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説中真正的腦袋進水, 你敢嘗試一下嗎?
可能當大家看到圖中這一幕的時候會覺得十分好奇,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呢?難道真的在給腦袋進水?當然不是,其實他們是正在做貝果頭造型,什麼是貝果頭呢?據瞭解貝果頭造型是藝術家前田亮一,從加拿大多倫多學習並引進日本的。而且在2007年他還專門在日本組建了一個團隊為年輕人設計貝果頭。
這其實是一種詭異的整形術,誰説韓國整形槓槓的啊,島國人民也不差啊,看看這造型,而且除了額頭其他部位也可以,據説你還可以隨意設計你想要的造型,並且還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事實上貝果頭就是把生理鹽水,通過輸液的方式紮在額頭上,當額頭達到他們希望的大小時就取下針頭。
看圖中他額頭中間沒有凸起來,就是在設計造型。
圖中這兩個哥們兒做好造型後別提有多開心了!
而且這種貝果頭造型不僅受年輕男孩子的喜愛,還有不少女孩也非常熱衷,圖為正在做貝果頭的女生。如果是你,你想嘗試一下這種新造型嗎?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夫人(思埠護膚、時閏微晶排毒)”:日本人喜歡腦子進水
太空中怎樣“萬里穿針”?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2017-10-22
中國青年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種卿)有這麼羣人,每每在屏幕前目睹我國太空飛船成功交會對接,除了歡呼雀躍外,還懷揣着一份光榮。這羣人組成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23年來,一直致力為我國太空飛船打造越來越強的“大腦”。
圖為飛船組工作人員在調試空間交會對接的模擬設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供圖
記憶回到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上使用的光學成像敏感器上演了首次“太空之吻”,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前列,對接精度比設計要求高近10倍,標誌着我國首次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GNC技術。
GNC是制導導航與控制的英文縮寫。在飛船系統中,GNC負責飛船飛行全過程的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在軌太陽帆板控制。也就是説,飛船如何運動、如何返回是由GNC決定的。正因為此,有人將GNC比喻為飛船的眼睛和大腦。
事實上,從神舟一號飛船到神舟四號飛船,GNC控制精度誤差都是10公里左右。神舟五號的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僅4.8公里。而在神舟八號飛船GNC分系統研製中,交會對接敏感器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而其中又以光學成像敏感器、激光雷達、微波雷達的研製最為艱辛。
為了在地面驗證交會對接敏感器的性能,2007年-2011年,飛船工程組專門模擬交會對接軌跡和環境,先後奔赴阿拉善等地開展了多項試驗。
精度的不斷革新,也為空間交會對接的效率提升創造了條件。
作為我國首艘貨運飛船,2017年9月,天舟一號在經歷了與天宮二號的兩次交會對接後,迎來了與天宮二號的首次快速交會對接,以往需要2-3天的交會對接全過程,此次僅用了6.5個小時。
快速交會對接的核心和難點在於“快速”。飛船工程組需要在不打亂既定研發計劃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少的改動來滿足新任務要求。為此,他們1年內升級了10個軟件版本,拿出了高精度、高可靠、符合工程約束的GNC系統方案。
圖為中國航天員在模擬室內練習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供圖
“從2012年8月-2014年5月,大都是晚上九、十點下班,Change系統上記錄了我們在初樣測試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我們認為設計上需要改進的地方,有近200項。”負責貨運飛船GNC分系統測試的組員李明明説。
工作中,每個班組成員心中都有一根關於“細緻”的弦。例如,加電測試階段,他們負責的數據參數表有600多頁,需要關注的參數有3000多個。“每個參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反映系統的特徵表現,即便暫時沒有表現出問題也要找出原因,防止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高偉如是説。
在外界看來,飛船工程組是一支神秘的隊伍。事實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是一支僅19人組成的團隊,有“夢之舟”班組之稱。正是他們的不斷探索、深度參與和推進,才有了我國在空間交會對接領域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不斷刷新紀錄的班組,還有獨創了一套“雁陣”人才培育模式。
近年來,班組又衍生出“微雁陣”,成員呈動態化模式,根據型號各研製階段的任務不同,“領頭雁”由多位技術骨幹更替輪換擔任,而作為後備力量的“前行雁”呈交替式動態“位移”,在型號研製各階段負責不同的工作。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22)
前幾日,鬥魚第一神豪遠洋君在藍海龍騰444360直播間,購買了一台價值人民幣八萬多元的“吃雞”主機,當晚不僅刷新各項鬥魚排名,更刷新了人們的三觀,原來有錢人可以這麼豪!
遠洋君與藍海龍騰王哥
那麼這台價值八萬多元的神機,又是出自哪裏呢?究竟一台電腦為什麼價格如此之高?
直播抽獎
小編了解到,原來此台主機也是出自鬥魚直播間的主播之手,就是直播間號為444360的藍海龍騰王哥。據悉,王哥本人也已在鬥魚直播接近兩年之久了,是第一批直播DIY裝機的老大哥了,早先鬥魚多位主播的直播機器也是出自藍海龍騰,可謂是聲名遠播,王哥本人直播中也是風趣好玩,直播內容除DIY裝機外,還有開箱評測、廠家活動。
王哥本人
王哥直播中
此台遠洋君的神機更是王哥親自參與設計和製作的,耗時將近兩個月。僅機箱已經價值萬元了,框架為一體鑄鋁而成,更是多達十幾塊玻璃,全分體水冷散熱。
遠洋君神機真容
遠洋君神機硬件配置單如下:
CPU:Intel 酷睿 i9-7900X十核 中文原盒
主板:技嘉(GIGABYTE)X299 AORUS Gaming 9
內存:芝奇(G.SKILL) Trident Z幻光戟 DDR4 3200頻率 32G (16G×2)套裝 *4
固態:英特爾(Intel)750 系列 400G PCIe
機械:英特爾(Intel)750 系列 1.2TB PCIe
顯卡:技嘉(GIGABYTE)GTX 1080Ti WATERFORCE WB Xtreme Edition 11G 全覆蓋水冷頭*2
機箱:迎廣(IN WIN)透1.0
電源:Tt(Thermaltake)額定1250W DPS G RGB 1250D
散熱:DIY分體水冷
風扇:Tt Thermaltake Riing Plus RGB風扇 12cm 五扇一組 軟件版
顯卡:技嘉(GIGABYTE)SLI橋接器 雙顯卡交火 3槽位 SLI HB
其他:鍍銀定製線
AURA擴展
風扇1拖5 HUB *2
大家如果對DIY裝機有興趣也可以多多關注王哥直播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九曲”:雙1080Ti顯卡……丫的壕無人性
網友“辦正事,還是找樂子?”:論電腦牛逼還是得看校長
(2017-09-29)
美國一個電視頻道的軍事欄目曾公佈一份“20世紀戰爭中最受歡迎的十種步槍名單”,該名單是由英美等資深武器專家和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老兵共同評選得出。評選指標包括射擊精度、戰鬥效能、設計獨特性、維護方便和使用期限五個方面。結果AK-47除了射擊精度稍差些,其他四項參數都獲得最高分,並高分當選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步槍。而這款步槍的設計師就是素有世界“槍王”之稱的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卡拉什尼科夫在戰爭中受傷。在醫院療傷時,常聽傷員們談起前線德國人使用的自動武器。於是有了設計自動武器的念頭。卡拉什尼科夫請護士把醫院圖書館所有關於輕武器書籍找來閲讀,其中一本費德洛夫的著作《輕武器的演進》對他有很大的啓發。回家養傷期間,他設計出第一支準備與當時的PPSh41、PPS42/43競爭的衝鋒槍。結果雖然名落孫山,但他的能力引起了權威機構的注意,於是1943年他被推薦進入正規學校並被分配到武器試驗場擔任技術員。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根據7.62×39毫米M43中間型威力槍彈設計了一支卡賓槍。他設計的閉鎖機構日後成為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槍械的核心。在1947年,他在這種卡賓槍的基礎上改進了突擊步槍,即著名的AK-47,樣槍在比較測試中顯示了極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949年AK-47突擊步槍成為蘇聯軍隊的制式武器,那年卡拉什尼科夫28歲。卡拉什尼科夫被調到了生產AK-47步槍的伊熱夫斯克軍工廠,繼續設計輕武器,相繼開發出一系列的輕武器裝備蘇聯軍隊。他改進了AK-47最終定型為AKM,並在1959年開始裝備蘇軍。他在AKM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班排用機槍,著名的有RPK,還有根據AK-47突擊步槍的工作原理所設計的PK通用機槍。在卡拉什尼科夫後期的職業生涯,他設計的AK-74小口徑突擊步槍以及RPK-74再次成為蘇聯軍隊標準制式武器。
越南戰爭時期,很多美國士兵都曾公開稱讚越南遊擊隊使用的AK-47步槍,雖然與西方先進的武器相比,AK-47不免有些粗糙和過時,但其低廉的價格、可靠性和耐用性使它所向披靡。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乾燥沙漠或是熱帶雨林,這種步槍都很少出現子彈卡殼的情況,再加上生產簡易,又便於攜帶和清洗,所以備受軍費有限的各國軍隊或組織青睞。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反政府武裝甚至西方國家的軍隊都廣泛使用AK-47系列步槍,許多國家都進行了仿製或特許生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AK-47約生產1億多支,共裝備了53個國家的軍隊,有5個國家把它畫到了軍徽上。
有人曾做過一個統計:歷年來死在AK-47槍下的人要比死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人(超過20萬)還要多。卡拉什尼科夫曾對此感到後悔和遺憾。2003年他曾表示,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來研究一些有用的工具,而不是設計破壞性極強的突擊步槍。我對自己的發明感到驕傲,但同時也感到難過,因為恐怖分子也在使用這種武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star”:直接説為啥後悔不就行了
網友“單身狗”:死在AK47槍口下的亡魂已不可計數了,少説也是原子彈的數十倍,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敬業的死神
網友“飛雪”:呵呵,我倉庫裏就有一把火麒麟
網友“人生過客2017”:風靡全球
網友“中山用户66xxxx658”:可以説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槍了
網友“北君”:卡拉什尼科夫説過槍械無罪 拿槍做壞事的人有罪 他從來沒有因為發明ak而後悔
(2017-10-22)
這個武器系統也許説不上“獲得了成功”,但是確實在戰場上不務正業,而且還誤的略微有點滑稽。
(演習訓練中的一輛第263防空炮兵旅的復仇者)
由波音最初自行開發的AN/TWQ-1“復仇者”自行防空導彈系統,是美軍在M998和M1097型悍馬平台上為基礎,以FIM-92毒刺便攜防空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近程伴隨防空系統。復仇者從80年代末開始在美國陸軍和陸戰隊服役至今,同時替代了冷戰時期的M163 VADS自行高炮和MIM-72“小檞樹”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也就是説從那開始,這種靠發射最大射程不超過8公里的肩扛彈的“簡易”防空系統,是除了愛國者遠程防空導彈以外,美軍唯一大量裝備的地面野戰防空系統,也是幾乎唯一有機動伴隨能力的點防禦防空系統(M6線衞和LAV-AD服役時間很短規模相當有限,而且主要武器也是毒刺)。復仇者與愛國者兩種系統共同裝備在陸軍防空炮兵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過渡級別的防空火力。如果做個比較牽強的比喻的話,美國人的這種搭配真有點裸穿丁字褲舉塔盾的感覺23333。
(估計和很多人想象的差不多,復仇者的那兩個導彈艙裏面,就是直接塞了四個沒有肩扛瞄準和操作單元的毒刺發射筒。)
不過閒話少説回到重點。雖然毒刺射程和威力不大,但依然是被動紅外製導的超音速防空導彈,與高射炮相比,存在迎頭攻擊差和殺傷近界大的問題。所以為了彌補毒刺的火力盲區,承載能力有限的復仇者在“炮”塔的右下方設置了一挺對空中目標聊勝於無的M3P勃朗寧12.7mm航空機槍。
(用於復仇者上的FN M3P 12.7mm機槍和250發彈箱。)
上圖11即M3P機槍的位置,可以隨動於“炮”塔,與導彈的指向方向一致。不過由於駕駛室的遮擋,機槍向前射擊時有一個略微的死角,所以還是以對空射擊為主。雖然與其他伴隨防空武器相比,復仇者自身沒有複雜的雷達搜索跟蹤設備,但是有一套紅外熱成像觀瞄(上圖5)和激光測距(上圖4)系統,可以協助“炮”手的搜索和瞄準,配合座椅下面的火控電腦復仇者能夠自動跟蹤目標並解算前置角,炮塔還有陀螺穩定。
(復仇者“炮”塔正面的近照。圖片左側導彈艙陰影下的位置就是機槍,圖片右側對稱的地方就是熱成像和測距儀。)
1991年,剛剛服役不久的復仇者和還沒有退役的M163一起參加了沙漠風暴行動。然而在多國部隊的空中長劍和鐵錘二十多天的殘暴蹂躪下,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在地面和高空。待到復仇者和M163伴隨部隊進攻時,已經沒有什麼低空目標可打了,一路上只有醬油。後來到了01年開始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和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時更是如此,即便前線的復仇者只能提供非常基礎的防空保護,但是美軍面對的潛在塔利班和伊拉克空中威脅基本是零。
(2004年3月在阿富汗加茲尼地區的一輛第62防空炮兵團3營B連的復仇者,在警戒陣地上客串流動哨塔。復仇者高聳的“炮”塔頂上有利於哨兵瞭望觀測,原本用於對空的高級光學觀瞄也可以很有效地對地監視和偵查。注意炮塔右側的機槍和彈箱,以及頂部為花房式座艙降温的空調。)
然而鋪墊了這麼多,滑稽的地方終於來了:相比於幾萬美元一發卻毫無用武之地的毒刺導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讓復仇者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武器就是那一挺原本用來添補近界的M3P機槍。沒錯,一挺12.7mm機槍。
前面提到了這東西是與毒刺共用觀瞄和火控的麼?所以準確地説這是一挺帶有高倍率熱成像和激光測距,能在行駛中穩定,還能自動跟蹤目標並裝訂提前量功能的機槍。在CROWS這類土豪遙控武器站還不流行的90年代,這絕對算得上是低調奢華的至尊頂配。配合熱成像儀的感知能力再加上M3P本身兩倍於M2HB的射速,用來發現和掃蕩反美武裝暴露的人員和輕型設備/車輛,自然是相當的高效方便。尤其是在美軍當時顧及間接傷害,受交戰規則限制不能濫用火力的情況下。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佔領期間,聯軍部隊需要控制大片的區域並保護過往繁忙的車隊,一時面臨戰鬥車輛數量不足,並且重型裝甲車輛機動性和里程經濟性又差的問題。所以使用悍馬底盤輕便靈活,光學設備又先進的復仇者就臨時成了護送輕裝車隊的保鏢。一套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怎麼就成了武裝偵察巡邏車呢?這一定是歷史的進程,由不得人謙虛。
於是乎,第3裝甲騎兵團在05年部署到伊拉克時,就特別臨時改裝了八輛復仇者用於護送和警戒任務。這八輛車取消了右側的導彈艙,使得M3P機槍的位置可以上移,這樣一來在正面對地射擊時就不再存在死角了。因此被稱為復仇者“Up-Gun”型。
(機槍喧賓奪主替換了一組毒刺的Up-Gun型復仇者,這八輛車在部署結束後又喜聞樂見地改回了之前八枚毒刺的佈局。)
不過腦洞這東西一開就不可收拾。12.7mm顯然不能滿足波音了,這麼高端的觀瞄伺服和火控給一挺機槍在也太暴殄天物,於是復仇者的基礎上就被開始實驗添加各種不同武器。比如M242大毒蛇和LW25 25mm機關炮、FGM-148標槍和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AIM-9響尾蛇對空導彈、70mm九頭蛇火箭……乃至實驗性激光定向能武器。原本裝備的毒刺反而像成了添頭。
(保留了一組毒刺導彈艙,再加裝大毒蛇機關炮和兩枚標槍導彈的復仇者。後種武器可實在和防空任務沒多大關係。)
(流傳的波音實驗不同激光武器的復仇者,也裝有一組毒刺和一門大毒蛇。復仇者上實驗的激光武器有各種用途,有的用於干擾和摧毀無人機,有的用於遠距離引爆IED,也有計劃用於幹攔截巡航導彈的正事兒。)
(波音公開展示的基於復仇者的AFPS系統,同時掛裝M3P、響尾蛇X、70mm火箭、LW25輕型25mm機關炮以及各種感知設備的“復(yao)仇(ni)者(ming)3000”。使用的看上去像是類似MRAP的防雷車底盤。)
雖然將防空武器用於對地打擊的例子屢見不鮮,也有過像加拿大MMEV這樣的空地武器集成系統,但是直接將昂貴的武器和設備不顧巨大的輪廓投影,一股腦地加裝在類似悍馬這種防護近乎裸奔的機動平台上,還作為對地直射火力主動投入於近距離交戰的做法,實在畫面太美。在真正高烈度的常規戰爭中壽命大概可以論秒。某個在太平洋對面悶聲發大財的東方大國,就這樣靜靜地看着長期蟬聯天梯第一的高端玩家天天沉迷在PvE模式裏不可自拔2333。
不過原教旨主義上,解放軍還是最大的美粉的:“I have a 獵鷹, I have 8 FN-6's, Uh!……FB-6A!”
(2017-10-11)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趙竹青)“如果沒有GNC,飛船隻能停留在科學幻想的階段。”什麼是GNC?它為何如此重要?帶着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
他們是我國11艘神舟飛船、1艘貨運飛船GNC系統的締造者,從成千上萬的信息流和代碼中“抽絲剝繭”,讓太空漫步、太空之吻一步步變成現實。
從無到有,確保飛船安全回家
GNC,是制導導航與控制的英文縮寫,相當於飛船的“眼睛”和“大腦”。它負責飛船飛行全過程的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在軌太陽帆板控制。也就是説,飛船如何運動、如何返回是由GNC決定的。
1994年,飛船工程組初成立時,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飛船GNC技術。
“可以説,從無到有是靠人和時間堆砌起來的。”據參與了11艘神舟飛船GNC系統研製的班組產品保證經理李婷介紹,當時的計算機落後,大部分計算和數據判讀需要人工完成,當時已50多歲的原班組長王南華帶領十幾個組員不分晝夜地做設計、計算、測試。“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們曾經半年時間吃住在單位,即便後來到了發射場,還在編寫控制軟件。”
終於,在繼承我國返回式衞星控制系統成熟技術的基礎上,該班組拿出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制導、導航和控制全部功能的GNC系統,並且能夠做到“一重故障正常,兩重故障安全”,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為了讓航天員從太空“回家”時能夠更有方向感,飛船落點更精準,在型號領導及專家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在飛船的姿態確定與返回再入控制技術上下了大功夫,先後突破了多項新技術,如在軌姿態對準技術、返回再入自適應制導技術等,保證了飛船具備多種條件下安全準確返回的能力。同時,班組還從技術總體角度突破了高可靠三級容錯控制計算機、大規模嵌入式GNC 軟件、具有消隱功能的新型紅外地球敏感器等關鍵產品和技術,設計並開發了全面的地面驗證系統。最終,神舟五號落地時“打靶中了十環”。
從有到強,操控飛船“萬里穿針”
倘若説攻克返回控制技術是神舟飛船第一代GNC系統,那麼攻克交會對接技術當屬第二代GNC系統。
2011 年11 月3 日,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上使用的光學成像敏感器上演了首次“太空之吻”,對接精度比設計要求高近10倍,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前列,標誌着我國首次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GNC技術。
那一刻,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飛船工程組團隊激動地抱在了一起。“起初心裏很沒底,當看到交會對接精度時,非常激動,五六年的辛苦付出值了,後續工作的信心也更足了。”班組長劉宗玉回憶起來,仍然難掩激動。
相比第一代的“刀耕火種”,現在的他們有了更加強大的工具:快速仿真技術、虛擬測試平台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仿真設計,提出指標和要求,形成任務書,然後把任務書變成一個個產品,通過充分細緻的測試、試驗驗證使設計‘迭代’。”班組成員郝慧如此描述他們的工作。
在神舟八號飛船GNC分系統研製中,交會對接敏感器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在地面驗證其性能,2007年-2011年,飛船工程組專門模擬交會對接軌跡和環境,先後奔赴阿拉善等地開展試驗。
據副組長馮燁回憶,阿拉善的冬天特別冷,白天他們冒着嚴寒測試,晚上就幾個人擠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互相取暖。而在掛飛試驗中,他們更是隻能坐在夾板上判讀測試數據,顛簸得頭暈噁心。“我記得,在酒泉做試驗時,氣温達到40攝氏度,大巴車裏開着空調,可温度始終降不下來。”組員劉增波説。
正是因為這些嚴絲合縫的試驗與測試驗證,才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精準漂亮的“萬里穿針”。
有趣的是,為了幫助航天員訓練,他們在地面上設計了一整套模擬座艙系統,航天員在這裏可以真實模擬太空手控交會對接操作。“於是,這裏成了全國首個‘太空駕校’,航天員每一次過來模擬操作時都非常認真,有時還會要求多操作幾遍。”班組成員李志宇説。
從神舟到天舟,交會時長縮至1/8
2017年9月12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首次快速交會對接,從入軌到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由以往的2天縮短至6.5個小時。
其實早在2012年,當人們還沉浸於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的喜悦中時,飛船工程組就瞄準了快速交會對接這項新技術。2015年末,天舟一號GNC系統正樣硬件和軟件產品研製已經完成,開始出廠前最後階段的測試,而這時有專家試探性地提出能否在天舟一號上實現快速交會對接,飛船工程組興奮地答應了,他們着實為自己的先見之明高興了一番。
飛船工程組需要在不打亂既定研發計劃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少的改動來滿足新任務要求。為此,他們1年內升級了10個軟件版本,有效提高了在工程約束下的GNC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也讓飛船變得更聰明,更自主,把原來需要地面干預的工作交給天舟一號計算機自主進行……
負責貨運飛船GNC分系統測試的組員李明明説,飛船的初樣測試是一個痛苦的迭代過程,因為總會發現問題,然後進行設計改進、再測試……“從2012年8月~2014年5月,我們大都是晚上九十點下班。”
工作中,班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關於‘細緻’的‘弦’”。例如,加電測試階段,他們負責的數據參數表有600多頁,需要關注的參數有3000多個。“每個參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反映系統的特徵表現,即便暫時沒有表現出問題也要找出原因,防止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高偉告訴記者。
新老搭配,“雁陣”團隊平均33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飛船工程組內部,不同專業領域人員就如同七巧板,任何一塊都不能缺。如何讓這些人才發揮出1+1>2的效果,將型號研製與人才梯隊建設有機融合,是幾代班組長一直在踐行的課題。
他們想到,自然界中,“人”型雁陣是大雁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構型,雁陣飛行速度是單隻大雁的1.71倍。因此,飛船工程組借鑑這一理念,首創了“雁陣”人才培育模式——正、副組長為領頭雁,負責領飛;技術平台負責人為中堅雁,負責帶飛;組員為前行雁,負責跟飛。
據瞭解,第一任“領頭雁”王南華是將“嚴慎細實”作風詮釋到極致的人。她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把問題和要點隨時記錄在冊。對於每一個設計接口,他都堅持測試到位、眼見為實。當時已是50多歲的她,每次測試都陪年輕人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搞航天走的是一條攀登路,任務重,風險大,只能盡一切可能做好!”王南華説。她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被“陣裏的雁子們”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近年來,飛船組型號任務出現井噴式發展,班組又衍生出了動態化的“微雁陣”。“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大雁在飛的過程中是會交替換位的,以達到省力的效果。”副組長馮燁介紹説,“我們把不同的飛船型號作為不同的平台,每個平台有一個成熟的技術骨幹擔任負責人,帶領幾名技術人員開展設計或測試工作。當這幾個人逐漸成熟後,再把他們分到其他平台的不同位置上去。”
這種新老搭配、交替換位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速了人才的成長。目前,飛船工程組全部成員僅有19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3歲。“小團隊”做出了“大成績”。未來,他們將用自己的雙手,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將越來越多的夢想變成現實。
(2017-10-21)
1945年,美軍為了逼迫日本投降,在杜魯門總統的命令下,在日本本土的廣島和長崎扔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遭受原子彈攻擊的國家。一時間,這兩座城市成為廢墟,日本政府害怕繼續抵抗下去,恐怕整個大和民族都會滅絕,於是在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徹底的勝利。但是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在戰當年執行投放原子彈任務的保羅卻飽受日本人的攻擊,日本人一直要求保羅道歉。
除了保羅意外,還有一個人讓日本人更加仇恨,這便是當年參與設計原子彈的D.K博士,在原子彈爆炸整整60年後,還攜帶全家訪問日本廣島。當時的日本人知道當年的原子彈設計者要來,認為他是要來向原子彈受害者賠禮道歉的,然而事實卻大出日本人所料,在參觀原子彈紀念博物館時,他對着原子彈的模型笑着説道,這個上面還有我的簽名呢。
之後在見面會上,日本特意安排兩個當年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倖存者,鼓動他們和D.K博士交流,目的其實很明顯,希望博士能夠道歉,然而D.K博士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心平氣和地對着這兩個人説,“我知道我的舉動摧毀了你們的家園,但是當年在日本,你們每個人都以某種意義參加了戰爭,你們在後方支持前方的日軍作戰,你們並不是無辜的。”
在最後的環節,日本人居然一直在要求D.K博士道歉,這位84歲的老人不得已發了飆,他對着他們説,你們才該道歉,在南京大屠殺中,中國人死了30多萬你們怎麼不道歉,在巴丹死亡行軍中,無數的美軍戰俘慘遭蹂躪,你們怎麼不道歉,在我的眼裏,你們能夠活下去只是你們的運氣好,你們應當為你們曾經犯下的累累罪行負責任。
筆者認為,坦白來説,當年的日本政府在國內大肆鼓吹軍國主義思想,日本國民完全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積極參軍,在日本國內支援前方的作戰,並不是無辜的平民,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也是為了早日結束戰爭,還世界一片太平。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讓人費解,要知道的是,當年在南京屠殺了30多萬無辜的和中國軍民,卻從來沒有想過投降,還想着篡改教科書,這就難怪D.K博士不願意道歉了。
(2017-10-05)
國人應該都知道天安門,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變遷歷史,更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以及設計者。天安門建造於1417年,在明朝的時候它並不叫天安門,而是叫承天門,是在清朝順治的時候改為天安門的,不過在明清兩代,它都是皇城的正門,包含有“受命於天,安邦治國”的意思。
設計它的人叫做蒯祥,一個天才的建築師,被永樂皇帝譽為當世魯班,所以他也一直有蒯魯班的稱號。他的父親蒯富因為木工技藝高超,成為了皇宮建築的“木工首”,他承襲父親的優點,也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設計師。蒯祥在很小的時候就技藝超羣,但是因為太年輕,還是隱忍了幾年。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百廢待興,各方面都需要能工巧匠去建造。這給了蒯祥很大的施展空間。承天門就是由他帶領設計建造的,在經過四年的精心設計建造後,承天門竣工了,永樂皇帝再看到最後的成果時,龍顏大悦,當即送他一個蒯魯班的稱號。蒯祥由此在當世聲名鵲起,不僅如此,他在仕途也是一帆風順,做到了工部侍郎。
蒯祥的技藝十分高超,在後期更是爐火純青,能徒手不借助工具畫出建築圖,而且畫出的圖與用工具畫出的圖對比後,幾乎分毫不差,這就是一個工匠在經年累月的實戰中鍛煉出來的直覺。
蒯祥雖然是一個天才,為人卻十分謙和,哪怕在晚年退休後,有人向他討教問題,他也是悉心教導。直至公元1481年,蒯祥去世,終年84歲。
(2017-10-17)
今天,是共和國68週年華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升國旗、唱國歌,對於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是值得紀念的事。説起國歌的作詞作曲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五星紅旗的設計過程和最初設計者,可能還鮮為人知。
地處上海虹口區的山陰路,不愧是條文化氣息濃厚的街區,從這裏走出過大名鼎鼎的文豪魯迅、茅盾等,也走出過內山完造、趙家壁、謝旦如這樣的文化名人。其實,除了這些名人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當年,他從山陰路上把五星紅旗設計圖案初稿寄往北京應徵,最後被選定為國旗圖案。
徵稿參加設計五星紅旗圖案
今年是曾聯松誕生百年的日子。1917年曾聯松出生在浙江瑞安,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經濟系,1938年5月,曾聯松經同學黃大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夏天,曾聯松來到上海,在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現代經濟通訊社”當秘書。上海解放後,他到上海合作供銷總社擔任調研科長。“四人幫”粉碎後,恢復了他市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職務,後又擔任了市政協委員、常委。
曾聯松從小聰明好學,在瑞安初中就讀時,受到美術老師、畫家金作鎬的薰陶,對書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中央大學讀書時,曾聯松經常去聽宗白華教授的美學理論課,這些都為他後來設計五星紅星圖案,奠定了基礎。
那是1949年7月,金色的晨曦灑滿上海虹口施高塔路(現山陰路),剛剛上街的報紙上,一則徵稿啓事吸引了年輕的曾聯松: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小組公開徵集新中國國旗設計方案。
走過漫漫長夜,迎來旭日東昇。早在學生時代就入黨、從事多年財務工作的曾聯松,冒出了一個念頭:我,要為新中國設計一面漂亮的國旗。
實在難以想象,是什麼樣的熱情和動力,推動成天與算盤和數字打交道的曾聯松,拿起畫筆和剪刀,來做這件看似應由藝術家操心的“國家大事”。
也許,正如曾聯松自己所説,“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計工拙,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悦,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
數不清多少個酷熱難耐的不眠之夜,每當曾聯松伴着熹微的晨光沉沉睡去之時,他的妻子都能從簡陋的斗室裏清掃出無數的廢稿和剪碎的彩紙。
靈感總是姍姍來遲卻又不期而至。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仰望羣星閃爍的夜空,曾聯松突然似有所悟——人們常説“盼星星,盼月亮”,中國共產黨,不正是全國人民的大救星麼?
又是一個清晨,當五星紅旗的輪廓出現在案頭,曾聯松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就是他心目中的新中國國旗。不過,一個多月後,當曾聯松在報紙上看到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國旗圖案時,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不正是自己親手設計的五星紅旗嗎?
正式成為了國旗
據資料顯示,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啓事公佈後,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僑胞的應徵稿紛紛“飛”往北京,共計有3012幅,足見當時老百姓和海外僑胞的熱情。
當時國旗圖案評選工作(包括國徽、國歌),是由馬敍倫為組長,葉劍英、沈雁冰為副組長,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鐸、郭沫若、李立三、翦伯贊等成員組成的全國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負責。後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知名人士也一起參加了評選。
1949年8月,政協籌備會在北京飯店設立了國旗圖案臨時閲覽室,將所收集到的應徵設計圖案進行集中陳列,請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進行閲評。大家根據中國特徵、政權特徵及莊嚴、簡潔的要求,逐個圖案進行審閲。許多成員和專家經過仔細討論,認為曾聯松設計的圖案“美麗大方、寓意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五角星中設計的鐮刀、錘子,很容易讓人有摹仿蘇聯國旗的感覺。大家覺得,不如刪除,突出中國特徵。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遴選出了38幅圖案草圖,編成了《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討論決定。
1949年9月23日,政協第一次會議舉行分組討論時,委員們對38幅國旗草圖進行了審閲,大家各抒已見,對曾聯松設計的圖案和另一張標有黃河的圖案評價較高,但沒有最後決定。
兩天後,毛澤東主席邀請了文化藝術界45名知名的政協委員,對國旗、國歌、國徽等草圖草案進行協商。座談會上,大家比較一致地傾向於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毛澤東表示,可以把説明改一下,不説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要説五星紅旗代表全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這樣,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就正式成為了國旗。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撳動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全場30萬羣眾一片歡騰。
受邀參加國慶觀禮
曾聯松從1947年起就居住在虹口區的山陰路上,直到1999年10月19日逝世。1950年新中國成立一週年時,曾聯松受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心情十分激動。觀禮結束後,曾聯松賦詩《赴京觀禮》一首:“乘風秋日走燕台,香擁紅旗桂蕊開;叨陪盛典粹英才,鎧甲山河入畫來……”表達了此時他的喜悦心情。同年11月,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一封信,信中説:“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500萬元(摺合現人民幣500元),分別交郵局及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1979年10月1日,建國30週年時,曾聯松再次受邀赴京參加國慶活動。1987年曾聯松離休後,雖然有享受局級待遇,但他沒有閒着,經常去部隊和學校,為廣大戰士和青少年學生講述自己的愛國經歷,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激勵人們更好地傳承革命傳統,建設好國家。
“曾先生人非常低調,平時弄堂裏進出,總是穿着蘭卡其布的中山裝,夾着個皮包。弄堂裏的人很少知道他是我們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我是在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講述課文時,我才發現曾先生是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曾在曾聯松晚年時照顧過他的鄰居沈美麗説,晚年的曾聯松因病很少出門,要買什麼東西總是在香煙紙上,用毛筆寫上物品,自己就按照曾先生的需求,幫助其購買。
1997年6月30日,香港迴歸的前一天,曾聯松將一面簽有自己名字的國旗贈送給了鄰居沈美麗。這面珍貴的國旗,沈美麗一直小心翼翼地用布包着珍藏了20年。
68年後的今天,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每一個角落,並隨着“天宮”“蛟龍”上天入海,伴着奧運健兒出征凱旋,成為人民共和國和56個民族、13億華夏兒女的共同象徵。(原標題:五星紅旗設計稿,從這裏寄往北京)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楓血”:老一輩全都走完了,那都是一羣真正熱愛國家的先輩啊。
網友“鬼鼠”:哦!原來500大元加錦旗是有歷史根據的
網友“伯瑤xz”: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
網友“大量竹鼠出欄急售”:畫五顆星星,一顆值一百萬啊
網友“去蕪存菁”:您的設計,成了我一生的信仰
網友“成都用户62xxxx244”:一面錦旗和500圓原來從這裏開始的。。。
網友“有一種温柔ゞ獨家專屬”:這是全世界最漂亮最偉大的國旗……中國國旗
網友“三一五熱線”:1950年500塊?相當於現在五個億
網友“幾秒”:這有什麼技術含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