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以下沒有知覺,每天24小時只能趴在改裝的輪椅上,這樣的人生該如何度過?在臨沂市河東區梅家埠街道李家湖村,今年33歲的劉向宇給出了答案。
21歲那年秋天,劉向宇在平房頂曬玉米不慎跌落,導致高位截癱。不願賣慘乞討混日子,他自學電氣焊和電路聯接,為殘疾病友定製、改裝輪椅。
在第30次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我們走近了劉向宇,聽坐在輪椅上的他講述寫滿堅強、勵志的人生故事。
16塊錢的青菜給母親過節
十來根茭瓜和蓮藕,還有一大捧青椒,是劉向宇給母親準備的節日禮物。
5月9日,今年母親節前一天。上午10點多,帶上一塊備用電池,劉向宇駕着那輛用舊電動三輪車廂改裝的輪椅出了門。此前一天,一名河北籍殘疾人聯繫他訂購輪椅電動車頭,這是今年春節後為數不多的大訂單之一,劉向宇從庫存車頭裏挑出做工最好的一輛打包。
車頭含鋰電池,只能從物流發貨。常去的發貨點在臨沂城區南部的站前商場,劉向宇從李家湖村到那裏大約有20公里。這個距離開車大約35分鐘,劉向宇則需要“走”1個小時。
帽子、眼鏡和口罩,是劉向宇出行必備的“行頭”。汽車從身邊飛馳而過揚起的塵埃和尾氣,對處在50釐米高度的他太不友好,眼鏡和口罩為此準備。帽子則是因為高位截癱後身體抵抗力下降,一次受風着涼有可能感冒久治不愈。
進城一趟不易,發完貨他又趕到12公里外的另一個物流園取貨。
來來回回,往回走時已經是下午3點。
除了3樣防護裝備,劉向宇還要學會打發漫漫長路上的寂寞,比如數一數路邊的燈杆、橋上的懸索。“一個拱門一邊14根鋼索,這次沒數錯。”返程路過橫跨沂河的臨工大橋,劉向宇又數了一遍懸索。
或許是巧合,剛從臨工大橋下來,天上飄起了雨滴。再過一個路口,劉向宇就要拐進農貿市場。農家的日子沒有花哨,縱使粗茶淡飯也能體現對親人的情感。第二天是母親節,他打算買些家常菜給母親改善生活。
買菜的時間正好可以躲雨。剛進菜市場,劉向宇遠遠看到他的一位顧客也在買菜。王娟(化名)因一次車禍導致下肢活動不便,手搖輪椅活動範圍有限。“把電動車頭對上輪椅卡扣掰一下固定住,普通輪椅就能像電動車一樣跑起來。”王娟看過視頻演示後掏錢買了一台,就此成為劉向宇的首批顧客之一。
寒暄過後,劉向宇就近在王娟光顧過的攤位挑菜。蓮藕,茭瓜,青椒,價格不高還耐儲存。選完幾樣菜,想起家裏沒有姜,劉向宇又挑上幾大塊。菜加生薑,一共16塊錢。
初夏的雨來去匆匆,水泥地皮還沒濕透雨滴就已停。出了菜市場10來分鐘,劉向宇又想起來既然是給母親過節,菜的味道當然要鮮美,應該再買包雞精。返身回菜市場還要到前邊的路口掉頭,不如索性拐個彎去隔壁村買。
劉向宇所在的李家湖村,多年前就已拆遷,他家也曾和其他人一樣搬入靠近城區的社區,從村民變為居民。上樓下樓的台階,都是母親揹着他越過。不想母親往復爬樓吃累,劉向宇回到舊村的養殖場看護房生活,一家人也隨之從樓上搬回,三間看護房剛好夠一家四口人分住。唯一不方便的是村裏沒有商店,買些零零碎碎的日用品也得到隔壁村。
買了雞精又捎帶一瓶豆瓣醬給母親蘸大葱,劉向宇回到家天色已暗,母親趙其英正在家門口掃地。“花這錢幹啥,回頭讓你爸還給你,你的錢自己攢着,等我們不在了再用。”接過大兒子遞上來的幾樣菜,趙其英有些侷促。“又不是天天過節,冰箱裏還有條魚,能湊七八個菜意思一下。”劉向宇安慰她,剛發走一件車頭,2500元的貨款已經收到,花這十幾塊錢不算啥。
舊電動三輪改成輪椅發現“商機”
跟母親聊天時,劉向宇笑得像個靦腆的孩子。
這樣的快樂很難得。劉向宇幼時跟着改嫁的母親到臨沂河東生活,2008年秋天,家裏的平房頂正曬着玉米,一場急雨襲來,上房頂遮蓋玉米時劉向宇不慎跌落。“後背着地拍到了水泥地上”導致胸椎骨折,那時他正準備定親。
“還不如永遠醒不過來”昏迷多天醒來後,得知自己的身體從胸椎以下再無知覺,劉向宇埋怨家人救他。
高位截癱讓劉向宇再也無法站立,身體的抵抗力也急轉直下,以前不當事兒的着涼感冒也得反覆吃藥打針一兩個月才能慢慢恢復。
高昂的手術費用以及後續康復花銷,讓家裏積蓄見底還欠債,劉向宇一度打算“搖着輪椅找個深溝栽下去了斷”。母親沒多勸,只嘆息一句:“你走了我也不活”。這句話猶如沉夜中的鐘聲,讓劉向宇猛然意識到發生在他身上的意外並不是只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
為了讓家裏少一些經濟負擔,劉向宇放下自尊,搖着輪椅到附近集市乞討。“有人開着車走過去又停下來給錢”,乞討的日子裏劉向宇每天都有收穫。“人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伸手乞討來的金錢讓劉向宇總感覺不踏實,他想靠雙手掙錢養自己。
除了思慮該如何養活自己,劉向宇還要面對截癱後的病痛:雙腿上肌肉日漸萎縮,臀部“骨頭與輪椅之間只隔着一層皮”。久坐輪椅,上半身重量全壓在臀部,骨頭外那層沒有脂肪的表皮與輪椅反覆摩擦,產生嚴重的褥瘡,抵抗力下降又讓褥瘡難以癒合。“棉籤一伸進去就捅到骨頭”母親為劉向宇清理褥瘡,隱約看到慘白的骨頭下不去手,劉向宇讓她拿出狠勁,不要當自己是親生的,“用棉籤使勁摳”。
大半身重量壓在一個點上反覆與輪椅摩擦容易產生褥瘡。“整個人趴在輪椅上褥瘡會不會少一些?”劉向宇琢磨,趴在輪椅上身體與輪椅接觸面積變大,壓力分散到多個支撐點,應該可以解決久坐輪椅臀部容易生褥瘡的問題。
劉向宇先是動手把身下那部普通輪椅,改成可以趴在上面的樣式,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普通輪椅輪圈承重量小,特別是輪胎窄、輻條不結實,改裝後轉彎過快容易翻車。“電動三輪車後橋粗,重心還低,拉幾百斤的貨都沒問題。”打起電動三輪車的主意後,劉向宇發現如果按照三輪車“前一後二”的輪胎佈局,趴在上面不好操作。幾經嘗試,他用更容易轉向的小軲轆替換三輪車前輪,把車頭的轉向、驅動控制改到車尾。看上去像是倒着跑的“前二後一”三輪車變成了一輛特殊輪椅,趴在那輛用電動三輪車改裝的輪椅上,劉向宇與輪椅幾乎融為一體,沒了車頭的阻礙,他的雙手得到了一個比較大的活動空間。
為自己改裝輪椅時,劉向宇發現了“商機”。肢體殘疾人身體狀況和體質各不相同,需要不同形制的輪椅或輔助設備滿足他們的活動需求,而這些特殊形制的輪椅或輔助設備很難找到現成的產品,要麼高價定製要麼自己動手改。做改裝輪椅的念頭,就此在劉向宇的腦海裏產生。
想把股骨頭鈣化的左腿像零件一樣“卸掉”
“第一批顧客是2017年前後,附近鄉鎮的病友,他們有的需要把手動輪椅改成電動,有的嫌買來的輪椅電動車頭不靈活。”只有初中學歷的劉向宇,受傷前曾在工地做過木工、瓦工,靠這點基礎,他學會了電氣焊,學會了修理、聯接電動車電路,用各式各樣的電動車、輪椅、自行車零部件拼裝成特殊輪椅和輪椅電動化車頭。
隨着病友間口口相傳,2019年劉向宇迎來豐收之年,當年賣出二十多台輪椅電動車頭。“好幾個省份,最遠到新疆,也有附近區縣的自己找上門。”同病相憐,劉向宇知道殘疾人的苦楚,不管是改裝還是定製,他都選用質量過硬的零部件或原材料。“有的成品車頭兩頭是鍍鋅鐵管,過不幾年就鏽透,我用的是同樣厚度的不鏽鋼,找廠家定做這兩節不鏽鋼成本就要增加兩百多元。”保證質量的同時,劉向宇儘可能讓利,加工費能保證自己的日常花銷就知足,有病友條件差,一分不掙他也願意服務。
在病友圈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劉向宇的改裝、定做“業務”越來越多,養殖場那間大約10平方米大小的棚子已經幾乎裝不下他所有的工具和備件。劉向宇打算先註冊個公司,再通過電商平台擴大“業務”。
一個多月前,一名四川籍病友指定要一輛跟劉向宇身下同款的特殊輪椅。“拖拖拉拉一個月做完主體,再過個把星期才能交工。”拖住劉向宇的除了在註冊公司上耗費精力,他的身體也出了狀況。
今年3月底,劉向宇駕去物流公司取配件,在一處下坡轉彎處不留神翻車,整個人從輪椅上摔落,左臂膀挫傷至今沒能完全恢復。另外,早先的臀部褥瘡導致左側股骨頭鈣化,左腿關節無法活動。“早就用不上了,要是能像零件一樣拆卸,我早就想把左腿卸掉。”股骨頭壞死之後早已經沒有知覺的左腿成了拖累,劉向宇想自己上下牀或翻身睡覺都困難,只能一天24小時趴在他的特殊輪椅上。
註冊公司、手術截肢,這兩個近期心願對劉向宇來説都不易實現。前者該如何跑手續,到哪裏跑手續,劉向宇毫無頭緒;後者花費不菲,得先籌夠錢才敢做最終決定。
5月10日,這兩個心願都有了可以實現的轉機。劉向宇是建檔立卡貧困户,每年能領到各級發放的補助款共計約8000多元,還有街道幹部一對一包扶。那天上午,梅家埠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卓寶娟上門走訪。得知劉向宇正為不知如何註冊公司發愁,卓寶娟當即拿出手機撥打行政審批部門工作人員電話,打開免提功能與劉向宇一同諮詢註冊事項。“想做手術更不用愁,除了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今年又給你們全家投了特惠保,報銷比例高,掛號費免除,住院押金也不用交。”卓寶娟囑咐劉向宇,先去醫院檢查臂膀的傷情,再諮詢醫生他這種情況是否適合做左腿截肢。
劉向宇的心事有了眉目,他的母親卻並不釋懷。註冊公司後意味着劉向宇要有更多的操勞,她不知道兒子的身體能否扛得住;一次感冒都得許久康復,手術截肢會造成碗口大的傷疤,她也不知道兒子的體質能不能讓傷口癒合。就像家門口的西瓜苗正在蔓秧積蓄養分,她更希望趁着自己身體還行,多掙些錢留給劉向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 李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