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陽 上海報道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時至8月,暑期的各種新消費方式依然刷爆朋友圈,其中尤以中產父母熱衷的“遊學”更惹人關注。
以上海為例,在孩子就讀國際化雙語學校的家長圈子裏,幾乎90%的家長都選擇了暑期遊學項目。他們不惜為半個多月幾萬元的花費埋單,甚至還為孩子謀劃了一個完美的遊學路線圖:今年美國、明年英國、後年加拿大等。
“我這個圈子裏全都是這樣的家長,暑期都給孩子安排了豐富多彩的遊學項目。由於我家是女孩子,比周圍的男孩子參加的晚一點,身邊有的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參加這樣的遊學了。”上海家長張欣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瞭解到,一線城市家庭選擇遊學項目比較普遍,特別是中產以上的家庭,更願意做教育投資,並且會多次回購,二三線城市的遊學熱潮剛剛興起,但需求旺盛。同時,一線和二三線城市家長對遊學項目的關注點也有所不同。
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一半在遊玩,一半在學習,卻動輒幾萬元的花費,一線城市家長為何對這樣的活動如此狂熱?這是怎樣一個圈子?遊學到底是在做什麼?
每年除學費額外再花六位數
張欣的孩子今年13歲,就讀上海某民辦雙語學校。今年暑期參加了某機構的英國牛津遊學項目,三週時間花費5萬元。
在她的圈子裏,參加這樣的遊學項目的孩子不在少數。
這些家長以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為主,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體驗式教育,也更樂意為孩子任何一個可以開闊視野的機會埋單。
還有一位家長,陪同孩子參加了法國10天的油畫創作遊學,一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標誌性建築,進而進行油畫、速寫創作,並將每天的行程和孩子的作品發在朋友圈。
“我覺得這樣的遊學形式,對孩子的學畫創作是很有幫助的,不僅提升了她的技巧,還讓她身臨其境,感受藝術,提升品位。”上述家長表示。
在教育上肯投資,是這些家長的共性。一般而言,這些家庭每年除去學校學費之外,額外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資不少都在六位數以上。
例如上海一箇中產家庭,除去孩子雙語學校一年15萬左右的學費,剩下用在孩子興趣和學業提升上的教育投資一年估計在15萬-20萬,包括美式英語辯論、鋼琴、小提琴、羽毛球、一對一英語家教等項目。
家長如此肯花錢的訴求是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他們的孩子不少就讀於國際化的民辦雙語學校,並制定了清晰的學業規劃路線,即從小學就開始走國際路線,不參加國內的中高考,直接選擇國外的高中和大學就讀。
在這樣一條海外讀書路線規劃之下,他們自然而然將遊學看作微留學的體驗項目,甚至為孩子規劃了遊學的世界地圖,為的就是讓孩子提前感受各國文化氛圍,最後選擇自己想去的國家。
此外,相對平時英語補習班被保護的學習狀態,遊學過程中,教育機構往往會安排系統性的課程和創造更多與當地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機會,激發孩子開口講英文的自信,並提升自己的口語交流能力。
“孩子游學回來後,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特別是在表達方面。”一位家長高興地説,“他告訴我,就算語法不對、詞彙不夠,他説的話老外能聽懂。”
遊學到底做什麼?
那麼,家長不惜重金的遊學到底是做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目前的遊學種類有定製遊學、語言類遊學、特色遊學等,遊學方式有深度體驗遊、學術觀光遊等。
一位今年報名英孚英國牛津市遊學項目的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遊學”過程中,孩子每天有4個小時的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英語課程,會教授孩子語法、詞彙、寫作,進行聽説讀寫方面的練習。另外是科學、歷史類課程,包括英國文學、社會學等。
“遊”的部分又有什麼活動呢?據瞭解,如今的出遊安排並不僅僅是傳統地進行當地歷史地標、博物館、知名企業參觀探訪,還包括體驗很多在英美劇中才能看到的場景。
例如在倫敦街頭跟老外交換物品,在牛津大學校園裏上演偵探劇、尋找嫌疑犯,參加哈佛大學體驗日、聽當地學生講述在哈佛讀書生活的體驗,跟寄宿家庭一起感受當地婚禮,在户外進行燒烤和才藝表演,參加當地的假面舞會,進行當地人衣食住行的體驗等等。
而且,這些活動全程都要求學生使用英文,要和團隊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並且要適應和融入當地的文化生活中去。
遊學效果如何保障呢?業內人士認為,遊學效果保障的關鍵點在於合理的“遊”與“學”安排比例,將學貫穿於整個行程當中。
“注意遊學的平衡才能真正讓遊學的教育意義最大化,不要只走馬觀花停留在感官刺激,也要適當包含體驗當地文化、開拓視野的項目。”英孚青少年海外遊學中國區項目總監馬婧表示。
遊學消費分層
近幾年,遊學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首先,一線城市的不少學校都在加大遊學的組織力度。據瞭解,目前上海很多學校都在組織海外遊學,一種是通過校方資源同海外友好學校進行交流,比較側重學術交流;另一種是直接和遊學機構合作,組織校內學生參與海外遊學。
而從個人選擇遊學項目來看,行為更加理性。英孚海外遊學中國區總裁趙崇基分析道,由於遊學市場整體的增長,家長的選擇更多,消費也更加理性,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家長對於篩選遊學組織方的標準更加嚴格。
具體從選擇遊學的消費者分佈來看,一線城市家庭選擇遊學項目比較普遍,特別是中產以上的家庭,更願意做教育投資,並且會多次回購,二三線城市的遊學熱潮雖然剛剛興起,但需求旺盛。
同時,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一線和二三線城市家長對遊學項目的關注點顯現差異,出現消費觀念分層。
其中,二三線城市更看重遊學項目的功能性,聚焦在一些硬性指標上,比如能去幾個地方,參觀多少景點,進行多少名校探訪等。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跟不少二三線城市的家長首次選擇遊學項目有關。
而一線城市家長更看重遊學項目的綜合教育意義,關注遊學組織的細節和流程,青睞深入的、沉浸式的文化和生活體驗。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些受到一線城市家庭歡迎的遊學項目,在二三線城市並不“吃香”。例如,不少一線城市家長往往在目的地選擇上,錯開像倫敦、紐約這樣的大城市,選擇國外的鄉村生活式的遊學項目,而二三線城市家長更多的會選擇前往大城市。
此外,一線城市的遊學項目消費呈現非一次性消費趨勢,家長回購行為明顯。同時,低齡化趨勢顯現。
“曾有一線城市6歲半的家長來問我們,希望能讓她的孩子參加遊學項目,而在二三線城市,少有這樣的家長會在孩子這個年齡來諮詢。目前海外遊學市場最主要的人羣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但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是小學生羣體。”馬婧表示。(文中張欣為化名)
很多在職媽媽在有了小孩時,都會很頭疼一件事,那就是養娃與工作不能兩全,關於該辭職做全職媽媽,還是把孩子送回老家3年上幼兒園再接回,我有一點小心得。
直接説結論:
1、夫妻關係好,家裏不缺錢,辭職三年也無妨,這幾年和孩子培養的親密關係,彼此可以受益一生。
2、有老人在身邊,和老人約法三章,他們只照顧生活,父母負責教育。
3、送回老家三年,你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孩子重新培養親密關係,也要更努力地培養他的各種習慣。欠債總是要還的,還有利息。
4、永遠記住“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諧温馨的原生家庭氛圍,是孩子一生的珍寶。
以前,在養娃這件事上,我還真沒花太大心思。海晴0-3歲的前三年,我和海晴爸都上班,當時我們在北京蝸於一個小一居里,爺爺奶奶在北京租房幫忙帶到一歲斷奶,老人身體接近極限,只好把她寄養在天津姥姥家。
剛送去的時候,姥姥説海晴經常站在窗前朝樓下看,一走過青年女子,她就拍着玻璃喊:媽媽!媽媽!可那卻不是媽媽,也不會回應。讓人心疼。
3歲那年,海晴要上幼兒園了,作息終於可以和爸媽一致,才被接回北京。
這兩年分別,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淡了。她最愛姥爺,姥爺兩年來每天陪吃陪喝陪玩,陪她度過了700個沒有媽媽的夜晚,她也把最真的感情給了姥爺,姥爺把她送回北京離開的時候,海晴大哭不止,連媽媽也不要了。
作為父母,再次接手這個熟悉卻陌生的孩子,就像開一輛新車各種不順手,我們的磨合才剛剛開始。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欠了孩子的債,要加好幾倍還。
由老人手把手照顧出來的孩子,所有嬌生慣養的毛病都齊活了。她膽小怕難,不能自理,任性依賴,拿我的話當耳旁風。
我開始着急了。
那段時間我的工作也非常忙,作為一個圖書編輯,我正在做一套百科,三審三校差不多要看600多萬字,我雄心勃勃地想在新的領域有所突破,可剛入園的孩子前半年都在生病,小則感冒咳嗽,稍不注意又肺炎輸液,我總要請假,兩頭跑讓我焦頭爛額,後來社裏做自媒體又增加了早新聞播報,晚上還要編輯第二天早上要用的新聞及錄播,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是再請老人來京帶娃,還是辭職自己帶,我思慮再三。
請老人帶,優勢是我可以一心工作,劣勢有三,首先孩子寵成秧子我管不了,其次老人覺得身心會被綁架十幾年蝸居在京叫苦不迭,再次老人會嘗試介入和掌控我們家的生活。
這麼一權衡,我咬咬牙,不就是日子緊點嗎?比起以上三個弊端,還是辭職自己帶順心。和海晴爸爸慎重地商量後,我們決定,我辭職一兩年,認真帶娃,孩子能自理自立了,我就去上班。
於是我領着這個已不能退貨的娃,像等待開花一樣,先翻開書本做調查研究,然後開始了“教、育”的漫漫征程。
現在兩年過去了,海晴也5歲了。我親手帶的娃,在禮儀、品德、生活上都表現不錯,她可以自理,也能聽明白道理,現在她開始催我去上班了,説她可以下了幼兒園晚上上託班,我們都是獨立自信的個體,我很滿意。
在做全職媽媽的這一年多里,我也體驗到了在職時沒享受過的生活,各種全家自駕遊,把家從北京搬到杭州,養蠶,種碗蓮,寫公眾號、頭條號,極盡折騰,可是也很好玩不是嗎?和海晴爸爸的關係也融洽了不少,我們在一起終於可以拉拉家常,而不僅僅是在一起皺着眉頭討論本月工作任務指標完成率了。他説我和工作時相比,平和了不少。家庭關係也更歡樂了。
要自己辭職做全職媽媽,還是要把孩子送回老家,我的結論是:
1、夫妻關係好,家裏不缺錢,辭職三年也無妨,這幾年和孩子培養的親密關係,彼此可以受益一生。
2、有老人在身邊,和老人約法三章,他們只照顧生活,父母負責教育。
3、送回老家三年回來,你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孩子重新培養親密關係,也要更努力地培養他的各種習慣。欠他的債總是要還的,還有利息。
4、永遠記住“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諧温馨的原生家庭氛圍,是孩子一生的珍寶。
(2017-06-06)
現在有些年輕媽媽都怎麼了?雖説現在提倡少生優生,孩子少好養活壓力小,當父母也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是不想有那麼大的壓力,夫妻在恩愛的時候就要做好足夠的措施,還有那些只想生兒子不想生女兒的父母,辛苦孕育十個月充滿期待,經過重重的檢查孩子確認是否健康的,現在生一個孩子真的不容易,但是對於那些結果好幾年卻懷不上寶寶的爸媽來説生孩子成了巨大的痛苦,她們沒有屬於自己的孩子,她們常常在黑夜裏祈禱哀求,希望上天能賜她們一個自己的親身骨肉,這個孩子對她們來説就是親情的紐帶,是家庭的橋樑。再看看那些一出生就被拋棄的孩子,他們做錯了什麼帶她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竟又對她們如此狠心,真是心疼這些小孩。
這個可憐的孩子剛生下來沒多久就被扔在了路邊,甚至連一件衣服都沒有為寶寶穿上也不管孩子的死活,父母的心是石頭做的,為孩子感到心痛。給孩子穿上衣服包一下也算父母有點良心,一絲不掛的把寶寶扔那真是太沒人性了。
與垃圾並睡的寶寶,剛生下的寶寶像垃圾一樣丟在馬路邊,就算寶寶過世了,也不能丟垃圾桶啊,活着就更不應該了,孩子上面還有很多垃圾,人們看到有個小孩在裏面還往裏面扔垃圾也是夠可以的。
路人在一個箱子旁邊聽見孩子的哭聲,打開箱子寶寶正好奇的看着路人他還不知道他的父母遺棄了他,肚子上是父母乞求別人收養的紙條。
這個放在別人家花壇裏的孩子,看着枯黃的落葉可知天氣已經轉冷了,如此狠心真想憤怒。
看着這些可愛的孩子,既然父母要把她們帶來這個世界又對她們如此殘酷,她們的心到底是怎麼想的,竟有這麼鐵石心腸的人,把自己的親生孩子像垃圾一樣丟棄,願這些可憐的寶寶都能被好心人發現收養,健康長大成人。歡迎大家回覆評論,轉發和傳播讓世界充滿愛。
(2017-04-18)
8月2日傍晚,攝影師在婁底市金谷市場一家快餐店內小憩,和小店老闆聊了幾句家常。得知老闆叫劉波,今年29歲,夫妻倆是從農村進城來打拼的,想趁年輕多賺些錢。忙不過來的時候,劉波的老婆就揹着小兒子帶着姑娘去送快餐。圖為劉波在狹小的廚房裏炒菜。
劉波説:“現在生了三個小孩,大女兒5歲,二女兒3歲,小兒子如今才四個月。沒辦法,現在的生活壓力太大,只是苦了妻子和孩子們!圖為劉波的妻子肖玉蓮揹着兒子帶着姑娘去送外賣。
劉波系漣源市六畝塘鎮同興村人,從事餐飲行業前,夫妻倆曾前往深圳、浙江打工,後來隨着大女兒劉雨萱的出生,就回家開始跟着親戚學習裝修,由於裝修行業欠賬太多,生活保障都成了問題,於是2016年他開始轉行,學起了餐飲。
從事餐飲行業前,劉波沒摸過菜勺,只是開店前跟着師傅學了大約半個月。店子開張那天,他心裏就一直犯嘀咕,菜要怎麼炒才好看、好吃呢?客户會不會喜歡這樣的味道?
後來,隨着炒菜的增多,他的自信心也建立了起來,基本可以做到不嘗菜就知道菜的鹹淡。
劉波説,因為離市場近,所以我的菜都是新鮮的,這樣炒出來的菜好吃,所以回頭客很多。圖為劉波的女兒劉雨萱在逗弟弟玩耍。
客户吳先生告訴作者:“這裏炒菜比別家的店分量要足些,加上他炒菜只用油、鹽、葱、姜、蒜和辣椒等,家常口味,所以我基本無論多遠,都要趕到這裏來吃,有時候實在不想動了,就會打電話讓老闆送。”圖為夫妻倆在打包,準備送外賣。
他也確實辛苦,每天凌晨五點左右起牀熬湯準備早餐,要工作到晚上十點左右打烊。尤其是夏季要窩在這麼小的廚房裏,悶熱難耐,每次我休息時間過來看他全身上下都濕透了”。鄰居洗車店的老闆説道。圖為劉波在喝冰鎮啤酒。
劉波算了一筆賬,他的小店現在平均每天毛收入約500元,除去房租70元,加上水、電、煤氣等費用,賺不了多少錢。他堅信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好的。圖為晚上9點多,客人少的時候劉波用手機玩遊戲。
(2017-08-03)
月亮導讀: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日子,貧窮的父母同意了貴婦人的要求,答應把其中一個孩子送給她。但是,這對父母卻屢屢變卦,因為親情是無價的,更因為真正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不管是多麼貧寒或多麼富有。愛的力量無法衡量,父母勞苦奔波,早出晚歸,只是竭力想讓我們過得幸福,我們能否真正理解父母的心呢?
父母的心
各位,請把眼睛閉上五分鐘,靜靜地想一想你們的父親或者母親。
你們的父母是多麼深愛你們,無時無刻不在掛念着你們,這份摯愛是多麼温暖厚重,廣闊無垠,是不是直到現在也讓大家感慨不已、激動萬分呢?啊,其實,用不着閉上眼睛,你們也一樣能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愛,對嗎?
現在我要講的故事,一定能讓你們知道父母之心是這世上偉大的故事之一。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艘船上,這艘船從神户海港開往遙遠的北海道函館。
船漸漸駛出了瀨户的內海,航行在志摩附近的廣闊海域。人們紛紛從船艙裏走出來,聚集在甲板上,這其中有一位40歲左右、風姿綽約、氣質高貴的婦女。她的女傭和隨從在她身邊,簡直是形影不離。
與她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甲板上還有一位40歲左右的男人,他衣衫襤褸,一副窮酸樣,引來不少人側目。不過他身邊跟着三個孩子,最大的是個男孩,看起來七八歲的樣子。這三 個孩子個個長得機靈可愛,就是身上的衣服看上去太髒了。
那位高貴的夫人早就開始關注這位貧窮的父親和可愛的孩子們了,她和女傭耳語了一會兒,那位女傭便走到這位父親面前,説:
“你有這麼多孩子,真是有福呀!”
“謝謝誇獎,不過除了他們三個,我還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小孩呢。像我們這樣的窮苦人家,有了孩子以後,日子就更難熬了。説起來怪不好意思的,其實我們已經沒有能力撫養這四個孩子了。儘管這樣,我們也絕對不會拋棄他們。這不,為了養活孩子們,我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謀生呢。”
“如果你剛才説的都是實情,那麼我想和你談談,我也有一事相求——我的東家在函館是大財主,在一家大公司擔任總經理,他們家非常富有,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已經年過四十了,卻無兒無女。剛才我家太太讓我過來問問你,能不能把你家的一個孩子給她。如果成了她家的孩子,自然就能繼承東家的家業了,孩子呢,也能享受榮華富貴。作為酬謝,我們將敬贈給你一筆錢。”
“那真是感謝了……”這位父親本想一口答應,但是又覺得這樣不太合適,便説和孩子媽媽商量一下再做決定。
到了傍晚的時候,輪船已經航行到相模灘了。那位男子和妻子帶着他們的長子,來到了那位貴婦人的房間。他們説:
“請您收下這個小傢伙吧!”
按照之前的口頭約定,貴婦人付給這位父親一筆錢。
到了和兒子道別的時候了,這對父母滿眼含淚,依依不捨地走出了貴婦人的艙房。
到了第二天清晨,船隻在房總半島裏繞行的時候,不知為何,那位父親領着五歲的二兒子,悶悶不樂地走進了那位貴婦人的客艙。他説:
“昨天晚上我們一夜沒睡,想來想去,覺得不對勁。就是再窮,大兒子好歹也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呢。何況,按照次序來講,也不應該把長子給別人,如果可能的話,您能否同意用老二換回老大?”
“當然可以了!”這個富太太高興地答應了。
可是,到了晚上,這個孩子的母親又帶着三歲的女兒來到了貴婦人的艙房。她一臉為難地説:
“有件事真是難以啓齒,今天早上送來的二兒子,從五官長相到説話的聲音,都像極了我那去世的婆婆。我就實話實説吧,現在我覺得就像把婆婆扔在半路上一樣痛苦,而且這樣也對不住孩子的爸爸。何況,老二已經五歲了,他一定會永遠記得父母的模樣,一想到這裏,我就覺得他太可憐了。您能不能同意我用我最小的女兒換回二兒子?”
那位財主的太太一聽到用女孩來交換,心中便有些不悦,但是看到孩子的媽媽愁眉苦臉、失魂落魄的樣子,也只好答應了。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到了第二天上午,船馬上就要駛進北海了,那夫妻倆突然又一起來到貴婦人的艙房。他們一看見貴婦人,一句話也沒説,就放聲大哭起來。
“你們這是怎麼了?”對方關切地問道。
“真是太難為情了。”那個男人剛説了一句話,就又開始痛哭流涕。經過幾次追問,他才哽咽着説:
“本來是不應該這麼言而無信的。昨晚我倆都商量好了決不再留戀孩子,本來都説得穩穩當當了,但是,因為她實在太小了,我們一直都在擔心她冷了熱了餓了渴了,想來想去,我們一晚上都沒睡着。把這麼年幼的孩子給了別人,我都恨我這個當爹的太冷酷無情!您給的錢,我們一分不少地奉還,請您把小女兒還給我們吧。與其拋棄一個孩子,還不如一家六口抱在一起餓死好。”
這位貴婦人聽完這番話,露出悲傷的神情,禁不住熱淚盈眶。
“是我錯了,事實上,雖然我沒有養育過孩子,但是我完全能理解你們當爹媽的心情,而且非常羨慕你們的骨肉親情。這樣吧,我把孩子還給你們,那筆錢呢,就作為答謝你們教我懂得了父母之心的一點表示吧,你們拿着它作為資本,在北海道開始新的生活吧。”
於是,那位父親在貴婦人的幫助下,在函館的一家公司裏打工,一家六口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了。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