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7日,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齊聚柏林近郊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起草《波茨坦公告》,旨在讓日本等其他軸心國,放下手中武器,儘快投降。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正式發表,日本卻始終不願投降,還在負隅頑抗。以裕仁天皇為首的日本軍方高層,甚至試圖集結全國最後兵力,與美國、英國、蘇聯拼個魚死網破。
1945年8月6日早間8:15,美國派出一架b-29轟炸機,飛抵日本廣島,並投下一枚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顆原子彈讓廣島瞬間淪為廢墟,但即使是這樣,日本還是拒絕投降。
於是1945年8月9日,美軍再次出動一架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入到日本長崎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並在9月2日,和美國、蘇聯、中國等同盟國簽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説到這裏,那問題就來了,美軍既然擁有能隨時轟炸日本領土的空中力量,且手中握有原子彈這樣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
那為何美軍不直接將原子彈投入到日本東京,反而選擇轟炸長崎、廣島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尾聲,德國、日本、意大利在三條戰線上節節敗退。尤其是軸心國之一的意大利,很早便宣佈投降。
1942年底,美國宣佈參戰後,日軍在太平洋、東南亞等地已無任何優勢。1945年5月初,德國首都柏林被蘇聯人佔領,隨即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從1945年5月8日之後,法西斯軸心國只剩下日本。再加上日本在中國的作戰屢次失敗,中國抗日軍民同仇敵愾,配合歐洲盟友實施大反攻,日本本土危在旦夕。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自馬里亞納海戰結束,美軍已基本上獲得了日本的制空權。説得更通俗點,從1945年初開始,日本本土,包括東京、大阪等所有城市,都籠罩在美軍的飛機轟炸範圍之內。
譬如1945年3月10日,1945年5月25日,美國陸軍航空隊接連兩次對東京實施大轟炸。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海空力量無任何反抗餘地,頻繁遭受美軍轟炸。
但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還是不願意投降,日軍高層一方面繼續鼓吹“天皇必勝”的歪理邪説,另一方面則緊急動員所有人,準備與同盟國來個魚死網破,也就是所謂的玉碎計劃。
直到1945年7月底,同盟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日本還是不予理睬。
為了減少盟軍官兵的傷亡,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並以此抑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軍方高層人員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加速戰爭進程。
1945年8月6日早間,美國派出b-29轟炸機來到日本廣島市上空,投下一枚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小男孩”是一顆鈾彈,彈體長三米,直徑0.7米,內部裝有60公斤高濃鈾,重量達到4噸,相當於兩萬噸TNT爆炸的殺傷力。
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整個城市瞬間淪為地獄,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4萬人死亡,這個數字每天還在不斷增加。
1945年8月9日,美軍派出轟炸機飛抵日本長崎市,投下一枚名為“胖子”的原子彈。“胖子”和“小男孩”,有着同樣的殺傷能力,長崎市經過原子彈轟炸後,全市65%的建築物被毀,共有8.6萬人傷亡。
學過高中物理的同學應該會清楚,原子彈、氫彈、核彈一旦爆炸會產生高輻射,導致廣島、長崎這兩個地區一時之間遭到了毀滅性地打擊。
哪怕有一些倖存下來的當地居民,但原子彈所留下的核輻射,一直影響着他們終身。
橋爪文(廣島倖存者)在自傳寫道:“原子彈爆炸後,大多數人開始莫名地皮下出血,皮膚潰爛。倖存下來的居民所受到的傷害一直遺留到現在。由於原子彈留下很深的核輻射,所以生在廣島,長崎的市民得癌症,白血病,皮膚病的概率要高很多,他們也深受疾病的困擾折磨。”
經歷過兩次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倖存居民,身體構造包括DNA序列,已經和常人有了很大不同。長崎、廣島這兩個城市的地下水,包括土地遭到嚴重的核輻射污染。
時至今日,廣島成為日本大型工業城市,長崎則是成為日本有名的旅遊景點。想當初,日本也是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清理廢墟,包括重建。
如此看來,這兩枚原子彈可真是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這個仇,美國人無論如何也一定會報。
有人就會問了,當美國獲得日本製空權時,且手中又掌握了原子彈這樣的核武器,那為何美國不直接在1945年8月6日飛抵東京上空,投下這兩顆原子彈呢?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同學還不在少數。據現存資料來看,美軍早在1945年7月底,便開始籌劃用原子彈轟炸日本。
第一批被美國列入原子彈轟炸的城市分別是廣島、小倉、京都、新潟,這四座城市佔地面積,包括常住人口都十分接近,而且地形平坦。
美軍的初衷是,在這四座城市中,挑選兩座城市,投入原子彈,可以用來檢驗自家武器的威力,也能給日軍震懾。
比如廣島是日軍指揮中樞,沒遭到原子彈轟炸之前,廣島市北部設有規模龐大的軍火倉庫,可供日本海軍調遣的碼頭設施。
而小倉、新潟這兩座城市,同樣是日本陸軍和海軍基地,都有重工業設施,也沒有大量的外籍人員居住。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之後,日本並沒有接受波茨坦的最後通牒。
於是三天後的8月9日,美軍準備對第二目標小倉投彈,並將長崎作為備選目標。但因為小倉的天氣原因,最後向長崎飛去。
之所以美軍沒有選擇在東京投下原子彈,原因其實也並不複雜。
俯瞰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
首先,東京是日本的首都,如果美軍直接用原子彈轟炸東京,那必定會激起日本人的反抗之心,甚至會魚死網破。
説白了,東京一旦被夷為平地,包括裕仁天皇等其他軍方高層身死當場,那麼倖存的日本人,包括遠在海外的日本僑胞,將會對美國恨之入骨。
那接下來,美國也無法順利掌控局勢。也就是説,轟炸東京,對於結束戰爭的作用並不大。
而且,當時美國遴選的標準是要綜合文物保護、科研、戰後管理等因素,尤其是對原子彈現實破壞性的測量。破壞程度越小,就越能檢測出原子彈的威力。當時的東京已經破壞嚴重,所以就剔除了。
其次,美國當年成功通過了“麥哈頓計劃”,這個計劃為美國帶來三顆原子彈。其中一顆被當作試驗品,檢驗其威力,另外兩顆則被美軍當成“秘密武器”。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這兩顆原子彈分別丟在了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雖然重要,但並不足以讓日本傷筋動骨,而且還可以起到催促日本投降的作用。
“小男孩”爆炸之後,正在接受救治的傷員
再補充一點,當時美國軍方高層以麥克·阿瑟為首,並不提倡對日本軍政高層,包括裕仁天皇實施多麼嚴厲的懲罰。
換句話説,美國是希望將日本扶植成他們的傀儡國,留下裕仁天皇和其他高層當作傀儡。
如果將這些傀儡統統殺害,並將東京夷為平地,那美國還要從頭再來,扶持其他的傀儡。那樣美軍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遠遠要超出回報。
因此,美軍選擇轟炸廣島、長崎,而放棄轟炸東京,其背後還是帶有非常濃厚的政治目的。
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不久,美國對轟炸日本曾有過解釋。大致意思是這樣,因為日本軍國主義第一次向外擴張,就是從廣島開始的。
那裏是日本侵略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起點。所以用原子彈對廣島進行轟炸是具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幾乎切斷了日本對外入侵的跳板。
被原子彈摧毀的建築物以及殘存的街道
除此之外,廣島、長崎也是日本重要的軍事工業重地。比如廣島,是日本軍事的前沿陣地,三菱重工就在此地。
將這個地方作為轟炸目標,能夠快速打擊日本的戰爭潛力,使得日本儘快投降。而且廣島地勢平坦,原子彈投放更能發揮出威力。
再説長崎,長崎則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也是日本艦船工業的基地。日本大部分的艦船都出自長崎。二戰期間,日本與美國的交戰大多都在海上,因此長崎也必然是首選目標。
總而言之,美軍為何將原子彈投放廣島、長崎, 而不是東京,給出了這幾點解釋,也算是有理有據。再加上本文列舉出的兩點原因,大致構成了東京逃過一劫的根本誘因。
70多年後的今天,日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個遭到原子彈轟炸的國家,話裏話外無不透露出“冤枉”的意思。
但古人云“多行不義必自斃”,對於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的無辜百姓而言,他們遭受了原子彈轟炸的無妄之災,的確非常可憐。
但若不是日本高層堅持負隅抵抗,對《波茨坦公告》置若罔聞,那也不會遭此劫難。
當一個國家對戰爭極其崇拜,並陷入到白熱化的境地時,那最好的辦法便是“以戰止戰”。人生沒有如果,歷史也無法重演。
日本雖遭受了兩枚原子彈的轟炸,但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少的國家,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都曾經深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摧殘,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我輩當銘記歷史,也要放下成見。只有和平,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和諧。至於,“小男孩”、“胖子”帶給日本的影響,是非過錯,就留給後人去評説吧!