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美關係還是整個世界,都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應該把回到過去作為我們的目標。”近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中國論壇”採訪時的這段講話在中文媒體上被廣泛報道。在當下美國政府和輿論紛紛展開對中國的疫情“甩鍋戰”,中美未來關係被普遍擔憂的時刻,崔大使的這一發言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人説,在美國發動的新一輪對華輿論戰中,崔大使是“以一人敵萬夫”,衝在了對美輿論戰的最前線,論跟美國人“打嘴仗”,沒人比他更專業。那麼,在這位“大將”身上,國內輿論究竟能學到點啥經驗呢?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近期因一系列言論而引發了媒體關注。
當下的對美輿論戰,確實到了不得不打的程度,因為美國人已經“攻上來”了。
“特朗普政府正匆忙衝向一場與中國的冷戰,這遠比過去幾年挑起的關税衝突更咄咄逼人”。5月12日,《澳大利亞人報》網站在最新的一篇評論中如是評價眼下美國政府的對華態度。
的確,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緩解和在美國的加劇,原本在過去幾年就已經頻繁遭遇波折的兩國關係又遭受新的打擊,讓很多觀察者對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難抱樂觀態度。
5月8日,CNN發表題為《新冠病毒撕開的美中關係裂痕,或需一代人治癒》的文章,稱在經歷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連續挑戰後,中美關係已經跌入1979年以來最低點。CNN認為,中美作為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已經因貿易戰纏鬥了兩年有餘,雙方關係到了“脱鈎”的邊緣,而新冠疫情則戲劇性地加劇了雙邊關係惡化。
特朗普叫囂要對中國“徹底脱鈎”。
無獨有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5月9日發表題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信任關係跌至1979年來最低谷》的文章也認為,新冠疫情危機比此間數十年發生的、難以逾越的事件,對美中關係的打擊和影響更嚴重。
西方主流媒體在同一時間不約而同地唱衰中美關係,需要中國方面做出回應。恰在此時,崔天凱大使接受“中國論壇”的專訪在中文媒體上被廣泛報道。尤其耐人尋味的是,這篇專訪在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就已完成,卻在近期才被放出,可以看出中方已經對輿論形勢的發展做了先手準備。
在該篇專訪中,崔天凱坦誠地承認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的現實,但卻表達了更高的期待,他表示:我説的更高的期待,不是指中美關係要達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程度,或者説只有好消息,沒有壞消息。現在很多人在議論,這場全球疫情以後,世界會不會完全不一樣,國際關係會不會不一樣,中美關係會不會不一樣,也有人説回不到過去了。我始終認為,不管是中美關係還是整個世界,都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應該把回到過去作為我們的目標,因為歷史是向前走的,我們要共同去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老想要回到過去。
崔天凱進一步指出:通過這場疫情,能不能大家都面對21世紀世界的現實,把中美關係真正放在一個健康穩定、能夠持續發展的軌道上?……有些分歧解決了,可能新的分歧又出來了,有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爭議,我覺得這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麼在一個真正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避免衝突和對抗,儘量擴大互利合作,管控好我們之間的分歧,爭取取得一個合作共贏的結果。
梳理上述發言,崔大使的回應傳達了兩個觀點:首先,中國並不諱言也不懼怕中美舊有關係的崩解。其次,中美最好能夠通過此次疫情“化危為機”,建立一種可以及時處理雙方分歧的新機制。
不懼怕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同時期望中美藉助危機建立更加持久有效的關係模式。這是崔天凱在此次專訪中展現的新態度。
中國過去的對美外交,一直更多強調“經濟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這種模式在維持了雙邊關係相對穩定的同時,也讓雙方分歧在潛在中積累,而崔大使提出的“新軌道”則力求“主動管控分歧”,這無疑是一種重大思路的轉變,也意味着今後中國在對美外交中將更加傾向於主動。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崔天凱大使近期第一次被推上國內輿論的風口浪尖。早在今年3月初,當疫情在美國出現爆發的苗頭,特朗普政府開始暴露對華“甩鍋”的苗頭時,崔天凱就曾接受過一次頗受矚目的專訪:
3月17日,崔天凱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的採訪,就新冠肺炎疫情、媒體關係、涉疆問題、中美關係等回答了記者喬納森•斯旺的提問。
與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的氣氛不同,這篇採訪透露出了更多針鋒相對的緊張感。彼時中美針對疫情的“輿論戰”剛剛打響,美國記者就一些敏感問題一一對崔天凱進行了提問,在這些近乎刁難的提問面前,崔天凱做出了儘量完善的回答。
這篇採訪傳回國內後,在網上曾引起不小的爭議,不少網友認為崔大使對美方問題的態度“太軟”。相比於同時期其他一些外交官員的“犀利反擊”,崔大使的回答缺乏了鋭度,而趨向於守勢。但如果用心分析這些回應,不難看出這位在美國任職已經超過七年的大使的良苦用心:在對方已經透露出明顯敵意的時候,想展現強硬,將話題“談崩”太容易了,在堅守己方底線的同時求同存異卻很難,而後者恰恰是一個外交官應該做的。
而這篇訪談中,我們看到崔大使恰恰展現了這一“以柔克剛”的水平:
在回應對方指責中國驅逐美國三大報記者的時候,崔大使回應“並不是要驅逐這些人,只是終止他們的記者證。並不是這些媒體的所有人都涉及其中,他們中還有人會留在中國繼續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中方採取的行動是對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記者實施措施的回應。”
在回應記者妄稱“中方應為早期隱瞞病毒而道歉”時,崔大使的回應則是“我認為這不是一個掩蓋真相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這種新型病毒的過程,要確認病毒種類,更多瞭解它,更多瞭解它的傳播途徑以及如何應對。實際上,僅僅在幾周之內,中國就向世界衞生組織通報了了解到的所有情況,包括病毒的基因序列。我們向世衞組織和其他國家發出提醒,大約兩三週內,武漢市就採取了封城措施。”
總結這些回應,我們可以發現崔天凱面對美方指責時所採用的思路:他沒有采用簡單的“對攻”思維,用指責去回擊指責,而是採用了“回顧細節”的方式,向對方梳理事件發生的細節,讓那些籠統而大而化之的謠言不攻自破。
只還原細節,不跟美國對攻,這是去年貿易戰中崔天凱大使就體現出的風格。
不難發現,這一思路一直貫穿於崔大使其後的“闢謠戰”中,且隨着細節的填充,回應變得越發有力。4月3日,崔大使在華盛頓接受了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主持的GZERO WORLD節目連線採訪。面對對方引用美國情報機構一份機密報告聲稱“中國政府隱瞞了疫情嚴重的程度”的説法,他再次用事實反駁:中國正在重啓經濟活動,公司、商店重新營業,一些省份學校重新開學。然後,崔天凱反問對方,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如果真的“隱瞞病情”,這樣的重啓怎能做到呢?
誠然,相比於這種“展現細節”的剋制應對,那種你來我往的“對攻式外交”更容易讓看客們產生血脈噴張的興奮感,尤其是在面對美國這樣一個咄咄逼人、但自身在疫情應對時存在諸多“污點”的對手時,與美國政府進行“對罵”更成為絕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但作為駐美大使,崔天凱的任務顯然不是跟美國人吵架,而是化解雙方分歧,讓中國在對美外交中爭取主動。這樣看來,以柔克剛的“細節式闢謠”顯然更適於達成任務。
事實上,崔天凱大使在此次美國發動的對華輿論戰中的合理應對,很可能得益於他在這個國家長期任職的“輕車熟路”。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來的40多年中,中國駐美大使共有十任,任期短則兩三年,長不過四五年。而自2013年4月走馬上任駐美大使以來,崔天凱在這一位置上已經七年有餘,創下了中國駐美大使任職最長時間的紀錄。
如果結合中美之間近幾年關係發生的變化,會發現崔天凱能達成這種長期任職很不尋常。與眼下的中美媒體都籠統地將中美之間過去的關係評價為“相對穩定”不同,在建交後的四十年中,中美關係其實是時刻變化的,甚至每十年就會經歷一次“大變”:
建交後的前十年,由於冷戰的背景和蘇聯的存在,是中美之間真正的蜜月期,雙方完成了多項合作。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新的假想敵,台海危機、南海撞擊事件、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都一度將兩國關係推向破裂的邊緣。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中美撞機事件,一度讓兩國關係跌至冰點。
21世紀的頭十年,由於中國入世和“9·11”事件後美國戰略重心的轉向,中美之間重新構建了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互惠互利關係。
最近十年,隨着中國國力的急速增長,中美關係再次掉頭向下,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對華發動貿易戰,這種趨勢變得更為明顯。
不難看出,中國過去較為頻繁地更換駐美大使,與中美關係這種頻繁的變動不無關係。過去中國在對美外交中更傾向於採取“見招拆招”的策略,美國的對華政策一旦出現變化,中方就在站穩立場的同時以新思路應對,並通過更替大使等方式體現這種轉變,以期雙方達成新的穩定關係。如果按照這種傳統思路,美國對華外交在經歷前總統奧巴馬至特朗普的巨大轉折之後,中國似乎也應該及時“換人”,應對新局勢。
但事實上,崔天凱及其所帶領的中國對美外交團隊並沒有大幅變化。這背後的原因,是中方對美的外交策略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就在崔天凱上任駐美大使前一年,中國正式向美方提出了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邀請,提出雙方要解決好崛起大國和既成大國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必須避免大國對抗和零和博弈的歷史覆轍。崔天凱大使其實是帶着實踐這一主動外交戰略的使命上任的。
現在回頭來看,“新型大國關係”概念的提出,正是因為中方已經預判到了中國國力的崛起所必然激起的美方態度變化,並主動尋求解決思路,而崔天凱是帶着這一主動思路上任駐美大使的。既然變化已在預判當中,中方的策略當然不必再隨美方而動。無論新總統上任、對華展開貿易戰,還是此次疫情加劇了雙邊關係摩擦,某種意義上説都在當年的這一預判當中。正因如此,雖然美國對華態度在近年來發生鉅變,但中方始終表現出了相當的外交戰略定力。
不主動挑起與美方的“對攻”,但對美方無理指責必須要做出有禮有力有節的回擊,最終目的是力圖化解雙方的分歧。從崔天凱大使近期面對美媒“圍攻”的巧妙應對中,我們更能看出這種定力的可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