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軍爭鋒的王牌:俄新“北風之神”“神”在哪裏?
俄羅斯“北風之神”級導彈核潛艇。(供圖:支點)
作為與美軍爭鋒的一張戰略王牌,俄羅斯新“北風之神”“神”在哪裏?
俄羅斯“北風之神-A”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下水在即――
“潛龍在淵”振雄風
■付三陽 梁發祥
路漫漫其修遠兮
請“神”並不容易
“颱風”散去,“北風”吹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就已開始論證設計用“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代替體積龐大、效費比不高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北風之神”相比“颱風”,其寬度減少近10米,體積減小接近一半,但其機動性、靈活性、隱蔽性更好,造價也更加低廉,總體設計水平和綜合作戰效能相比“颱風”也有着很大的進步。
然而,由於蘇聯解體對俄羅斯軍工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加之新戰略核潛艇建造工作撥款嚴重不足,以及導彈試射接連失敗,俄羅斯決定凍結 “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首艇的進一步建造工作。之後,俄羅斯為裝備新導彈系統而倉促對潛艇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艇上主要武器的彈藥基數從12枚增加到16枚。
“北風之神”級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於1996年在北方機械製造廠動工建設,之後由於資金短缺,首艇建造工作幾乎陷入停滯。200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得知困境後,當即表示“即便把克里姆林宮賣掉,也要及時造出新一代核潛艇,因為這關係到俄羅斯的未來。”
3年後,“北風之神”首艇下水。但在此後數年裏,其列裝時間幾度推遲。拖延列裝進度的主要原因是核潛艇所攜帶的“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在研製過程中遇到較大技術問題,導致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北風之神”一直處於“有槍無彈”的尷尬境地。匆忙服役的2號艇、3號艇也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北風之神”的戰鬥巡邏更是一度遙遙無期。2012年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那一幕場景彷彿還在眼前:普京親手將與自己同名的銘牌,嵌入即將開工的“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核潛艇,一同嵌入的還有“戰鬥民族”對重塑昔日紅色海軍雄風的深深期盼。
作為蘇聯解體後目前俄羅斯研製的唯一一級戰略核潛艇,“北風之神”被視為俄羅斯維持戰略平衡、重塑大國形象強有力的保障。在普京親自“監工”下, “北風之神”建造進度穩中提速。
鎮國神器“風”力勁
“好槍還需配好彈”
回顧“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該型潛艇的設計建造進程與“布拉瓦”導彈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布拉瓦”導彈的研製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因資金不足、管理混亂、人才流失等原因,俄新型潛射彈道導彈研製計劃被撤銷。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在借鑑研製“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經驗基礎上,通過減輕彈頭重量、增加分導彈頭數量、提升制導性能等改進措施設計出“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
值得注意的是,“布拉瓦”導彈具備較強的通用性,即同一種型號發動機既可以用於陸基,又可以用於海基不同型號的導彈,從而大大縮短了研製週期並節省研製經費。“布拉瓦”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最多能攜帶6-10枚高超音速分導核彈頭,同時打擊多個目標,每枚彈頭的破壞力為10萬-15萬噸TNT當量。同時,該導彈還採用先進的“星光慣性制導系統”,誤差範圍僅為80米。去年,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更是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布拉瓦”導彈的稱讚:“這種導彈是任何一種反導系統的對手,無論反導系統部署在什麼地點。無論在任何一個大洋試圖圍困我們,‘北風之神’都能予以突破。”
然而 “布拉瓦”導彈在研發中暴露出較為嚴重的先天設計缺陷。截至2016年10月,“布拉瓦”共進行21次試射,其中8次失敗。據分析,其主要問題在於該導彈母型為陸基彈道導彈,在改進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導彈出水後火焰尾噴管不能全部打開、二級火箭發動機達不到額定推力等,所以導彈試射失敗多集中在上升段,這也是陸基彈道導彈上艇的通病。但鑑於俄羅斯國家核戰略需要的緊迫性,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不得不進行有限的改動,以保證“北風之神”有彈可用。
而近期即將下水的升級版955A型“北風之神-A”級導彈核潛艇,配備了改進型“布拉瓦-M”潛射彈道導彈。俄羅斯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該型導彈對原彈體結構進行了針對性改進,導彈參數並無太大變化,主要提高了導彈的穩定性,使其更加適用於955A型“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平台,成為“北風之神”手中真正的利劍。
此外,“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考慮了海軍總司令部對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的所有技術要求,並採用最新技術和潛艇建造業的最新成果,內部結構和外部輪廓、軟件及電子系統等各種設備都進行了諸多的升級改造。其動力系統採用泵噴射推進器,大幅度降低了其水下噪聲,使其隱蔽性更強,從而更容易達成對敵攻擊的突然性。
俄軍工企業最新研製的高科技聲納板材也將用於建造最新的“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這種板材吸收噪聲能力很強,可成功將“噪聲”降至接近海洋自然水平,使用該材料可使潛艇完全躲過聲納的搜索。升級後的“北風之神”還配備了一個可以容納全體船員的應急救援室。
“紅海軍”沉舟側畔
“核海軍”重回深海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進行東擴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2009年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為其搭建了一條自波羅的海,經黑海、高加索,最終直達中亞的“弧形戰略防禦線”。2017年6月,黑山共和國正式成為北約的第29個成員國,使北約幾乎可以控制亞細亞海全部水域,更方便地出入地中海,進一步削弱了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步步緊逼下,北極海域成為俄核潛艇最後的安全活動區域。為鞏固“北風之神”級核潛艇位於北極冰蓋下的發射陣位,俄軍近年來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首先,“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頻頻赴北極海域進行彈道導彈試射任務,俄羅斯甚至宣稱將進行16枚導彈齊射。其次,俄羅斯加緊建造以“北極三葉草”基地為代表的軍事基地,加強位於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此外,經過改進升級的米格-31“捕狐犬”截擊機於上月進行了一次攔截導彈的實戰演練,標誌着俄羅斯又將重啓該型戰機以保衞“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在北極海域的空中安全。
按照俄羅斯的核戰略佈局,海基核威懾力量以“北風之神”級核潛艇裝備的“布拉瓦”導彈為核心,與“白楊-M”等陸基彈道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一道,構成“三位一體”的核威懾體系。俄海軍目前有9艘現代化的核潛艇,到2021年將增加4艘裝備“布拉瓦-M”導彈的新“北風之神”級核潛艇。
眼下,隨着第4艘最新改進型“弗拉基米爾大公”號下水,後續4艘該型潛艇也在加緊建造中。顯而易見,俄軍已經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以新“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為核心的戰略核打擊系統建設中。經過艱難漫長的努力,俄海軍正式駛入戰略突防核力量建設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