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記者 郭媛丹】香港《明報》在9日刊發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中國學者的觀點稱“目前中美危機管控定期磋商檢討機制已停擺,一旦雙方前線士兵在海上相遇,任何一方未能遵守現有規則,即可能引發災難。”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美兩軍目前工作渠道保持暢通,不過相關專家也認為,中美兩軍之間的一些工作會議受疫情影響有所延後。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美之間各層級各部門有很多個對話交流項目,無法確定《明報》引述學者所言的“中美危機管控定期磋商檢討機制”具體所指。
值得注意的是,在2個月前,中美兩國防長皆強調保持溝通十分重要。8月6日,中美兩國防長時隔5個月再次通電話,兩國防長皆表示兩軍要保持對話磋商,管控危機,防止誤判,降低風險。此外,從國防部發言人經常提及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來看,兩軍工作渠道是暢通的。《環球時報》記者也瞭解到,目前中美兩軍高層直通電話溝通、兩軍武官渠道溝通等都保持暢通。
中美各層級各部門之間長期以來保持常態化的溝通交流,不過多位專家均表示,近一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對話絕大部分都停止了。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9日表示,從公開信息可以判斷中美貿易溝通管道始終保持暢通,但必須承認中美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交流活動急劇減少,“這其中也包括一些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一些偏差”(指雙方一些部門未對外公開的溝通對話)。具體到軍事領域,有相關軍事專家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受中美對抗和疫情影響,中美兩軍交流活動今年以來幾乎處於“停擺”狀態。
一直以來,中美軍方之間都保持各種層級的對話,包括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中美國防部防務磋商、中美兩軍聯參對話機制等,但從去年年底以來兩軍之間的對話公開報道大為減少。《環球時報》記者也瞭解到,自1997年建立的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包括年度會晤、工作小組會議和專門會議。2019年6月初,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2019年第一次工作小組會在青島舉行,但今年並沒見到相關公開報道。一位熟悉情況的專家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很大原因是受到疫情影響,雙方一致同意延後舉行,其中原因在於雙邊會晤中談及的多是敏感話題,雙方不願意進行視頻對話。但同時的確能感受到美方對話的積極性在降低。在中美對抗升級,矛盾尖鋭的前提下,對話交流反而少了,這並不正常。”
2014年年底,中美簽署“兩個互信機制”,既關於“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諒解備忘錄”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當時國防部新聞局表示,建立兩個互信機制是兩軍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機制化保障,也是加強對彼此戰略意圖瞭解、增強戰略互信和管控危機、預防風險的重要措施。
上文中熟悉情況的專家介紹,中美雙方一線官兵目前對“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的相關規定執行的還不錯,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在中美對抗升級的前提下雙方並沒有發生撞機、撞艦等事件。“但目前這個規定接近失效的邊緣,因為美國挑釁行動不斷升級,逼迫中國採取反制措施。”
根據介紹, “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中的相關規定並非強制性的,而且雙方在對規定的適用範圍上也有不同理解,中方認為是在公海範圍內適用,美方認為使用範圍不僅在公海還包括專屬經濟區,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對稱。所以“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中的相關規定只有在雙方共同遵守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作用,任何一方脱離束縛都會導致危險發生。
李海東認為,在南海區域裏面中美雙方的確存在共同管控分歧的需要,相信美國軍方也希望和中方在該方面達成富有成效的共識。“但目前最不確定的是美國極端複雜的國內政治因素,一些具有野心的極端政客們為了個人和部分羣體的極端利益需要而督促美國軍方採取一些行動,製造危機轉移國內矛盾,這點是不能排除的。”
上文中熟悉情況專家認為,如中國學者在《明報》的採訪中所説,在南海地區海警部隊及由漁民組成的民間兵力不受約束,形成灰色地帶。“海警部隊之類力量在軍隊規則的約束之外,而且這些力量兩國之間也沒有相關機制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海形勢比以前嚴峻,衝突概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