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校園貸成“校園害”, 僅僅取締還不夠?

新聞哥:校園貸成“校園害”, 僅僅取締還不夠?

  無需任何擔保,任何資質,只需要填填表格,又或是幾張照片,一段視頻,就能夠貸款幾千甚至幾萬元。校園貸因主打“利率低”“審核快”因而吸引了大批高校學生的參與。

  隨着校園貸的野蠻生長催生出許多亂象,比如:裸貸、暴力催收、大學生不堪重負自殺等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把校園貸推上輿論風口。前段時間發生的大學生因無力償還鉅額校園貸欠款而自殺的事件引發相關部門叫停網貸機構校園貸業務,不到兩週又有大學生因一部iphone手機而欠下23萬鉅債的校園貸事件。

  近日,教育部正式放話:任何網貸機構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

  什麼是校園貸?

  校園貸通常分為三種:

  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台,如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

  二是P2P貸款平台,用於大學生助學和創業,如投投貸、名校貸等;

  三是阿里、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台提供的信貸服務。

  從表面看來許多校園貸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標準,但除了收取利息,他們還會收取提現費、借款服務費、借款手續費。如果出現逾期,則會收取逾期罰息和逾期管理費,延遲還款時還會涉及充值費。簡單地合計一下,校園貸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眼看快成校園裏的高利貸。由此導致一些網貸機構暴力催款、大學生因無力還款釀成的悲劇頻頻發生。

  據《校園貸詐騙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4月至今,被報道的的校園貸詐騙案達41起,涉及全國22個省市,平均每月曝光2-3起。據不完全統計,僅彙總時有據可查的校園貸詐騙案的受騙人數就有約3600人,涉案金額近5500萬元。

  校園貸背後是大學生借款融資的強烈需求,根據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走訪252所高校近5萬大學生撰寫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幾乎佔一半。

  校園貸款的出現,幫助大學生打開一扇“經濟解困”的窗,為其消費、助學、創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無奈市場魚龍混雜,且被某些機構利用設置高利貸陷阱,最終演變為人人喊打的“校園害”。

  為什麼借校園貸?

  其實,校園貸的產品設計願景是為了承擔有些家庭無力負擔孩子在城市消費、學習甚至是創業上的資金需求。而校園貸的流量數據顯示,校園貸刺激了大學生的超前消費慾望,其主要流向了消費市場,女生的資金用途多為購買奢侈品及化妝品,男生的用途多為電子遊戲、女朋友所用。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組調查問卷的數據:

新聞哥:校園貸成“校園害”, 僅僅取締還不夠?

  從以上問卷的數據看出,為什麼大學生毫不猶豫地去選擇校園貸,一切來源於貸款門檻低、條件限制少、辦理快捷等表象。以湖北某大學的一名學生為例,去年10月為了購買蘋果6手機及其他消費,申請網上貸款。隨後,經過拆東牆補西牆,不斷找其他小貸公司貸款還債,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餘萬元的債務,而原始金額僅為3萬元。

  可見,校園貸淪為“校園害”的背後,既有網貸機構唯利是圖誘騙大學生上當的原因,也與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消費盲目、風險防範意識較弱有關。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中心主任楊東認為要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端正學生的生活消費觀。通過學校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形成理性消費觀、合理潮流消費、避免過度高檔消費、避免與自身經濟條件不匹配的消費。

  另一方面,開設金融理財類基礎公共課程。使學生建立金融風險識別意識,提高金融風險識別能力。

  取締校園貸,僅僅整治還不夠

  面對肆意亂生的校園貸,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針對校園貸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明確要求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同時,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滿足學生金融需要。

  其實在今年6月,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對於存量業務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23日,全國共有59家校園貸平台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台選擇關閉業務,佔總數的63%;有22家平台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佔比為37%。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正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 ‘一刀切’式的取締可以在面上切斷現有的校園貸業務,卻不能切斷學生貸款的內在需求。大學生的融資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若只“堵”不“疏”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為非法校園貸留下“生存”空間。”楊東説。

  他認為,銀行業和正規的互貸機構應該積極開展融資業務。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小額信用貸款的業務。但學校畢竟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學生雖然有強烈的融資需求,但並不能將學生視為能夠帶來“高收益”的羣體。

  所以這塊業務應該具有一定的“公益思維”,不能以追求高利潤為目的。應該通過行業准入機制將一些逐利目的強的機構拒之門外。要建立嚴格的行業准入機制和業務操作規範,還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學生“多頭借貸”、“以卡養卡”的現象,做好學生借貸市場的“風控”,既防止學生陷入“貸款漩渦”也避免借貸機構的違約損失。(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説工作室 宋曼)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愛國主義精神666”:再見

  網友“長沙用户43xxxx392”:分期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1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校園貸成“校園害”, 僅僅取締還不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