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開發”的跨越

  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開發”的跨越

  “我們的潛次任務越來越多,今年完成30次,指標與國際上一些成熟的潛航員團隊已非常接近。”從23歲到34歲,作為我國首批自主選拔、培養的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已累計下潛72次的十九大代表唐嘉陵已是一名深海老“司機”。

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開發”的跨越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一樓中央大廳北側舉辦“黨代表通道”第一場採訪活動。圖為潛航員唐嘉陵。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11年來,唐嘉陵被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了三次,但這次在現場聽到總書記為包括“蛟龍”號在內的重大科技成果點贊,他仍激動不已:“‘蛟龍’號新母船明年將下水,海上作業效率將大大提高,將在我國深海資源勘探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會為世界深淵科學以及全球海洋治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要開拓海洋強國建設新局面,必須大力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十九大代表、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説。

  過去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家海洋局會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快了在海洋深水、綠色、安全以及前沿戰略、關鍵共性技術等方面的佈局,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日益強大的科技實力使我們從‘深海進入’時代走到‘深海探測開發’時代,深遠海利益的維護和保障進一步加強。”王宏舉例説,這5年,海洋科技以“深水”為戰略方向,向大洋和極地奮勇進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啓動實施;“蛟龍”號成功完成七大海區共152次成功下潛;“潛龍”“海龍”“海燕”等系列潛器和水下航行器以及4000米深海拖曳勘探系統等一大批深海觀測和探測裝備取得突破,並開展了實質性應用;深海空間站重大工程開展論證設計;自主研發的深冰芯鑽機完成了南極大陸冰蓋海拔最高點的多次鑽探。

  王宏認為,日益強大的科技實力有力支撐了我國拓展深海、極地等海洋戰略新疆域,有效增強了國家在全球海洋的戰略權益。

  “總體上我國海洋科技逐步進入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的新階段,圓滿完成了海洋科技系列規劃的既定目標,為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王宏評價。

  “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們的國家戰略,實現這個戰略,科技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第四次集體採訪上,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代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認為,海洋科技既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民生問題。“如果我們海洋這篇文章做不好,我們在陸地的這篇文章也做不好。”

  王志剛説,在能力建設方面,我國部署了一些海洋方面的重點實驗室和大型科學實驗環境和科研基地,下一步將繼續加強海洋科技重點部署,在國家重大項目安排方面,把海洋作為一個重要領域進行安排。

  王志剛同時認為,現在還要考慮的問題是,怎麼既能走向海洋又能尊重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我們科技人員既要有對科研的追求,又要有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將這些協調起來,我們在海洋科技工作方面能夠更加全面系統,與海洋更加友好相處。”他説。 記者 陳 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開發”的跨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