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起勢 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封面新聞記者劉秋鳳 秦怡 柴楓桔 實習生張弋凌宇
7月17日,解讀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召開,這次全會的主題是“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清晰闡明瞭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怎麼看”“怎麼幹”等重大問題。
這次全會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歷史性交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起勢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決定》,討論了《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討論稿)》。
成都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楊俊在現場表示,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決定》、討論了《方案》。
《決定》立足“齊心協力做好共同的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對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作出全面系統部署;《方案》準確把握踐行新發展理念示範區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提出了“五個新”的戰略定位、“六個率先”的實現路徑,兩者各有側重、相互銜接,構成了新時代成都改革發展的行動指南,充分體現了謀篇佈局落子的戰略思維。
以城市發展助力國家戰略:
前所未有凸顯了成都地位
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賦予了成都什麼樣的機遇和責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前所未有凸顯了成都在全國發展版圖上的戰略地位。成都已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的重要支點,要求成都以城市快速發展助力國家戰略實施,引領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
成都正立於國家機遇的風口之上。
在國家層面佈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力提升了成都作為國際門户樞紐、國內經濟發展的迴旋空間和西部人口經濟主要承載地的極核地位,顯著提升了成渝地區在全國的極核地位,對成都發展的戰略牽引、政策推動、發展支撐作用前所未有,必將以國家戰略之勢賦能城市功能、產業優勢、創新活力,助推成都實現後發趕超。
明晰城市全面轉型的方向:
公園城市示範區
對於成都來説,城市全面轉型的路徑方向是什麼?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成都將加快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經濟組織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全方位轉變,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成都樣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全會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創新提出在 4 個方面先行先試,包括在生態價值轉化上先行先試、在要素市場化改革上先行先試、在現代治理能力提升上先行先試、在創新空間治理上先行先試。
公園城市最大的韌性來自於城市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成都將構建空間傳導管控體系,探索全域統籌的留白用地管控機制和地下地上整體開發模式,推動韌性標準融入城市規劃,不斷健全應對重大突發風險的組織動員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構建適應非常態常態化的城市韌性體系。
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放眼亞歐大市場 建世界級產業集羣
本次全會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中心兩地”的戰略目標,提出了與重慶共同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的重點方向。
“總體看, 可以用 4 個“共建”來概括。”成都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楊俊在現場介紹,經濟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創新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要素窪地;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面向世界鏈接亞歐的戰略通道和門户樞紐;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
其中,成渝兩地具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和綜合配套基礎,成都將着力改變區域市場定位,放眼亞歐大市場,與重慶加強產業圈協作和產業鏈合作,全力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羣,以產能規模、龐大市場和創新能力為支撐形成比較競爭優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