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超級工程,北冰洋大壩!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冷戰期間的兩極格局下,為了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美蘇雙方都做了一系列偉大、畸形而又瘋狂的計劃。
雖然蘇聯和美國是在地球的兩邊
但其實是也是鄰國
北冰洋並不算寬闊,白令海更是臉貼臉▼
靠近北極圈的蘇聯就曾經幾乎採納這樣一項提議:在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州中間的白令海峽,建一道堤壩來改造北極的生態環境,融化北極的堅冰,讓俄羅斯北方的凍土帶融化成為良田,使北極航線可以終年通航。
白令海向北過了白令海峽就是北冰洋了
低温和冰凍令其航運價值極低
且這裏左邊是俄羅斯,右邊是美國
要在海峽上建大壩,蘇聯人是怎麼想的?
▼
這也是俄族人數百年追尋不凍港漫長曆史中的一朵浪漫的浪花。
永凍土和不凍港
俄族人對不凍港的渴求,始自沙皇俄國時代。
15世紀末,剛剛擺脱蒙古金帳汗國統治的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並迅速建立起一個佔據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的斯拉夫人政權,成為了東歐平原的主人。被稱為“雷帝”的伊凡四世加冕,他打破歐洲公國對於領主地位的禁錮,成為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任沙皇。
雖然伊凡四世被冠以“恐怖伊凡”之名
不過其鐵腕手段確實幫助初生的俄國快速崛起
▼
伊凡雷帝執政期間俄羅斯的版圖得到了空前擴張,向東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向南將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吸收進俄羅斯,奠定了今天俄羅斯核心區的基礎。
雖然征服整個西伯利亞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這一輪擴張已經大大擴張了莫斯科的安全緩衝
從此俄國人的嚴重威脅不再來自於草原世界
而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歐洲世界▼
但彼時已經是陸權國家最後的輝煌時期,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改變了舊有的世界格局,率先開拓殖民地的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關係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要想參與大航海時代,首先你得有大西洋海岸線
光有北冰洋海岸線那是肯定不夠的
俄國連一個正經的暖水港口都搞不出▼
為了趕上大航海時代,在西方列強的殖民狂歡中分一杯羹,1558年伊凡雷帝發動了向西擴張的戰爭,以求得到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戰爭長達24年,但俄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始終沒有進入到波羅的海海岸線100英里以內。
從伊凡雷帝開始,獲取一個大洋出海口成為了歷任俄國君主孜孜以求的目標。
▼
1721年,彼得大帝通過東歐、北歐諸國的大北方戰爭的勝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港口,並在此建立了新的都城——聖彼得堡,也就是蘇聯時期的列寧格勒。
後大致狀況)▼
可惜聖彼得堡港並非終年不凍,而且進入真正的大洋也需要經歷漫長路程,中間經過很多並不友好的國家,俄軍艦仍然無法實現通航自由。
聖彼得堡並非終年不凍,涅瓦河和港口都可能結冰
涅瓦河畔,冰凍阿芙樂爾號
▼
這個問題困擾了俄國人幾百年。時至今日,俄羅斯唯一滿足不封凍條件的港口依然只有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這裏因北大西洋暖流帶來的温暖海水而勉強不凍,但從這裏出發的船隻也需要打破北冰洋的重重浮冰。
摩爾曼斯克港,可以的!
▼
時間越逼近現代,俄羅斯因為缺乏良港所帶來的劣勢就越大。現代大宗貨物貿易中水路運輸的成本遠遠低於陸路運輸,沒有優良的海港就相當於缺席了現代國際社會的全球貿易,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蘇聯經濟衰弱的原因之一。
這一狀況帶來的劣勢最明顯表現在日俄戰爭中▼
除了海洋問題,寒冷氣候給俄羅斯的陸地利用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如今俄羅斯的170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65%的面積是永久凍土,凍土之上是北極熊和棕熊的家園,只有苔蘚、地衣等苔原植被和少量針葉林覆蓋,既不能作為農業用地利用,也因為極寒的天氣不適合人類的居住。
對熊還行,對人就算了算了
▼
從軍事角度來説,這些苦寒之地曾幫助俄羅斯人先後擊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這兩個來自西方的侵略者。但在和平年代嚴寒毫無疑問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障礙,俄羅斯實際有利用價值的土地並不優於中美巴澳等國,耕地面積甚至少於印度。
所以俄國就呈現給人們兩種差別很大的形象
一方面是東歐廣闊的草原帶農業區
一方面是西伯利亞廣闊的苔原與雪原
在這裏定居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好在俄國不缺能源
▼
在美蘇爭霸時期,雙方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都在競爭中前進,此消彼長,唯獨在經濟層面蘇聯始終沒有望見美國的車尾燈。這樣的背景下蘇聯人對於改善自身的環境,做出了一個驚天計劃。
這個誕生於純粹理想的國家,從來不缺敢想的人。
人工製造洋流
水温的寒冷與否並不單單取決於緯度,巴黎比哈爾濱更靠北,但巴黎的冬季平均氣温在0℃以上,而哈爾濱往往能達到零下30攝氏度甚至更冷的極寒温度。
同一緯度範圍內
西歐和北歐城市的温度和宜居程度
要明顯高於北美和東北亞地區▼
一方面是因為歐洲位於中高緯度大陸西側,被三面海洋包圍,舊有“歐羅巴半島”的稱呼,海洋性氣候特徵明顯。
另一方面,就是洋流的作用。
在西風的影響下,一股被稱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洋流自北向南強勢進入北冰洋,給沿岸帶來明顯的增温增濕作用,每年向西歐與北歐每公里海岸輸送相當於燃燒60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氣候,並且一直延續到極圈內。
沒有暖流,摩爾曼斯克就是一塊冰▼
在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下,北歐挪威等國的氣温比同緯度地區高出了15℃到2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當然這也讓靠近這一地區的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封凍。
▼
北大西洋暖流通過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之間的挪威海,進入到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在觸到新地島、北地羣島等北冰洋地形後形成環流,大部分由丹麥海峽或者巴芬灣流出。另一部分暖流在進入北極圈後在北冰洋主要海盆中形成環流,直至冷卻,最終形成千島寒流和東格陵蘭寒流。
北極寒流與暖流大致示意
北大西洋與北冰洋的接觸面遠大於北太平洋
相互之間的海水交換和暖流進入也更多▼
相比大西洋和北冰洋中間開闊的海域,太平洋對北冰洋海水的影響相對較小,連接兩洋的白令海峽最窄處只有82公里,海峽深度也較淺,阻礙了兩洋的水體交流。
由蘇聯的白令海峽大壩計劃,就基於北大西洋暖流和白令海峽的特點。
俄羅斯西伯利亞與美國阿拉斯加之間
▼
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剛剛完成一系列運河改造的“五海通航”計劃的蘇聯,嚐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甜頭,又把目光投向了白令海峽。工程師波里索夫主張,用堤壩堵截白令海峽,使北冰洋成為一個超大號尾閭湖,只有一端連接大西洋,另一端不再與太平洋溝通。
這操作哪是尾閭湖,簡直是超大尾閭洋....▼
他計劃的第二步,是在這座堤壩上安置一座功率巨大的核動力抽水泵,不分晝夜地將北冰洋的海水排到廣闊的太平洋。由於太平洋水位略低於北冰洋,以及北太平洋的環流存在,因此不會形成海水倒灌的問題。
我們比較下白令海峽和英法之間的多佛爾海峽
就知道這個計劃是多麼的“巨大”
建一座橫跨兩個多佛爾海峽的大壩
上面裝滿了核動力抽水泵...
▼
將北冰洋海水泵到太平洋,相當於人工製造了一支強大的洋流,在太平洋這支洋流也許會併入北太平洋洋流的自循環當中,成為一支加強版的千島寒流。
但在北冰洋海域,這支洋流的出現也足以改變整個北極洋的海水循環。而這,恰恰是蘇聯工程師們喜聞樂見的。
如果可行的話,蘇聯人或許還會用核彈來施工...
▼
解凍
海水是相互關聯的,當白令海峽多出了這樣一支洋流,勢必會引起整個北極圈生態產生難以預測的變化。
而這種變化,讓瘋狂的蘇聯工程師做出了這樣的預測:北冰洋因為海水缺失,來自大西洋的暖流就會長驅直入,對北冰洋的海水進行補充。到那時北大西洋暖流所影響的就不止巴倫支海附近區域,而是整個北冰洋。
這給人一種做夢的感覺....▼
據計算,這種暖流每年帶來的熱量將比世界全部石油儲量的發熱量還要大兩三倍。
前蘇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其經濟、人口的重心都在歐洲部分,它的歐洲部分雖然擁有五海出口,但是五海之中裏海只是內湖,波羅的海、黑海和亞速海通向大洋的出口又掌握在別人手裏。只有漫長的北冰洋海岸能讓蘇聯包括後來的俄羅斯安心走上出海進入大洋的道路。
蘇聯人確實通過龐大的運河體系
把五個海都連起來了
但這更像是五個“內部海”抱團
離真正的海洋強國還是有點遠▼
因此這項理論上的工程在問世之初就備受矚目:
暖流帶來的熱會融化北極的冰蓋,不僅會讓蘇聯得到理論上的白海出海口附近的永久不凍港,而且會大幅消減北極冰蓋的面積。當北極冰蓋向以北極點為中心的更高緯度地區退卻,那“北極航道”就暴露出來了。
以前都要靠破冰,不如讓他自己化了
雖然對全球是損失,但蘇聯認為自己是贏家。。
▼
北極航道是一條俄羅斯北部海岸線與北冰洋冰蓋之間的狹窄水道,每年只有夏季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可以通航。這條航道一旦開通並常態化運行,那麼從東方到西方的航運時間就將縮短10-15天。
遠看在滑冰,其實是划水
▼
這條航道還是完全掌握在蘇聯手裏的。
如果該計劃實施並獲得成功了,阿拉斯加70%的土地、加拿大60%的土地和蘇聯47%的土地都會解凍,變得更適合發展工農業,蘇聯的生產潛力會被進一步解放。
如果北方土地完全解凍
蘇聯的遼闊疆域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
從工程量的角度來看,這個計劃未必不可行。上世紀下半葉的蘇聯有能力製造強勁的核動力水泵,白令海峽最窄82公里,平均不到100米的深度,以蘇聯的工業能力或許可以將其填平。
更何況蘇聯也不需要修建82公里的堤壩,在海峽中部大小代奧米德島可以作為中繼站,堤壩工程分三段進行,大大降低了建造的難度。
小代奧米德島屬美國,大代奧米德島屬俄國
如果説這當中有什麼不可控因素的話,那或許就是美國的態度。
蘇聯的遠東領域隔白令海峽與美國阿拉斯加相望,如果要建造一座截斷白令海峽的大壩,就需要在另一端與美國領土相接,美國是不是願意配合將是決定行動成敗的關鍵,而單純的工程師們認為,既然工程能給阿拉斯加和美國的好朋友加拿大也帶來好處,美國應該會有興趣。
阿拉斯加的狀況與東西伯利亞類似
不過阿拉斯加州只有人口73萬
對於美國的人口體量來説無足輕重
▼
但美國人心中顯然毫無波瀾。畢竟,緯度更低且耕地充足的美國並沒有像蘇聯那樣改良土地的急迫需求。阿拉斯加對於美國來説,只不過是一塊遠離本土的海外領土而已,發展與不發展兩可,它若與蘇聯兩敗俱傷,對美國本土的利益才是最大化的。
對於美國來説
阻擋住蘇聯戰車比什麼都重要
▼
蘇聯要怪,也只能怪當年俄國的祖先們輸掉了克里米亞戰爭。1867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利讓俄國對守住阿拉斯加失去信心,遂將這片土地轉賣給美國。
這一交易達成的那天,俄羅斯人就永遠失去了在白令海峽上建造任何工程項目的機會。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