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了,在社交方面更活躍了,很多孩子都交了朋友,但是有的家長也發現,自己孩子好像很不合羣,經常自己玩,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不禁擔心起來,孩子會不會有社交障礙呢,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呢?要怎麼轉變孩子的“社交困境”呢?
其實所謂的“社交困境”往往是家長們以為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受此困擾,他們可能需要時間觀察瞭解世界,熟悉了才會想要行動,也有可能他就是很喜歡這樣的安靜,所以家長沒必要太逼迫孩子非得要融入羣體中。
這並不代表家長就一定要順其自然,適當引導孩子交朋友,對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及成長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家長們要怎麼做呢?
1.如果孩子只是在觀察熟悉環境,那麼家長不要強迫他。在他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強迫他參加社交活動,只會讓他更牴觸,適得其反。家長可以提前幫助他熟悉環境,比如跟他介紹老師介紹小朋友,向他提出關於小朋友的問題,引導他回答。
2.如果孩子有想要參加的慾望,只是出於害羞不敢行動,或者不知道如何融入其他小朋友的世界,那麼家長就要適時給予幫助。
比如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時,跟孩子説:“你看,安安在玩滑梯呢,真有意思啊,一下子就滑下來了,你也去跟他一起滑吧。”針對具體的事情有指向性的鼓勵孩子加入,而不是單純地催促:“你快去啊,跟他們去玩吧。”家長還可以給孩子一個新鮮有趣的遊戲,然後讓別的小朋友加入。
但是家長要注意,不要隨時隨地地幫助孩子社交,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自己具備這項技能,家長適時指導,在孩子面臨問題的時候給予幫助,才是最好的方式。
為哄一年級學生上學 校長把小學改名“幼兒園”
2017-09-20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大家還記得9月初開學時,在全國各地幼兒園和小學門口出沒的“神秘人”嗎?
他們不是壞人,更不是人販子,只是一羣操心的爸媽,唯恐孩子第一天上學不適應,想多看幾眼。
然而,半個月過去了,部分學校門口並沒有恢復平靜,因為還有些孩子不能適應新環境,每天早上都哭着喊着不肯進門。讓小編吃驚的是,不止幼兒園小朋友這樣,有的小學新生竟然也如此,爸媽們束手無策,一年級老師也很頭痛。
前天(9月18日),記者收到一位小學家長報料,説是心疼孩子的校長,為哄一年級的萌娃進校上課,不惜臨時“改”了校名!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這所小學今年的新生中,有個小朋友每天一到校門口就哭,無論家長和老師們如何勸解,就是不願意進門。
某天,問起為啥不肯上學,小傢伙給出的理由居然是:“這裏不是我的學校,你看,連名字都不一樣。”他一邊説,一邊指了指校門口的名牌。
“那你的學校叫什麼名字?”站在門口迎接學生的校長問。
“是XXX幼兒園。”原來,小傢伙認為之前讀的幼兒園才是自己的“學校”,其他統統是冒牌的。
現場僵持不下時,還是校長想出的主意,做通了小傢伙的思想工作:“那這樣吧,以後我們學校就叫XXX幼兒園,你可以在你的課本、作業本都寫上‘XXX幼兒園’,好不好?”小傢伙止住哭,點點頭……
好吧,聽到這裏,小編也覺得這位校長犧牲好大。要知道該校在杭州城裏名氣可不小,如今在這個小傢伙的課本、作業本上卻變成了“XXX幼兒園”。
昨天(9月19日)早上,記者又和校長本人求證,確有此事。他透露,在家長和一年級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小傢伙最近的表現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話説回來,小傢伙為什麼一開學就不願上學,還把小學誤認為是幼兒園呢?“原因很複雜,沒有做好幼小銜接是主要問題之一。”這位校長分析説。
暑假裏,許多爸媽忙着給準小學生做學前準備,送娃去學拼音、識字、英語等新技能時,卻忽略了最重要必修課——幼小銜接。在杭州主城區,錢報記者隨機選了8所小學做調查,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結果發現每所小學都有新生不適應新環境。老師總結,這些孩子不適應的表現主要分為三種:
一是不肯進校,二是上課哭鬧,三是不能遵守課堂常規。
表現一
把小學誤認為是幼兒園的那個小傢伙,屬於第一種。不肯進校的一年級新生,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少的一兩個,多的四五個,超出老師預期。
和錢報記者相識多年的一位公辦小學校長,掰手指算了算:“每年都有哭着不讓媽媽走、不肯進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兩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
小姑娘的情形要好一些,儘管每天到校門口都會大哭一場,但在來送她上學的外婆離開後,她就能平復情緒到教室上課。
“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又在校門口流眼淚,不放外婆走,就幫她分析,要是老這樣,以後外婆不敢送了。她想想有點道理,不哭了,然後被一個熱情的同學拉走了。”
男生的情況麻煩點。起初幾天,一直哭喊着要媽媽,媽媽只能陪着,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連廁所都不敢上,又心疼兒子,説不想讀書就算了。
後來學校把男生父母約來商議,在勸説教育鼓勵都無效的情況下,大家協商決定採用“嚴酷”手段,不準媽媽送,告訴孩子,再哭就把媽媽趕出家門了,但如果表現好的話,媽媽每天放學都會準時來接。結果就這樣治癒了。
“其實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提早給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準備,種種不適應的表現就會在開學爆發,後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適應期有長有短,我去年遇到過一位哭鬧的,媽媽整整陪讀了一個學期。”校長回憶説。
表現二
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是一位民辦小學的一年級班主任和她的搭檔。“那孩子每天進校時都好好的,可一坐進教室就明顯情緒低落,經常會哭。今天好不容易勸好了,明天又這樣,已經兩個星期了。”説起這件事,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頭痛。
她們找來家長了解情況,分析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孩子讀幼兒園時各項表現都很出類拔萃,在班裏簡直是眾星拱月。可是一上小學,優秀的小夥伴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別人優秀,比如,跳繩沒人家多,口算沒人家快等,有了心理落差。如果老師當天能刻意關照,多誇幾句,孩子的情緒會穩定些,不然就會爆發。
“可班裏這麼多孩子,我們不可能只顧着一個誇,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嗎?”班主任覺得,當務之急是要讓孩子明白,讀幼兒園和小學是完全兩回事,調整心態,家長也應該給孩子適當減壓。
表現三
第三種情況更普遍,上課坐不端正、隨意插話、打打鬧鬧;又或者丟三落四,今天作業本不見了,明天語文書又弄丟了等,不止每所小學,每個一年級班裏都有。不過,相對於前面兩種情況,動靜要小一些,老師會常常提醒,但徹底糾正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杭州市人民小學施富娟老師的記憶中,就有這麼一位“極端”的學生。
上一年級後,這個男生經常會在上課時間自顧自地走來走去,甚至有時還會打斷老師上課。男生的行為很快就引起了同學和家長的反感,甚至有家長向施老師反映,想把他請出去。“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獨生子,家裏條件也不錯,所以比較寵他,被慣壞了。”施老師説,尤其是孩子爸爸,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出差,孩子上小學前還經常帶着他一起出差。所以,缺席幼兒園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一般來説,孩子上一年級後會對老師有所敬畏,但是他一點也不怕,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形成規矩意識。爸媽在幼兒園時錯失了教育的機會,也沒有好好把握幼小銜接階段對孩子該有的教育,到了小學就成了大問題。”施老師説。
施老師採取的辦法是,讓他養成好習慣,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同學對他的成見。“其實他是很聰明的。”施老師觀察到,這個孩子很愛看書,尤其是在軍事和歷史方面,而且幾乎可以做到過目不忘,讀完能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因此,施老師經常在課上有意讓他展示這些優點。一段時間後,同學們都在議論,原來他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之後男生的學習開始慢慢步入“正軌”,朋友也多了起來,大家碰到不懂的問題,還會向他請教。
施老師認為,對於行為習慣有差異的孩子,老師要做的就是多關注、多鼓勵,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才能幫助他們儘快融入集體。“而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把好關。”
關於幼小銜接,爸媽到底該做些什麼?
施老師説,最關鍵的是父母的陪伴。
施老師碰到過一個孩子,因為爸媽工作原因,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上小學後,孩子變得性格孤僻,情緒極不穩定,而且從來不寫作業。“相當於他在上小學前,已經獨立生活好幾年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最需要的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陪伴。”
想要孩子平穩渡過幼小銜接,儘快適應小學生活,施老師給出了兩點建議:
首先,家長寵孩子無可厚非,但是得定下規矩,像是上課期間不能隨意走動,老師講課時不能發出聲音等。否則孩子在家無法無天慣了,到了學校也會一樣。“孩子不可能永遠是孩子,他們也會長大成人,這個階段形成的行為習慣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品行。”
其次,爸爸和媽媽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達成共識。比如,有的家庭中,爸爸慣着孩子,媽媽管得嚴,導致兩人的教育方式嚴重失衡,最終會在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上反映出來。
杭州青藍小學曾對一年級100位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知識、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幼兒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的銜接。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準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據幾位小學校長總結,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佔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願意聽,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願比較強。
3、温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包辦,最後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於沒有做好幼小銜接。那麼,這個階段,爸媽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杭師大附小校長孫麗女認為,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做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誇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小學的行為規範和作息時間,和幼兒園比,有很大差異,良好的習慣能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有了時間觀念,還有助於預防今後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準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和聯繫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學會整理餐具、書包等。
半山實驗小學校長周曉婷,建議父母提前明白三個道理: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識到什麼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2、習慣是孩子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
3、所有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都需要經歷,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她説:“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該做好生活習慣的準備——穿衣、吃飯、個人的衞生清潔等;學習習慣的準備——每天親子閲讀20分鐘,培養靜心和學習狀態,最好再有20分鐘的交流時間,可以聊聊學習,也可以聊聊生活;情緒教育的準備——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很重要。
長江實驗小學體育公園校區書記幹定雄説,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具備這個年齡該有的能力,包括:
獨立的生活能力,會自己吃飯,繫鞋帶,整理書包,學會如何和同學交往;
適應社會的能力,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周圍的路,瞭解有困難可以找誰,哪些人不能信任等;
運動的習慣,孩子的身體狀況是否良好,對他以後的影響非常大。
閲讀的習慣,真正識字很多的,一般都是那些書看得多的孩子,他們在閲讀的同時就會掌握更多的知識。
對於一年級新生的不適應狀況,儘管老師們已經琢磨出了不少辦法應對,但比起亡羊補牢,更好的解決辦法是未雨綢繆,家校合力做好幼小銜接。
記者瞭解到,今年開學,杭州不少小學直接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了課表——
像杭州長青小學總共排了兩天課,一天是給家長上課,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另一天是新生訓練,全校100多位老師全部下到一年級,帶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園路線,指導整理書包、課桌,上課怎樣舉手發言,中午怎樣排隊領飯,下午怎麼排隊放學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週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讓新生們通過玩遊戲練坐姿、認識新校園、結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濱和小學則是通過雙向選班,讓新生提前瞭解老師,同學,並在暑假裏給新生髮了一本《點贊好習慣手冊》,建議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體育鍛煉的習慣,家務勞動的習慣,閲讀的習慣和交流的習慣。校長田燕芳説,幼小銜接,養成這些習慣比學拼音和認字重要。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梔子花開”:這學校為了祖國的花朵做的犧牲也是夠大了,但是其他的家長會有什麼想法呢,有素質的家長就會覺得校長做的是對的,沒素質的家長就會説憑什麼就為了一個孩子換校名
網友“萱媽”:見過一個奇葩的,三年級了還天天父母陪着讀書,父母不陪着,他就不讀。老師都討厭他們,教室裏天天坐個家長。要是我的孩子,我一巴掌早就打過去了。
網友“LUKA”:想當年我上一年級的時候,一個人繳學費,一個人去上學,然後擺桌子,打掃衞生,第一天被留級的大一歲的同學打,故意把我絆倒,我就拍拍土爬起來。上數學課,有些不懂,被數學老師頭上打了個大包,屁事沒有,繼續上課
網友“雁南飛”:在老家上小學時,還沒有學前班,入學直接上一年級,記得當時真的好興奮。由於沒有留過級,11歲小學就畢業了去上了初中,那才是真叫不適應。
網友“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