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8月5日電 /美通社/ -- 8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與戰略研究院及中國金融科技50人論壇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首屆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以及招聯消費金融公司、中誠信集團、浙商銀行和小米公司等來自學界、業界等各路嘉賓雲集,共同探討了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的融合發展之道。會上還啓動了“消費金融與金融科技合作聯盟”儀式。
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章楊清參加會議,並發表了題為《信用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的主旨演講。章楊清以國內信用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和問題為切入口,結合當前招聯金融公司在信用科技領域的實踐案例,呼籲業界關注並重視信用基礎設施升級和擴建等問題,助力普惠金融的長久發展。
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是典型的供給側改革問題
章楊清以我國經濟人口和徵信評估人羣數據作為對比,提出一個業內亟需重視的問題:信用報告的範圍和內容覆蓋不足;並呼籲覆蓋範圍更大、覆蓋內容更多的信用基礎設施,迫切需要完善和擴建。
從範圍上看,我國14億人口中有8億經濟人口,而僅有2.75億有徵信評估,這意味着約66%的經濟人口是沒有被徵信評估覆蓋到。從內容上看,除了更多信用信息的孤島沒有打通外,反欺詐偽冒等動態信息更處於披頭散髮的狀態。同時,由於66%經濟人口無法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務,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應運而生,引發暴力催收等問題。
章楊清表示,互聯網金融和各類助貸模式,喚醒了長尾低額消費金融客羣的潛在需求,而普惠金融也因風險和運營成本的原因,還在艱難觸達的路上。這其實是個典型的供給側改革問題。在改革尚未到位的過渡階段,“高利貸和暴力催”,就像今年夏天的高温,燒烤着這片有待規範生長的熱點區域。
此外,“多頭借貸”呈快速上升趨勢,未納入人行徵信體系的佔比很大,消費金融需警惕系統性風險。而涉及申請、交易等多個環節的反欺詐偽冒,需求日益急迫,卻沒有有效通用的信息做動態支撐。
信用數據源呈“一超多極眾小”格局,亟需統籌規劃管理
數據就是資產已成為社會共識。目前,國內的信用數據源主要呈現出“一超、多極、眾小”的格局:“一超”即人行徵信中心,“多極”即各類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政府公共數據、通訊運營商大數據、第三方獨立數據等,“眾小”即各類企業數據等。
對於國內現有的信用數據源問題,章楊清用“吃甘蔗”打比方:從目前消費金融生態看,誰掌握了某類客羣的信用基礎數據,誰就有可能最低成本地吃到甘蔗中間最甜的部分,其他人只能拼牙口了,吃最硬或最無味的部分。而在這場數據資源爭奪戰中,合眾連橫、融合割據,都在利益驅動下,原發性地上演,個人隱私信息濫用處於治標不治本的階段。
章楊清建議,很多有實力的參與者,尚有動力、有壓力、有能力、有情懷,在“匡扶漢室”的大旗下,能一起加盟發力,有所作為。因為時間拖得越晚,破除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的阻力越大,治理信息濫用的複雜度越高,越難以凝聚共識、落實執行,需要有權威機構振臂一呼,有所作為。
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消費金融生態平台重要的一環
消費金融生態平台需具備生態圈內的信用基礎設施,而在FINTECH的基礎架構上,傳統金融機構已落後互聯網巨頭可能有3-5年。不少金融機構現在FINTECH 投資和創新上頻頻發力,追逐人工智能,試圖以點帶面地突破,但最根本的,還是在基礎設施改造上。對此,章楊清表示,有的平台目前急於流量變現,不願投入資源做好“三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工程,最後肯定會因為流量旁路而枯竭。
此外,相對靜態的信用評級基礎設施已在完善中;動態的反欺詐防偽冒,還是各企業單打獨鬥為主。而線上組織化的欺詐活動十分猖獗,花樣翻新,難以遏制。因此反欺詐偽冒在小額消費貸款領域尤為重要:在長尾低額消費金融領域的風控上, 反欺詐偽冒和共債風險識別,可能比單純的信用風險,更為迫切。
在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章楊清舉例説,招聯金融與聯通大户數據中心合作,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精準識別用户,探索出了KS值超過40的沃信用分價值評分體系,直接應用到聯通後付費的永不停機、信用購機等業務。
招聯金融還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建立智慧金融聯合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進行探索,推進消費金融行業健康創新發展;而當前重點探索解決一些交易反欺詐領域的主要問題。
而針對無人行徵信的客户,招聯金融公司開發了小期袋產品。章楊清補充説,主要是針對無人行徵信的大學生客羣,低額免息並通過其正常還款行為, 建立起良好的人行徵信記錄。這算是幫人行建立並完善小白客户的信用記錄。
截至目前,招聯金融授信客户超過1260萬,累計放款超過14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