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1935年,畢蘇茨基逝世後,外長約瑟夫·貝克,軍隊總監馬歇爾·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和總統伊格納齊·莫希齊茨基採取三頭政治進行統治。後來出現分裂,形成以馬歇爾·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為首的軍派,以伊格納齊·莫希齊茨基總統為首的總統派和以約瑟夫·貝克外長為首的政府派。雷茲-希米格維和莫希齊茨基試圖聯合薩那奇政府的支持者,但卻未能成功。1937年,強調民族主義的民族統一陣營成立。雷茲-希米格維和莫希齊茨基都加入該陣營,但貝克拒絕加入。這一屆上校政府以威權統治著名,民族統一陣營殘忍地鎮壓一切抵抗運動,以此“維護國家的安寧與秩序”。他們關注波蘭化,重組政府和文化機構,重新制定教會政策和土地分配政策。畢蘇斯基任命的沃倫省長約瑟夫斯基允許留任,但是他在沃倫省的烏克蘭化政策日益遭到上校政府和當地波蘭居民的反對。

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上校政府採取的第一個削弱少數民族的政策是:頒佈一項任期限制法令。政府宣稱這可以建設一個較為公正的不具黨派性的色姆(議會),因為此舉可以清除那些反覆當選的代表。這一法令對烏克蘭人影響巨大,因為烏克蘭人在政治方面並不成熟,通常選舉同樣的代表。烏克蘭民族民主聯盟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都一致地抵制這一法令。此後,少數民族在色姆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可謂微不足道。

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東加利西亞和沃倫地區為數不多的政府職位幾乎全由波蘭人佔據,烏克蘭人在謀求政府職位時全面受阻。地方推選的烏克蘭族官員失去了自已的職位。儘管當地居民主體是烏克蘭人,但政府中幾乎所有職位都由波蘭人擔任。與此同時,政府還加大了對國家較重要崗位的控制。鐵路工人也用波蘭工人取代了大批烏克蘭工人,除非烏克蘭工人轉而皈依羅馬天主教。波蘭軍隊司令認為只有波蘭人替任沃倫省所有職位,才能夠確保在俄國發動襲擊時可以迅速動員人民和阻止破壞活動。

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同時,在這屆上校政府統治時期,強迫轉變信仰的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如果郊區居民不轉變信仰,邊境保衞團將強迫信徒在佈道時使用波蘭語,徵用希臘天主教教堂和東正教為羅馬天主教使用,或者直接燒燬他們的教堂。1914年沃倫省共有389座東正教教堂,在約瑟夫斯基管轄時數目有所增加,但1938年他離職之後,政府開始了攻擊。到1939年蘇聯佔領時,沃倫省僅剩下51所東正教教堂。《烏克蘭週刊》特別指出,政府強迫東正教教民在佈道時使用波蘭語。

1938年莫希齊茨基指出,波蘭獨立東正教會保留自治,但政府不會允許任何事情阻擋波蘭文化向東部領土的擴張。不少牧師因為拒絕在佈道時使用波蘭語,被監禁在卡爾圖斯卡集中營。最終,有190座東正教堂遭到摧毀,另外150座東正教堂轉為天主教堂所有。1914年存在的389座東正教堂在1939年僅餘51座。

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此外,東正教教會還失去了大量教會田產,被政府沒收的田產或收歸國有或轉讓給羅馬天主教。在海烏姆和波萊謝地區,波蘭殖民者的武裝隊伍烕脅烏克蘭平民阪依天主教。餘下的東正教堂被迫使用波蘭語進行佈道。1939年8月,沃倫省首府盧茨克地區最後一座東正教教堂也轉變成為羅馬天主教教堂。

波蘭第二共和國的一系列政策導致烏克蘭人民對波蘭政府日益不滿,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又恰如其分地利用了烏克蘭羣眾的這種不滿情緒。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宣稱,烏克蘭民族之所以遭受如此的不公正待遇和悲慘命運,是因為沒有自已的祖國,他們宣稱自已代表整個烏克蘭民族的利益,目標是建立囊括所有烏克蘭土地的純粹的獨立烏克蘭國家,而只有對波蘭居民進行種族清洗才能保證種族土地的純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5 字。

轉載請註明: 畢蘇茨基逝世後,波蘭政府在西烏克蘭推行嚴酷鎮壓一切抵抗運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