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1月25日電 題:台二代的大陸“環”遊記:一場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的“雙向奔赴”
中新網記者 楊顏慈
走進溢泰環保在大陸紮根20餘年的南京工廠,高聳的辦公樓與現代化的廠房毗鄰一片碧波綠林邊。台二代林於鈞見證了這裏從無到有,從荒蕪到繁華。
1978年創立於台灣屏東的溢泰環保,如今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已遍及亞洲、北美和大洋洲。林於鈞從父輩手中接棒在大陸地區精耕環保產業,用親身經歷訴説着台商代際間的守正與創新。
“1997年,父親來到大陸興業,成為了最早登‘陸’的一批台商。2000年,南京公司正式投產。”從小就在父親工廠“打工”的林於鈞,深刻感受到父輩做製造業的不易,但在耳濡目染之下,認為“長大繼續做工廠,是理所應當必須去完成的事情。”
2008年,林於鈞來到南京接棒。一晃,已是第14個年頭。“剛到這裏的時候,交通非常不便,甚至連計程車都叫不到。但如今,高鐵站、機場都在15分鐘交通圈,周邊生活配套一應俱全。這裏對我來説,就是第二故鄉。”
除了大陸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的便捷生活,讓林於均更欣喜的是在接棒後,一場大陸消費升級與公司產業轉型的“雙向奔赴”,為企業發展帶來的火花。
“設廠之初,公司主要從事零部件代工。從田邊的一個小小工廠,甚至可以説是小作坊起步,當時只有幾台注塑機。伴隨着大陸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我們開始將目標瞄準淨水產業,開始了自主品牌探索。”
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兼併,林於鈞父子的“淨水版圖”初見雛形,並開始投身自主研發。近年來,公司研發的反滲透淨水器多次榮獲Reddot、iF、IDEA三大國際設計大獎。
自主研發,這是製造業企業奔向“微笑曲線”兩端的必經之路。幸運的是,公司的轉型陣痛期,與大陸消費市場和環保意識升級不謀而合,為企業紮根大陸提供了動力源。
林於鈞稱,剛做淨水器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對淨水產品沒有意識,在大陸也沒有市場,只能做外銷。但這些年,卻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着大陸消費升級的浪潮,公司在大陸的市場份額從一成提升到現在的八成。
“淨水器正在走進千家萬户,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環保的概念深入人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客户提供‘量身定製’的產品。”林於鈞秉承着台企“小巧而精美”的特色,在面對大陸的巨大市場時,仍堅持精耕細作、差異競爭。
“以前做代工時,是根據客户要求生產產品。而現在,我們的需求不再是機械式生產,而是定製化。比如,我們會根據未來市場的需求變化,提前把產品設計構建出來,提供給客户選擇。之後,再將不同的設計圖紙通過柔性生產線,生產出最符合客户需求的產品。”林於鈞認為,大陸的“蛋糕”雖大,但需求卻千差萬別、日新月異,這就倒逼着公司不斷產業轉型,升級迭代,加大研發投入。
如今,林於鈞掌管着近2000人的南京工廠,這其中工程師就有逾300名。“在經營思路方面,我與父輩沒有太大的不同。要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認為,當地的產品要適應當地的市場。這就需要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龐大的研發團隊。”
林於鈞坦言,大陸的淨水市場份額龐大,但入局者不斷增多。原先主要是環保類企業,但現在小家電品牌、科技企業紛紛擠入賽道,這是壓力,更是動力。
“大陸的產品迭代非常快,如果思路不敏捷,技術不領先,很快就會被淘汰。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説,更多地精力會放在自主研發上,而不是以前的貼牌代工。”
公司的生產線,也隨之從大規模生產轉為更加敏捷的柔性生產。“在產品搭建上,我們會把各個模塊建好,根據需求‘拼搭’,提供不同科技化的定製產品。”林於鈞將這一轉變形象地稱為“快速變身”,“我們可以‘轉身’很快,很迅速地設計並生產產品,服務好我們目標區間的客户。”
在他看來,大陸對於環保日益重視,普通家庭對健康日益看重,這塊市場會越來越大。對於在大陸深耕,林於鈞信心滿滿。
“一方面,從大陸的‘十四五’規劃中,我們看到了環保產業發展的大好前景;另一方面,大陸的惠及台胞政策不斷出台,台辦系統對台企台商的關心照顧,為我們紮根大陸解決了後顧之憂。”
林於鈞説,近年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南京市及江寧開發區的台辦,都出台了許多利好,為台企提供了很多幫助。“例如我們對相關政策不瞭解時,台辦會為我們詳細輔導解讀;在遇到困難時,台辦也會為我們牽線,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更加安心做企業。”
這一切堅定了林於鈞加碼大陸,大展拳腳的信心。他告訴記者,公司最新一期的工廠已在建設中,6萬平方米的製造基地即將投產,南京將成為該公司在全球佈局中最大的基地。今後,大陸不僅將是企業最主要的市場,也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與研發基地。
“隨着大陸消費升級,公司市場從海外轉移大陸,很好地對沖了國際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製造企業的影響,這也堅定了我們深耕大陸、做精企業的信心。”林於鈞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