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打罵都是平常事!
然而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適當的懲罰,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而過度的懲罰,就是在毀了孩子……
——堂媽
因為兒子熬夜玩遊戲早上賴牀不起,媽媽一怒之下,刪除孩子玩了一年的遊戲,並取消了下個月玩電腦的權利。“我兒子在“我的世界”裏建造了一座宏偉的城堡,他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過。”你知道在“我的世界”建一座城堡有多難嗎?這可能是孩子的命根子;
不想論過錯,只是覺得悲哀,有千千萬萬個小孩,曾經有過這樣痛苦的經歷。“有些懲罰,不是教育,只是報復。報復什麼呢,就是:你把我氣成這樣,我要報復一下。”
做錯事,要舉着《辭海》罰站兩個小時,稍有放鬆,媽媽就用皮帶抽大腿和屁股。
有一回晚上11點不睡覺,媽媽吳綺莉一怒之下,罰她整夜不準睡覺。還要拿厚厚一沓紙,一直不停寫“我不睡,我不睡”,只要停下來就被打。成年後,小龍女多次報警,聲稱受到了母親的言語恐嚇和暴力虐待。報復性懲罰,父母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家的港灣淪為戰場,拼個你死我活。因為孩子沒寫完作業,她將年僅6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家裏,自己和其他家人外出度假。女兒哭着抱大腿懇求,這位媽媽依舊不為所動,冷靜地教女兒如何燒水燒粉絲。阿姨和鄰居十分擔心,提出想過去幫忙,她直接無情拒絕。在洋洋自得之時,卻被網友啪啪打臉:讓未滿8週歲的孩子處於無人監護的狀態,已是違法行為。目的也確實達到了,大孩子對媽媽的評價也很冷酷——真狠。《少年説》的節目中,有一個小男孩控訴爸爸半夜偷偷給自己剃了光頭。報復性懲罰,將孩子的尊嚴肆意踐踏,撕碎了一個個孩子純真的心、無邪的夢,甚至整個人生。報復性懲罰已經不能稱之為教育,它只是垃圾父母的一種瘋狂泄憤。潛伏在這種高壓下的聽話,不斷滋生着恨和怯,往往導致一場悲劇。2019年,南京一個9歲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玻璃擔心父母懲罰,選擇跳樓自殺。遺書上用稚嫩的筆跡寫着:我知道要懲罰,所以跳樓了。9歲,連懲罰兩個字都要用拼音代替的年紀,卻因為父母的報復性懲罰教育,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同樣是去年,永寧6歲女孩玩耍時摔倒昏迷,12歲的男孩因為擔心受罰,用木板敲打女孩頭部將其活活打死。案發後,男孩父親稱: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賠償,以後好好管教孩子。我們無從想象,究竟是怎樣的“管教”,讓孩子覺得比殺人還嚴重?報復性懲罰,讓恐懼的種子深深根植在孩子心中,極端的恐懼能摧毀一切。就在前不久,山東一名大四學生範源慶因為虐貓事件向網友道歉。“兒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如果説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大多的冷酷無情。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童年時代極端嚴厲的家庭教育。可以説,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這種童年的痛苦積壓於心,不斷放大,最後選擇通過虐待弱小可憐的動物,來報復童年時候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説:“即便孩子天生就具備同理心的萌芽,但是隻有在親身體驗過同理心的行動之後,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順利發展。”當你報復性毀了孩子最珍愛的東西:玩具、尊嚴、自由……孩子也會在這種極端恐懼的心理下,埋怨、漠視、仇恨,輕易去毀掉別人最珍愛的東西,甚至是生命。李玫瑾教授曾説:“孩子該打還得打,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父親對他的懲罰,雷聲大雨點小,打是真打,但有度,更多的是温柔。“懲罰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訣是真愛,讓愛產生教育的智慧。”
懲罰可以有,蜻蜓點水,威懾即可,報復性懲罰卻是:刀光劍影、魚死網破。前不久,山東鄒平,一母親因嫌6歲女兒吃飯慢,用鐵管將其毆打致死,近期判決下來:一審被判15年。憤恨(Resentment)、報復(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縮(Retreat)。毀掉孩子游戲的媽媽,以為孩子“只是鬧鬧小情緒,過兩天就會好”,但這種傷害,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媽媽眼中毫無價值的破爛玩意兒,在孩子眼中,是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精心設計的“我的世界”。你拿着孩子引以為豪的珍寶,反過來威脅他,最後報復性毀掉它。從今以後,孩子再有任何喜歡的東西,絕對藏得嚴嚴實實,再也不會讓你知道。每次父母毀掉自己的玩具,他都會偷偷毀掉父母的一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