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汽車補貼新政要來了,核心技術和標準怎麼跟上?
作為廣東泰羅斯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孔偉強看到有關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新政時,難掩喜悦之情。
4月23日,財政部官網掛出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的《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首次提到“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調整為選擇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
《通知》提出,“爭取通過4年左右時間,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佈局合理、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不過,多名受訪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要想實現商業化運行,還需要在關鍵技術的突破。
或分三批推行
有行業知情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此次補貼政策,目的是為了推行類“十城千輛”政策。
“十城千輛”政策,始於2009年,其主要內容是,通過提供財政補貼,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
但多名受訪者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和此前新能源汽車的“十城千輛”政策不同,氫燃料電池汽車更偏向於以“十地區千輛”的模式出現。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最有希望進入首批示範的地區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
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張家口、成都、鄭州、如皋、佛山、廣州、濰坊、蘇州、大連等城市都有可能入選。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氫能技術開發部經理何廣利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張家口和北京可能會一起進入首批示範的城市。他解釋説:“北京、張家口同為2022年冬季奧運會主辦城市,同時這兩個城市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
何廣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這樣分析:氫能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從上游的制氫、儲運到下游的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汽車,需要集中在幾個地方進行示範才能更有效果。“如果分散補貼,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説,的確通過氫能產業鏈中的個別產業做到了拉動投資,但是從企業來説,很難起到經濟效益。有些地方的上游做得不錯,但下游沒有足夠的車輛,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鏈,如此企業就不敢冒險投資。”
《通知》也提出:重點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示範,中央財政將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對此,何廣利表示,儘管目前有關氫燃料電池企業的財政補貼細則尚未出台,但總的“以獎代補”原則將是以技術突破、應用規模、運行情況為依據,或與此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方式迥然不同。
早在2019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交通部運輸服務副司長蔡團結就曾公開表示,國家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不能走純電動汽車的補貼老路,政府引導需審慎。
新能源汽車此前“騙補”現象至今令人觸目驚心。“有些地方和企業,就是為了拿到補貼就做一兩個項目,並沒有用心去做。”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舉例説,“有的企業,為了拿補貼,在汽車跑滿補貼政策規定的2萬公里之後,就不跑了。”
上述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十城千輛’政策,今年先行示範一批,最終可能會分三批進行。”
核心技術怎麼辦?
“這對於真正做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企業是個大好消息。”孔偉強在評價《通知》對行業的影響時説,“這讓氫能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
不過,《通知》發佈後,官方在對此進行的解讀中指出,目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缺失,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消費端的補貼政策對推動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侷限性日益顯現。
該解讀還指出,目前,相當部分關鍵零部件、核心設備技術等仍然未有成熟的國產替代,對外來技術依賴嚴重,譬如質子交換膜、站用壓縮機等等。
有業內人士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這樣總結國內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性能差、效率低、壽命短。“嚴格來説,中國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汽車的核心技術上,有九成的需要進口。”他説,“越是核心的技術進口越貴。”
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加氫站為例,相比加氫站中的門閥、管件、壓縮機等硬件裝備,“加註協議”最能體現其中的軟實力。“加註協議最通用要求是:不過充,不過壓,不超温。”何廣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説,“舉個例子,日本豐田生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加註過程中,加註協議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加註協議的標準。”
對於加氫站和汽車來説,加註協議意義重大。“如果加氫機與車上氣瓶的壓力差過大,就會對汽車裏面的閥門、管路等設備造成損傷。”佛山南海瑞暉加氫站主要負責人李參成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分析説,“還會造成整個系統管路和汽車氣瓶的氫氣温度急劇上升,最後可能會導致極端事故的發生,比如爆炸。”
據何廣利介紹,在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加註協議光是文本就差不多就有200頁。但在國內,直到近這兩年來行業才開始關注。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一直在做有關加註協議的研究工作,據何廣利介紹,目前已經把相關的加註協議的技術標準提案報到了國家標準委。“如果順利的話,今年就可以立項,一旦立項,這相當於填補了中國氫能領域的空白。”他説,“去年,我們和氫標委合作做了一個有關氫氣加註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但還是一個概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