據都説明,看病扎堆的情況正在得到緩解,是符合當下分級診療大趨勢的。

  (2)慢性病防治將越來越輕鬆

  隨着藥品和體檢項目的價格下降,分項目收費的制度或許將在不久的將來被逐漸淘汰,越來越多醫院將實行新的計費模式:按人頭付費。

  什麼是按人頭收費?簡而言之,醫療機構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按照每年的預防、治療、住院情況收取費用,類似我們常説的年費制。

  換言之,就是説患者看的病如果越少,醫院的盈利就更多,醫生會為患者提供更多預防保健相關的建議,這對於病人的慢性病防治是有益無害的。

  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地區的醫療機構採用按人頭收費的收費模式了,隨着醫保的完善、健康管理的深入人心,這種模式會更加流行,有效緩解大眾對慢性疾病忽視的現況。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3)外地人就醫需謹慎

  本次北京市新醫改中涉及的醫事服務費,它的報銷流程和之前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説在北京市區繳納社保就可以在定點醫院就醫並且報銷醫療費用了。

  一些項目的醫事服務費相對之前的診療費和掛號費來説從價格上看顯然是有所上漲的,這就意味着在北京地區沒有定點醫院和社保的外地居民或遊客,這部分人羣看病的價格就可能有所增長了。

  外地朋友如果在北京地區需要看病就醫,需要注意一下這個問題,期待相關政策的完善。

  小編的話:

  從目前的政策來看,北京新醫改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這件百姓最關心的民生難題。

  對於普通民眾來説,醫藥費用的下降是最直觀的感受,政策推動的分級診療制度也讓掛不到號、排隊看病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

  對於醫療工作者來説,過去是為了醫院創收需要勸患者“多吃藥、多住院、多裝支架”,而現在則是提供醫療服務、為患者負責的“手藝人”,相信醫患矛盾也會因此有所好轉。

  不過,政策終歸只是政策,實施過程中又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難以預期的,北京新醫改政策是否能真正造福民眾?這仍然需要更多時間和實踐來證明。

  (2017-10-12)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74 字。

轉載請註明: 業績暴增+高送預期+醫改龍頭, 創指回踩缺口支撐迎來反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