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中國鐵路未來:領跑“無人區” 中國標準“走出去”

  中新社株洲10月25日電 題:專家把脈中國鐵路未來:領跑“無人區” 中國標準“走出去”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磁懸浮在中國能走多遠?超級高鐵研究該不該叫停?中國高鐵如何突破壁壘走進歐洲市場?……正在此間召開的2017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峯論壇上,與會權威專家聚焦熱點話題,把脈中國鐵路未來。

  領跑時代必須付出代價

  2012年開始研發、2014年完成方案設計、2015年下線、2017年正式亮相,動車組“復興號”標誌着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鐵路技術裝備達到了領跑世界的先進水平。

專家把脈中國鐵路未來:領跑“無人區”  中國標準“走出去”

  9月21日,京滬高鐵“復興號”G2次列車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列車上配備WIFI信號,旅客們可以在列車上自由上網。 殷立勤 攝

  “我們跟跑的時代結束了。”原中國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認為,中國鐵路已經從必然王國進入到自由王國,實現了重大飛躍。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到如今的自主創新,中國已進入世界軌道交通製造業的第一方隊。

  在傅志寰看來,過去我們是並跑,現在是領跑,要進入“無人區”,前面沒有領路人。這就需要自己判斷,也可能路走對了,也可能路走錯了,這個代價是作為領跑者必須付出的。

  媒體熱炒的超高速真空管道技術要不要研究?傅志寰説:“這個在業內有爭議,我不好多説。但是,作為試驗,這項工作還是要做的。”

  努力讓世界瞭解中國標準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佔全球的65%,但規則的制定權卻不在自己手上。這是中國高鐵“走出去”必須突破的壁壘。

  原中國鐵道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提出,要讓世界瞭解和讀懂中國標準。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鐵路規則和標準的制定修訂;另一方面,要把中國標準推介出去,納入到國際規範,擴大中國標準影響。

專家把脈中國鐵路未來:領跑“無人區”  中國標準“走出去”

  美國中文電視台記者與京津城際高鐵合影。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由於歷史的客觀原因,中國過去扮演着鐵路標準的跟隨者角色。傅志寰坦言,要衝破壁壘就看本事。“我們的基礎平台方塊已經搭建好,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

  中國中車提供的數據顯示,其產品已服務全球七大洲102個國家和地區,83%擁有鐵路的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中車的產品,已經構建起國際先進水平的譜系化產品體系。

  要速度,更要環境

  未來的交通到底是怎樣的?專家們的意見殊途同歸。

  “關於列車速度,有人提出要時速500公里,我估計可能比較困難。”傅志寰進一步説,列車速度會帶來噪音、能耗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盲目提出提高速度,這是要慎重的。

  傅志寰強調,未來的交通發展趨勢,應當是既要速度,更要環境、經濟。這也是目前發達國家發展軌道交通的共同方向。

  堅守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工作五十餘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認為,未來的民用高鐵已經不追求極速,而是朝着綠色、智能方向發展。(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2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把脈中國鐵路未來:領跑“無人區” 中國標準“走出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