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跳腳,德國人對中國好感度躍升,民意是否還會為“特式外交”買單?

澳大利亞跳腳,德國人對中國好感度躍升,民意是否還會為“特式外交”買單?

連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際上多面開火,四處樹敵。

當地時間18日,他在推特上發表公開信,威脅如果世衞組織在30天內不做出“重大實質性改革”,美國將永久停止向世衞組織提供資金,並考慮“退羣”。在信的最後,特朗普不忘繼續“甩鍋”,宣稱“對於世界衞生組織來説,唯一的前進道路就是它能獨立於中國”。

再者,特朗普於近日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他準備讓原本在澳大利亞等盟國製造的F-35戰鬥機的部件,迴流到美國本土進行製造。

這番説辭令“追隨”美國75年之久的“忠實盟友”澳大利亞直跳腳,因為此舉或導致該國數千人失業,《悉尼先驅晨報》對此刊發評論稱,澳這個“副警長”已被美國這個“瘋警長”給“搞懵了”。

退羣、甩鍋、賣盟友,即使沒有這場浩及全球的疫情,上述三種表現也是特朗普在國際舞台上的三套“常規動作”。事實上,這與他奉行的外交政策“退出”、“逞強”和“單邊”遙相呼應,只是平日裏有所謂“美國優先”、地緣政治的粉飾,讓民意稀裏糊塗地替“特式外交”買了單。

然而在全人類命運休慼相關的大災大難下,“特式外交”扎心了。

特朗普的“供應鏈回國”讓澳大利亞對美國的安全感消失殆盡,《悉尼先驅晨報》評論指出,原以為澳的“忠心依附”可以換來美國在其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然而特朗普可不在乎盟友的感受,而是會“隨心所欲”地忽視、羞辱乃至傷害美國的盟友。

而特朗普的“退羣”公開信甫出,歐盟隨即發聲表示支持世衞組織。歐盟外交事務女發言人維珍妮·巴圖·亨裏克森(Virginie Battu-Henriksson)表示:“現在正是團結的時候,而不是互相指責,或是破壞多邊合作的時候。”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8日的世界衞生大會上表示,“只有我們同舟共濟才能擊退新冠疫情,我們需要強大的世衞組織來應對新冠疫情,世衞組織屬於我們每一個會員國。”

戲過了,也擦亮了民眾的眼睛。

德國《明鏡》週刊19日稱,德國科爾伯基金會18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國在德國人眼中的形象大跌,中國則有躍升,尤其是德國年輕一代的“中國粉絲”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1/3的德國人將中國視為歐洲以外的第一大夥伴。有36%的受訪者認為,與美國相比,同中國建立關係更為重要。而去年9月,這一數字僅為24%。與此同時,認為應首先同美國保持緊密關係的人已從去年的50%跌至37%。調查稱,在18至34歲的德國人中,“中國粉絲”所佔比例最大。他們中將近一半的人(46%)對北京的好感高於華盛頓。

《明鏡》週刊認為,美國“跌落神壇”主要是因為該國在疫情中的表現糟糕:總統口無遮攔,醫療體系不堪重負,失業人口增加等等。

新冠疫情放大了“特式外交”中只圖眼前利,不求長遠名的弊端。而特朗普借疫情不遺餘力地兜售“退出”、“逞強”和“單邊”,加速落地政治訴求,反而會讓想轉移的視線更多聚焦在美國的抗疫現狀上,也傷到了本來就因疫情而焦頭爛額的盟友們。

且看,這種斷崖式下滑的國際聲譽,也在美國的亞洲盟友中投下了陰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在接受美媒採訪時呼籲美國在對抗新冠疫情方面展現出領導力,分析稱這似乎傳遞了一種信號,即如果美國不能,那麼這些(東南亞)國家可能轉向他處。

而在特朗普於4月14日宣佈“斷供”世衞組織後,日本《朝日新聞》批評其在應對疫情中的不當做法,指“美國不再是世界的領袖”;韓國《朝鮮日報》則指出,和特朗普只會一味地追究責任、及未表現出願展開國際合作的態度相比,中國在此時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路遙知馬力,假以時日,不是民意是否還會為“特式外交”買單?

作者:蘇展

編輯:蘇展

責任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3 字。

轉載請註明: 澳大利亞跳腳,德國人對中國好感度躍升,民意是否還會為“特式外交”買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