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吸取1962年失敗教訓,修建數千座碉堡,可防範兩側突襲包抄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印度軍隊在1962年遭受了慘痛的失敗,這份失敗到現在還一直被印度人深深的記在心中。所以每當中印起了什麼衝突,就會有人拿這個事情來説。所以印度一直對於中國都抱有敵意,一方面認為應該和中國搞好關係,兩國之間應該達成良好的合作,共同發展。但同時在西方國家的鼓吹下,印度也非常擔憂自己國防安全會受到中國的威脅。所以現在印度吸取1962年失敗教訓,在自己的軍事部署上做出了很大的改進。印度認為在1962年會蒙受慘敗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首先就是印度當年在後勤方面做的不夠好,國內道路鋪設不夠完善,導致物資運送到前線不夠及時。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年印度自己的軍事部署也不夠完善,當年印軍的部署忽略了對側翼的防護。所以現在修建數千座碉堡,可防範兩側突襲包抄。其實當年印度補兵的部署還是不錯的,當時步兵營都部署在山頂。所以在面對敵軍的突襲時,以高打低的優勢非常的明顯。同時印度將補兵的後勤補給線修築在了山體的後方,雖然道路比較簡陋,但是同樣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後勤補給線遭到阻斷。同時因為山路非常的崎嶇,熟悉地勢的印度士兵也有着非常大的優勢。


不過印度步兵的部署連續性並不強,很容易被從側翼切入,導致各個步兵營被分而蠶食。進攻方可以先重點攻擊一個營地,其他的步兵營因為不清楚敵人的具體數量,所以也不敢貿然出兵增援。同時要是步兵營遭到圍困,憑藉孱弱的後勤能力,前線軍隊的物資很快就會吃緊,所以印軍持續作戰能力一直都不是非常的強。同時印軍還喜歡採用一種固守策略,就是囤積大量的物資,依託地形優勢賴打防守戰。


曾經印軍發現有一隊人員在固守陣地附近挖戰壕,但是因為固守策略,他們不敢貿然的出動大股部隊進行攔截。在幾天之後印軍就發現自己陣地已經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繫,陷入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境地。人家根本不和固守的陣地打,只是從側翼切斷他們和其他部隊的聯絡。所以為了解決軍隊側翼防守薄弱的問題,印度在側翼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只要是戰場沿線的重要地帶或者是卡口,都建設了碉堡,數量加起來可能要有幾千個。


而為了在這些碉堡有着足夠的防守力量,印軍也是拆散了部隊進駐各個碉堡中進行防守。這樣看起來是沒有防守死角了,敵人從哪個方面發動突襲,都能夠及時的做出應對。但是印度這樣做卻是讓自己的陣地處處都是漏洞,因為這樣雖然防守嚴密,但是小隊分散作戰的形式卻讓軍隊的戰鬥力同樣也分散了開來。同時因為要依託碉堡進行防守,也不可能進行運動戰的方式在山地作戰。同時現在的軍事技術發展也非常的迅猛,都是各個部隊配合作戰。有着極強的機動性和火力,僅僅憑藉分散的碉堡,是不可能阻擋成建制的現代軍隊。


同時大量碉堡導致後勤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只要別人破壞幾個後勤的關鍵節點,印度軍隊同樣將會面臨困境。所以印度部署這樣的火力網,只能算是一種自我安慰,真要是爆發衝突,可能效果並不是那麼的理想。不過印度的後勤能力,在這些年的努力之下倒是提升了不少。現在印度的邊境都已經修築了大量的公路,一旦有需要可以迅速的將物資輸送的到前線。只不過印度為了修建這些邊境公路,同樣和很多周邊國家產生了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