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孫立堅
■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 勇
■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經濟治理研究室主任 任 琳
剛剛過去的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世界經濟復甦,國際交流和人員往來嚴重受阻,全球貿易和投資大幅下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掉鏈子’”“經濟全球化已經終結”等論調甚囂塵上,“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湧動。
儘管如此,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改變,世界經濟開放合作的大勢也沒有改變。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堅定有力的中國聲音為世界指引方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這才是世界繁榮發展的正道所在。
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隨着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世界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各國經濟發展相互依賴。如今,摒棄“逆全球化”思維,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既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根本舉措,也是營造國際經貿合作穩定環境的必然選擇。
孫立堅: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環境下的產物。所謂新環境,一是中國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處發展階段發生變化,過去是順勢而為,如今是主動作為,更加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擴大開放的力度遠超以往,並樂於同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二是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促使中國加快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生產體系停擺,要素流動阻斷,同時全球經濟面臨長週期低谷的挑戰。對此,中國打好“三張牌”,即新時代人口紅利、搶抓數字經濟賽道先發優勢、發揮頂層設計優勢,為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勁活力。總而言之,在新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王 勇:新型經濟全球化是中國致力於建設的經濟全球化。“新”,首先體現為更加平衡的發展。新型全球化致力於推動共同富裕、普遍均衡的發展,將勞動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全球化。其次體現為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在新型經濟全球化中,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將發揮更大作用,甚至成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再次體現為更加有效的多邊主義。當下,受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的影響,國際合作面臨很大的困難,迫切需要更為有效的多邊合作來解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氣候變化等越來越多的全球性難題。最後體現為更加開放的區域經濟合作。區域經濟合作是實現新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更加開放、有效的區域經濟合作,將成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任 琳: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一是參與主體“新”。舊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資本在全球的擴張而實現的,初期主導力量是資本主義國家,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捲入其中。新型經濟全球化旨在克服舊經濟全球化存在的弊端,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可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而且是一種主動參與的過程。同時,世界各國對自身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自主選擇權都將受到尊重。在新型經濟全球化中,中國的作用尤為凸顯。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漸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和推動者。二是內容內涵“新”。新型經濟全球化意味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也意味着發展成果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共享,力求避免發展不平衡、不均衡等問題。
2021年,國際社會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取得哪些成果?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遭受嚴重衰退。儘管如此,世界各國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和信心並未減弱。尤其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暖風頻吹。《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共同推動協定如期生效,對外發出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強烈信號。RCEP一體化大市場的形成,將對沖逆全球化和疫情衝擊帶來的壓力,為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注入全新活力。
王 勇:2021年,在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動力與阻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全球經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性增長,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形成一定共識,即節制資本的無序擴張,更好維護勞動者權利。這有助於克服舊經濟全球化的弊端,更好建立勞資之間的平衡,更加公平地分配經濟全球化的成果,為未來各國推進合作提供重要基礎。
此外,區域一體化合作也取得較多進展。繼2020年底中國與亞太地區14個國家簽署RCEP之後,各國加緊推動協議的批准。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將讓人們對新型經濟全球化產生很多信心。
任 琳: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客觀上阻隔了各國之間的聯繫,阻滯了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前進步伐。世界各國面臨全球價值鏈斷裂的風險,全球供應鏈也遭遇衝擊,這都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阻力。此外,大國博弈加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某些西方國家鼓吹對華“脱鈎”,對華挑起貿易戰、科技戰,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有效推進,也衝擊了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
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攜手合作,仍然在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取得諸多成果。例如,隨着二十國集團(G20)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協調平台,世界各國共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多輪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各國團結合作,抗擊疫情,共同尋找疫後經濟紓困的解決之道。這些都是國際社會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所作出的努力。
孫立堅:2021年,雖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多邊主義面臨寒冬,但是仍能看到,區域一體化進程有序推進,取得成果。這表明,合作共贏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心聲。
此外,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在國際政治經濟協調的框架下,多邊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發展模式是可以健康前行的。目前,經濟全球化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是解決蛋糕做大之後如何分配的問題。對此,中國通過頂層設計,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為解決舊經濟全球化發展模式的弊端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作出哪些貢獻?
2021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週年。20年間,中國的角色發生了重要轉變,從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轉向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埃菲社指出,中國“入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加快了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在中國加入該組織20週年的紀念儀式上表示:“中國20年前種下的這棵樹已收穫頗豐,希望中國在維護好世貿組織這座花園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孫立堅:過去20年,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的經濟全球化模式,讓跨國企業和其所在的發展中國家充分享受到了全球資源配置優化帶來的社會福利效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貿易保護主義危害性的警覺。面對“去全球化”的嚴峻挑戰,中國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讓更多發展中國家感受到中國的大國擔當、看到比過去更燦爛的合作共贏前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連續多年舉辦進博會,進一步展現了中國開放本土市場,願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用創新實踐打開經濟低迷的枷鎖,並讓世界各國共享科技進步、開放自由貿易環境的決心。這也促使世界各國對經濟全球化前景更加充滿信心,對實現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王 勇:中國始終致力於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作出很多具體部署。比如,中國通過自身開放,從過去以出口為主,到如今重視進口,以此發揮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作用,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
此外,中國加入RCEP,並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及《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向世界表明中國致力於與地區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進一步融合,在質和量上推動經濟合作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中國還通過亞投行的建設和有序運營,推動亞洲各國經濟合作,為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範例。
同時,面對來自西方的大國競爭壓力,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避免全球經濟因大國緊張關係而陷入分裂。
任 琳: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國向世界表明態度,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吃了定心丸。
同時,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承諾。中國依託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並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一大批改善當地民生的合作項目,讓各國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為疫後世界經濟復甦提供了強勁動能。
此外,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上的一些弊端,進一步對標國際高水準的規則、標準,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表明中國將繼續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主動構建面向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更加積極地融入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未來,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前景如何?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報告指出,疫情期間,全球貿易正在經歷技術變革,貿易技術可能推動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跨境流動,技術進步可以幫助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小型與大型企業間的差距,甚至提供跨越式趕超機會。經濟全球化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正確方向發展,能夠助力破解發展難題。
王 勇: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對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促進全球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當下,各國經濟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個共同體。同時,受疫情及國際政治關係緊張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很多國家出現供應鏈危機,各種各樣的全球性危機也不斷湧現,這就更加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在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方面達成共識。
新的一年,國際社會還需共同努力,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更快的恢復性增長。首先,要繼續加強主要經濟體在G20框架下的合作,避免使G20成為某些國家推動自身狹隘地緣政治議程的工具。其次,不同經濟體要進一步增進對實現共同富裕及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廣泛共識,使全人類都能從新型經濟全球化中獲益。第三,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國際金融機構份額和投票權改革,使之與現有經濟力量變化相適應。第四,繼續堅持更加開放有效的地區合作機制,確保不同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相互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第五,針對全球供應鏈出現的問題,展開廣泛對話,排除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真正基於公平發展的目標,來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完整與安全。
孫立堅: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事實上,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也是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的總基調,指出2022年中國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也表明,中國將通過切實可行的戰略調整與升級,同世界加強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從低谷走向回暖。中國行動讓世界進一步看到,中國不會因為參與經濟全球化而損害他國利益,反而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繼續作出傑出貢獻。
任 琳:未來,在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有兩個議題值得關注。一是發展議題。受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的疊加衝擊,世界經濟復甦處於相對失衡的狀態,許多國家面臨嚴峻的返貧壓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倡議也面臨更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疫後世界經濟實現強勁、綠色、可持續的增長貢獻了中國智慧。二是數字議題。伴隨科技進步,數字經濟已經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否提出一套適合數字經濟時代的治理思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塑造新型經濟全球化形態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