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人才而興,因人才而出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不僅要成為人才高地,更要不斷探索聚才、用才的“模式創新”。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副校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院士提交了一份提案,他建議要鼓勵和倡導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在浦東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兼職,以期加快推動引領區建設,同時也為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的人才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全國政協委員陳義漢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佈,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推動引領區建設,近年來,浦東新區立足上海資源稟賦和創新發展需求,在有基礎、能突破的重點領域,率先探索一批以“承接國家戰略、滿足上海亟需、集聚頂尖人才”為核心使命,符合創新規律、提升創新效能、滿足創新需求的新型研發機構。
目前,浦東新區已設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了一支“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新力量。
加速引領區建設,人才是第一資源,必須“人才先行”。而按照陳義漢委員的觀察,目前浦東新區在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規模的質量方面尚有不足。一言以蔽之,“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最大瓶頸制約,仍在人才。”
如何破題?陳義漢委員認為,浦東新區不但要進一步面向海外吸引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引進“直通車”、國際高層次人才“蓄水池”,同時還要緊緊依靠本土創新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國家在科技教育等領域投入持續加大,本土創新人才的質量規模持續攀升,創新成果持續湧現。“我們認識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本土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通過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培養人才,可以有力推動引領區建設、進而帶動長三角以及長江流域經濟帶建設。”
為此,他建議,以浦東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為載體,鼓勵和引導上海市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通過兼職的方式到浦東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共同參與引領區建設,進一步激活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如果在引領區的試點取得成功,未來就可以在更大範圍推廣,在全國形成可推廣和複製的制度與機制。”
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陳義漢委員認為,有兩條舉措不妨一試:
其一,支持科技人員多點兼職。鼓勵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浦東新區的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兼職,試行如“醫師多點執業”模式的科技人才多點兼職;
其二,強化人才流動支持保障。應充分發揮浦東新高能級型研發機構體制機制靈活優勢,加強人才流動的支持保障。比如,可探索為外省市曾具有事業編制的人才提供浦東新區事業編制、為本市具有事業編制的人才保留原事業編制,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浦東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人才聯合培養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外省市和本市其他區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到浦東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共同推進引領區建設。同時,也可對具備條件的浦東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賦予研究生(碩士和博士)招生權限和學位(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限。
作者:樊麗萍 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