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老支書30年背5噸炸藥 帶村民修200公里水渠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背5噸炸藥,耗時30年,修出200公里“希望紅渠”,覆蓋1300餘畝良田,一位只念過四年級的老支書,在貴州開陽縣的偏遠山村裏,在脱貧攻堅的戰場上,用他的執着,為村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唐遠志
30年堅守
築就200公里水渠
“怕?這麼多年,我背的炸藥,都以噸計,倒是沒想過怕。”憶起當年在懸崖上修水渠的細節,唐遠志依舊記得很清楚——炸藥放背篼,雷管揣腰包,只管往前進。
唐遠志所在的開陽縣雙合村地處深山,極度缺水,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
“江山桃子台,兩邊大石崖,要想吃大米飯,要等婆娘坐月子來。”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就連吃白米飯都是稀奇事。唐遠志的小兒子唐滔回憶,小時候,媽媽白天干農活,晚上料理家務,等大家都睡了,還要給六個孩子縫補舊衣服,雞都打過第一次鳴了,她還在補。
怎麼辦?修渠!把水引進來,有水,旱地變良田,大家才有活路。
1976年,唐遠志就當上了支書。很快,他開始帶領村民們修灌溉水渠。30年間,唐遠志帶領羣眾修了5條渠,總長近200公里。上工一次,他要背上差不多30斤炸藥,30年下來,光炸藥都背了近5噸。
一人一鐵釺
一天進一米
修渠,縣裏只調撥基本物料,其餘的都得村裏想辦法。能想的辦法,能調動的資源,唐遠志都用到了極致:炸藥,自己帶頭背;土地,挨家挨户上門協調;勞力,設計一套“最公平”的出工方案。
村裏第一條水渠,從黑灘至下龍井,全程20公里。為防扯皮,修渠之前,唐遠志就立下了規矩:每户按自家田地受益面積平攤相應建設長度,按户認領。
一人,一鐵釺,一天,一米,一點點,往前掘進。20公里的水渠,唐遠志帶領村民修了足足三年。
為了早日讓村民用上水渠,唐遠志自學爆破技術。
看到老支書這麼拼,村民們也十分賣力,每天最多時,全村修建溝渠的村民達400餘人。
第一條水渠完工當年,生產隊一共四十多畝地,用了一半種植水稻,年底,隊上每人多分了一百多斤的稻穀。
他説是黨員
就應該這樣
30年的實戰,唐遠志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修渠理論,他採取的溝渠入口寬80釐米、出口寬60釐米的“上大下小”方法,極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
遇上修渠的事,唐遠志愛琢磨講效率,是個聰明人;可一旦遇上自家事,唐遠志的精明勁兒就全沒了。
包產到户時,唐遠志作出了最不精明的選擇——他選了離水源最遠最貧瘠的土地。唐遠志的兒子唐滔記得,包產到户第一年,自家土地上長出的豆苗,還不到一指高。
作為村支書,唐遠志一年工資僅有150元,唐家六個小孩、兩位老人,再加上唐家夫婦兩人,根本不夠生存。唐遠志的妻子,承擔了大部分地裏的活。
家裏人多地貧,唐遠志説,自己的工資,相對家庭開銷,那是“基本可以不提”。上世紀90年代,外出務工的人相繼在雙合村修起了水泥樓房,而唐家十口人,依舊住在1954年修的木房子裏,家中最值錢的電器是一台“蝴蝶牌”縫紉機。
“修渠這麼多年,只有三户人家吵過架。修完渠,他們用水比誰還積極勒!”唐遠志“嘿嘿”一笑,用玩笑話一筆帶過修渠中遭遇的所有委屈,還補了一句:“一個共產黨員嘛,就該做的!”
他用30年,做完了自己該做的,村裏人終於能隨時隨地吃上大米。現在,雙合又在發展新的農旅觀光產業,新的村支書説,要把唐遠志請回來,把修渠的精神,繼續給後生輩傳遞下去。
責任編輯:霍宇昂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